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坪垭藏乡:搬“身”又搬“心”

陇南发布
2020-11-15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作为“全省唯一、全国少有”的整乡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因搬迁规模大,工作任务重,武都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被列为甘肃省“十三五”时期重大项目,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上百名扶贫干部和坪垭群众一起,攻坚克难,在较短的时限内,全乡8个村1236户5731人从生存条件恶劣的深山区搬出来,并顺利入住新家,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绝对贫困问题。

伴随着一栋栋藏式风格的小洋楼在白龙江畔拔地而起,围绕“稳”和“富”,坪垭乡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既“安身”又“安心”。

久困于山 搬离大山

“阿爸,下面跑得很快的那个白点是什么?”“不知道!听说是可以拉人的!”

32年前,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一对父子静静遥望着山下,依稀能看到河水、川坝地,还有一闪而逝的白色汽车。

藏乡特有的彩色经幡迎风摇曳,飒飒作响,逐渐掩去父子两人未尽的话语,只留下小孩的好奇和不曾察觉的渴望。

巍巍高山,即是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所在。

▲群山环绕的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韦德占 摄

白龙江南岸的坪垭是武都区唯一的纯藏族乡,境内海拔高,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差。特别是其所在的山体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全乡9个行政村中有8个依次向西散布在海拔1100米至3200米左右的高山上。

背山而居、出行靠走、吃水要背、人畜共住是这里的生活常态;面朝黄土,从地里刨食是这里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每逢雨天,滑坡、泥石流、地面垮塌等自然地质灾害,更像利剑一般悬在坪垭人头上。

这方贫瘠而又荒凉的大山,孕育出了藏乡古朴神秘的民俗文化,也阻断了祖祖辈辈坪垭人的脚步和眼界。世代贫困使这里成为全市25个特困片区乡镇之一和武都区四大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贫困程度深、脱贫能力低,就地扶贫成本高、难度大。“到底该怎么办?”

在已知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藏乡人与各级干部群众负重前行,咬着牙与大山对抗,与贫困斗争,誓要改变现状。

2015年,陇南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坪垭藏族乡实施整乡搬迁!

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全面完成了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总投资4.694亿。全乡8个村1236户5731人告别穷乡僻壤、摆脱绝对贫困,住上楼房新居。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罗艳 摄

一户人的搬迁,是生活的改变。整乡整体的搬迁,正是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

站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观光台向下俯瞰,流水潺潺,远山含黛,一栋栋错落有致的藏式小楼,组成了一朵巨大的“八瓣莲花”,绽放在白龙江畔。

“搬身”又“搬心”

走进赵杨坪村赵干干家,门帘一撩,从外观到内饰一点一滴都充满了藏式风情。凭着一手好木工活,赵干干把自己家装修得很有“藏范儿”。

2018年之前,赵干干一直在新疆做“架子工“。后来,听说要举村搬迁到新村,再三斟酌以后,赵干干回乡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从事起了装修行业。去年,赵干干仅靠装修就挣了10多万元。

“搬下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住房安全、交通便利、生活有保障了,再也不用过人背马驼的生活了。”在140平方米的三层新居里,赵干干回忆往昔感慨不已。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赵干干一家笑了。韦德占 摄

10年前,有一次半夜十二点多,他的母亲赵苟代急性胆囊炎发作,苦于当时老家还没有通村公路,更没有通行车辆,他们只能喊上村里的十几个年轻人,顶着刺骨的寒风,踩着坑坑洼洼的土石路,背着母亲,一路颠簸4个多小时,到医院进行救治……

“现在,再也不用为家里人看不了病、孩子上不了学发愁了,真的很满足。”赵干干说。

搬迁与扎根同步,移民与脱贫共振。

为了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坪垭乡抢抓东西协作扶贫机遇,采取“三变”方式,引进企业兴办莲华兆瑞和首饰用品加工2个扶贫车间,辐射带动200多户群众居家就业。

走进陇南市莲华兆瑞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次性洗化用品、毛绒玩具等订单产品。

趁着扶贫车间中午休息,李吉地卓玛赶回离地不远的新家,给三个孩子和瘫痪在床的丈夫做饭。“搬下山之后,帮扶单位帮我开了个小卖部,我又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还有低保,日子过得很有保障。”李吉地卓玛说。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搬迁点扶贫车间内,当地群众正在加工酒店一次性拖鞋。冉创昌 摄

为了给新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坪垭乡还积极建设产业示范园,引进康大集团建设肉兔养殖场。今年年底就可投入使用,今后将实现50人就业,辐射带动3000多户种植牧草增加收入。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藏乡,一个个带动群众致富的项目和一条条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政策,在经过充分论证和试验后,变成现实。

追梦,脚步不停

“种一辈子苞谷地,我也愿意!”搬迁前,在宗如板心中,只要山上有地,一年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而如今,他要收回这句话。“下山后,才知道这花椒可比苞谷金贵多了。”

整体搬迁后,老宗和村民们看到了山上看不到的新景象:新房子、新设施、新思维、新向往、新生活……

▲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新居。冉创昌 摄

一切都是新鲜的、可期待的,他们个个儿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山下住进“安心窝”,山上种上“致富果”。市、区两级抢抓退耕还林政策,持续扩大退耕面积,对迁出区土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已形成1.4万亩花椒林带、千亩“双椒”示范园、280亩无刺花椒示范园和千亩核桃示范园。

从“苞谷地”到“花椒林”,他们不仅转变了陈旧的思想观念,而且转变了他们落后的种植方式。花椒苗子种在了土地,也种在了每一个村民心中,成了梦想的种子。

“家里共种了6亩花椒,花椒苗和地膜是政府免费发放的,将来收成绝对不错哩!”坪垭村余九成兴奋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坪垭乡还强化技能培训,切实增强群众致富本领,通过外地及周边地区输转就业、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发展电商等一系列举措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新区不远处就是武都区有名的朝阳洞景区。当时,在规划设计时,将搬迁安置区与朝阳洞景区整体进行规划,是为发展乡村旅游做打算的。”坪垭乡党委副书记张建宏说。

一幅藏乡风情乡村生态旅游村的图景正一步步描绘!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更激活了他们的志气、梦想和创造力。

在村民赵加门家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客厅一面墙,贴满了两个孩子的奖状。

“以前条件不好,没有上过学,现在搬了新家,孩子上学近了,我一定要让她们接受最好的教育,等将来长大了回报社会、建设家乡。”赵加门说。

▲孩子们在武都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点新居前快乐地玩耍。冉创昌 摄

“莲花”含苞欲放,五彩的经幡随风飘动,天籁般的藏歌在上空回荡。

当兰渝线上奔跑的“绿巨人”一次次飞驰而过,渭武高速上车辆奔流不息,我们看到了游客们熙熙攘攘的身影,感受到了这片崭新的土地上散发的勃勃生机!

告别大山,坪垭会更好!

(记者/张美乐 韩县银 张卓宁 肖红)

原标题:《坪垭藏乡:搬“身”又搬“心”》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