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0年文化传承!博罗大田村民崇文重教建设美丽乡村

惠记在现场
2020-11-17 15: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靠山面水坐东朝西,屋背后林木葱茏,整栋房子飞檐画栋气势宏伟……在博罗县湖镇镇坪山村大田村民小组,有这样一座“九厅十八井”的古建筑,承担着古民居、古宗祠的功能,却以“书室”为名。这就是曙楼书室。

湖镇坪山村的曙楼书室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约200年前,博罗黄氏二十五世祖熺廷迁入大田,并在此兴建了曙楼书室。这座有着近200年历史,集清朝、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岭南古民居,历经几次劫难、无数风雨后留存至今。

古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承载着文化的延续功能。在大田,原有古建筑100多处,主要为古祠堂、古民居和古书院三大类型。岁月更替,有的古建筑已难觅踪迹,但大田黄氏崇文重教的精神仍世代相传。

历史

开山而建,以“书室”为名

“九厅十八井”的曙楼书室是大田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其创建人是黄熺廷,清嘉庆贡生,号曙楼。村落建成后,创建人以其号定名为“曙楼书室”。黄熺廷有4个儿子,分别居住在村屋的4个角片,故后传“四儿堂”,雅称“四怡堂”。

湖镇坪山村的曙楼书室保存比较完好

为何不叫黄氏宗祠?据族人介绍,这体现了黄熺廷的谦逊,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人上。记者看到,曙楼书室正门有副楹联:“头门纳采,栋宇增光”,横额是“满堂吉庆”,上方横匾铭文“贡元”,以启后人。据悉,黄熺廷官至光禄寺署正,其后第二三代共育有痒生文武、国学生、贡生、州同二人、光禄寺二人。继“曙楼书室”后,其后代秉承先祖“崇文重教”的传统,又兴建了私塾学校(赢房),名为“四教山房”。

据族人介绍,为兴建曙楼书室,大田先祖开了一个石山(城洞大山),打石上万吨,挖了一个五六亩的水塘;为建这座高格局的围屋,还请了3个全省闻名的打石、做木、砌墙大师。上吨重的石条、石松,更重的石柱,共计上万吨,全部都是在城洞大山打成品,再经两三公里路运回工地。所用木材都是从广西买回来的,大的直径超过40厘米。

曙楼书室不光规模宏大,建筑也非常讲究。所有的石柱础、石门墩、石门坎、石门枕、石门颊、石门楣以及石柱等,都采用花岗岩建造。石柱与柱础连接处,都由榫头榫接。

九厅十八井超3000平方米

据介绍,曙楼书室的主建筑格局为“九厅十八井”,是一个“曰”字型的客家大围屋。天面滴水线长64.8米、宽34.8米,墙内建筑面积共计2400多平方米。连同其后裔扩建的两座建筑,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湖镇坪山村的曙楼书室内庭

围屋前面,有一个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晒场,晒场外有个大水塘,呈半月形拱卫书室,村落的集雨全部流入水塘。据村民介绍,围屋建成后近200年,从未出现过堵排积水现象。此塘终年蓄水养鱼,又可应急。此外,晒场南北两端有两口古井,井水多年来一直供村民饮用。

据说,曙楼书室的修建,前后历时13年之久。围屋四周墙体由2米多高的花岗岩石板与古青砖围砌而成。所有向外的门都是原木门扇,内外加设原木柱加固,天面以间隔10厘米左右的排桁乘载瓦面。

大门前面那两条石柱,虽经近200年风雨仍然完好,柱脚方角有致。檐板与栋梁雕龙画凤,清晰可见,雕刻的人物形象生动。在曙楼的内堂横梁上,雕刻着字画,有书“奕世”“其昌”,并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走进围屋,从大门正面经过中厅到中堂共计有14条4米多高的石柱、木柱墩;三厅四廊内空,可容400多人。站在其中,可感受到此围屋昔日的气派与辉煌。围屋3扇大门的石级和地面,都以花岗岩石板铺砌而成。3扇大门的檐蓬及上下厅之间的天井檐蓬都以木板雕满龙凤、四季花鸟等吉祥物。

易守难攻,抗战时躲过两次大难

环顾围屋四周,用花岗岩等砌成的墙体严严实实。“你看,现在这里还有炮楼,这些枪眼、炮眼设计十分巧妙。”村里老人介绍,围屋易守难攻,设计巧妙,不管敌方站在哪个方向,里面的人从枪眼往外望都能看到对方,以便枪击。而屋内天井有明暗之分,明天井用来采光通风,暗天井用来藏人。

湖镇坪山村的曙楼书室雕梁画凤,青砖瓦砾

村里老人介绍,正是这严实的围屋帮助大田黄氏在抗日战争时期避免了两次毁灭性的灾难。当时,日军飞机到大田轰炸,一枚炸弹投下后,炸弹擦破树皮后刚好落入屋后避难的村民旁边,而彼时正好有数十人躲藏在那里,幸好炸弹没有爆炸。另一次是日军进村见到房子就烧,围屋内的老人见周围火光冲天,便心生一计,用杆禾草堆在屋前,点燃后又浇些水,浓烟遮住了古屋,让古屋又躲过了一场灾难。

传承

每年在古屋开展奖学活动

历经磨难,但曙楼书室最终都化险为夷。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岁月风雨的侵蚀与洗刷,古屋部分墙体、木柱等斑驳沧桑。 

湖镇坪山村的曙楼书室雕梁画凤,青砖瓦砾

约在80多年前,由村里的开明人士黄南光等牵头集资,对中厅被蛀的木柱桁桷更换修缮。“创业难艰须知祖德彰明长荫四房凝瑞气,守成不易惟愿孙枝竞秀好留千倾比清风。崇礼尊诚互推长幼;虚心报本好个儿孙。”现在的中厅,4条柱墩的楹联就是第一次修缮后作教育后代留下来的。

2004年,在老村长黄纪明、黄锡如等的带领下,村民集资对古屋进行了第二次修缮,更换了中厅两边的危柱桁条,重修了中堂仙台、贡桌等。此后,当地还拨款对围屋进行了两次修缮,更换了木柱、修整了屋顶等。2012年,大田凭借“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特色民居建筑,入选“广东省古村落”。

随着该村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居住在“九厅十八井”里的村民们早已全部搬离,但这座承载着先祖烙印与荣光的建筑,依然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对当地村民来说,这座老屋,是他们的根;而崇文重教的美德,就是他们的魂。

在大田黄氏后人看来,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或许不是曾经气派宏伟的第堂,而是流传了200年的崇文之风。这一点在古村的建筑上可窥一二,私塾学校(赢房)便是最好的印证。据悉,这所私塾学校是黄熺廷后代秉承先祖遗志兴建的,专为启蒙教育族人,名为“四教山房”。

四教山房的涵义是“四书”、“四房”、“山乡赢房”、“由此登科”。四教山房的建筑也很讲究,这足以证明族人对教育的重视。根据记载,四教山房正大门的石级、门框均以花岗岩石板铺砌而成。整个建筑分上五下五两横厅,中区一花苑,北附有内井(饮水井)的生活区,南扩花园式的小操场,“跟现代学校的功能分区异曲同工。”新中国成立后,四教山房还曾做过学校,村中的孩子都在这里学知识。可惜的是,因年久失修等多种原因,如今四教山房已被拆除。

湖镇坪山村的曙楼书室雕梁画凤,青砖瓦砾

但是,崇文重教的精神一直在大田人中传承。时至今日,大田人仍保持着崇文重教的传统。每年的奖学活动是村中最隆重、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每年的奖学活动均在曙楼书室内举行。大田村民小组小组长黄军华说:“之所以选择在这里现场颁奖,就是让他们传承先祖崇文重教的美德,鼓励他们认真读书。”

今年8月28日,奖学活动在曙楼书室内如期举行。3名大田黄氏后人考上本科,每人获得2000元奖励。此外,凡是期末考试主要科目单科成绩在80分以上的小学生也获得了一定奖励。黄军华说,为了让奖学活动能一直持续下去,2017年村里还特别成立了九九慈善会,牵头开展奖学、助老助困等,善款的来源主要由大田村的外出乡贤、有志青年等捐赠。

文脉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古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古屋则见证了文化的传承。近200年来,这里始终氤氲着浓郁的历史气息、丰富的精神文化,给后人以醇厚绵长的心灵滋养,给美丽乡村建设以生生不息的动力。 

湖镇坪山村欢乐稻场

最近正是稻谷收割的季节,距古屋几分钟车程的“欢乐稻场”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来自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割稻谷、采摘瓜果、体验越野等,好不欢乐。记者采访时,还有多名来自惠城区的游客,特地到曙楼书室转一圈,聆听古屋的历史故事,感受浓浓的乡土风情。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坪山村进行了村道拓宽、村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行走在坪山村宽敞平坦的村道上,两旁绿化郁郁葱葱,墙上绘制了一幅幅精美壁画,让人格外神清气爽。2015年,该村建成了一家集田园风光、亲子拓展、古村文化、越野露营、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欢乐稻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依托乡村旅游的开展,村里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办起了民宿,还带动了当地果蔬、家禽销售,给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村民们走上了忙碌且幸福的致富路。据介绍,该村已开始引进房车营地等,接下来将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打造以汽车文化为核心的活动基地,进一步做大乡村旅游的“蛋糕”。

知多点

九厅十八井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三种典型代表(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之一,是客家先祖结合北方庭院建筑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成的大型民居建筑。它继承了古代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其规模可以容纳上百户人家居住。九厅即指门楼、上、中、下、楼上、楼下、左花、右花、天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

“九厅十八井”的厅、井布局科学合理,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等安排合理有序。各厅各有功能,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事,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育人,厢房横屋起居炊沐,融家族聚居,集政、经、居、教、医于一体。另外,它还充分体现了客家先祖在建筑技术上的艺术才能,造出飞檐翘角、雕梁刻柱。

来源:惠州头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