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乡的喜讯捎给总书记 | 致富带头人念起旅游经

2020-11-17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信阳光山县东岳村,察看了糍粑、月饼等“光山十宝”和光山羽绒服等特色产品,详细询问产品的市场销路和带动村民脱贫的作用,与基层干部和脱贫致富带头人亲切交流。

“不少农副产品卖给了游客”

讲述人:河南信阳市光山县东岳村致富带头人 杨长太

信阳光山县位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2019年5月脱贫摘帽。我们东岳村有“四色”,这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资源。“绿色”是这里的山水树木;“红色”是这里曾有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的身影,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在此留下了革命足迹;“古色”是叱咤数百年的东岳寺和村中古民居;“粉色”是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

我们这儿有山有水有特产,还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习近平总书记来之前,我们这儿名气不大,外地游客也不来。因为以前这些资源都是零散的,去年10月开始,我们村实施发展文化旅游强村富民战略,下大力气搞旅游,把它们串成了“珍珠链”。

依托“四色”资源禀赋,我村精心打造李先念旧居、杨广坤旧居、十八作坊、戏楼、四方井、文殊寺、五虎山、泰山寨、青龙湖、桃花山庄10个景点,建设10处停车观景平台,我们要把东岳打造集“文化+”“旅游+”产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现在我们村的外地游客每天都不间断,多的时候一天有五六千人。

在3年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致富带头人的“三级跳”,老乡们都笑称我是“乡土人才”。随着游客增多,我就想能不能吃口“旅游饭”?能不能把山里传统的农副产品变成旅游产品,让游客带走?于是,我谋划着在村文化中心上一个体验打糍粑的项目。

过年吃糍粑,这个习俗在我们县流传了上千年,是光山农村过春节不可少的一项传统习俗,其制作工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能让游客平时就体验到这个过年的习俗,我动了一番脑筋。

打糍粑一般要经历浸泡糯米、蒸煮糯米、杵打糯米、揉捏造型四道工序,耗时很长,游客不可能全程参与。为此,我们简化程序,前两个工序自己搞,为每组游客准备好40斤煮熟的糯米,收费500元,让游客体验完成后两个工序。游客体验完还能把亲手制作的糍粑带走,他们都可开心了。

在我们村,除了糍粑走红,山茶油、麻鸭蛋、虾稻米也很受欢迎。你看,在四方景家庭农场的特产展销厅,三间大屋子被山茶油、麻鸭蛋、虾稻米、砖桥月饼等“光山十宝”堆得满满当当,游客要可以直接带走,也可以留个地址,快递到家。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村调研时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牢记总书记指示,攒足了劲搞电商,从今年6月到10月,电商销售额已经约300万元,每天有两大车快递包裹发往全国各地。

东岳村举行重阳节活动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这看了花鼓戏表演,花鼓戏也成了外地游客的“必点菜”。客人们想看戏,村文化中心就给联系演员,五六个花鼓戏演员演一个小时左右,收费680多元,每个人演一场能挣100元还多。节假日,人多的时候,一天能演六七场。我们经常说,现在咱农村人挣的钱不比城市白领少。

这不算啥,我们村的荣誉村民、花鼓戏演员张秀芳,她的出场费3000元起,高不高?想看她的演出,得预约排队!

现在,在村文化中心,每周六日都有舞狮子、划旱船、唱花鼓戏、耍皮影等演出。平时,周围的村里有啥红白喜事了,也都请这些演员过去,这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给大家带来了财富。

光山县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东岳村举行

光山县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东岳村举行

光山县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东岳村举行

特别是9月15日那天,光山县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村里举行,那天锣鼓喧天,热闹得很。艺术节展演活动共有多个比赛场地,分别是“花鼓戏、舞狮”展演场地、“广场舞、民歌”展演场地、“皮影戏、旱船”和“书法、民乐”展演场地。同时,全县每个乡镇街区设一个展棚,展示民间技艺、工艺产品、非遗产品。那两天,乡亲们可高兴了,都说这才尝到了“文化大餐”的滋味。

这一年,我们村的硬件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水泥路变成了柏油路,村里整体亮化、绿化,快赶上城里了。外地游客都说山里空气好,是天然氧吧,养肺。外地人来这住几天“东岳客栈”,一天200至300块钱,不贵。

现在党的政策好,村里的老百姓有戏看、有钱赚,精气神都高了,80岁的老婆婆看起来有60岁的精神头!相信东岳村未来会越来越好。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并实地考察金米村产业扶贫成果。“一天能采多少斤木耳?”“技术从哪里学习的?”“收入怎么样?”……总书记亲切与村民交谈,并叮嘱当地干部要继续发展好木耳产业。他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金米村现在有米又有金!”

讲述人: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第一书记 赖胜涛

4月20日的金米村,一片欢腾,那天,我们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金米村的“第一书记”,我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看到金米村木耳产业蓬勃发展时赞赏地说“小木耳,大产业”。那亲切的话语至今言犹在耳,这是对我们近年来探索发展之路的肯定,也激励着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金米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走进金米村,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池池碧绿的荷塘,洁白的荷花映射出耀眼的光芒,现代化的木耳大棚,平坦的乡间大道,一排排整齐的民宿小楼……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已经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这不仅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还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

回想2016年我被组织选派到金米村担任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长时,走在尘土飞扬的乡村土路上,感受着脏乱差的环境,这个老百姓口中的残障人士多、高山居住的石板房多、群众上访多的“三多”村,我自己一度陷入了迷茫。但发展的脚步不能停,必须找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不能让金米村村民没金、没米、饿肚子。

赖胜涛(左)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交谈

我们从改善基础设施、扶志扶智、发展产业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变曾经零敲碎打、不成气候的木耳种植为现代化种植,结合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确立了金米村发展木耳产业的思路。经过3年努力,金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蜕变为旅游示范村和木耳产业示范村。

金米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493户1740人,耕地948亩,林地2万余亩,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553人,贫困发生率21.85%。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截至2019年底累计脱贫187户549人,人均纯收入达到9657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两棚木耳,胜过打工两年!”今年40岁出头的脱贫户肖青松,现在逢人便讲木耳种植的好处。其实,就在两年前,我们打电话建议他从西安的建筑工地回村种木耳的时候,他却拒绝说:“不弄!还是打工挣钱实在。”

赖胜涛(右一)在木耳大棚里与种植户交谈

2019年,金米村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在34个项目建设中,我与“四支队伍”一起头顶烈日、日夜奋战,金米现代产业园于10月中旬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发展木耳产业上,金米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采取“双联双带”帮扶措施和“借棚还耳”和“借袋还耳”模式,带动52户贫困户发展起了木耳大棚,把188户贫困户(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捆绑在了木耳产业链上,当年实现集体经济收益21.4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4600元,全村贫困户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全覆盖,小木耳成为致富奔小康的“金耳朵”。

大棚有人建、菌包有人送、技术有指导、木耳有人销,村民只要投入劳力,挂袋、采摘、晾晒,就可以在家门口挣钱。明白了这是大好事之后,2019年,肖青松回村种了3万多袋黑木耳,两季下来收入四五万元。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产业致富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着信心和干劲。

“赖书记来尝尝,这是我自家种的猕猴桃!”2019年11月,我在走访群众时,四组群众江绵伟拿出了自己种的猕猴桃让我尝尝。在与江绵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江绵伟种了八分地猕猴桃、当年收入2万元后,一个新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接下来,我们对全村退耕还林地和撂荒地进行实地察看,通过学习政策、查阅资料和征询群众意见,确定了五味子和猕猴桃两个主要脱贫产业,邀请五味子种植专家到村上实地考察,带领群众到五味子种植基地考察学习,撰写了《培育优势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调研报告,争取上级支持。我自掏腰包,调运来五味子种苗,动员五组小组长尹如炳试种1.5亩。在我的鼓励下,贫困户卢传财、邹定伟率先行动,两人每人种植了1.5亩猕猴桃。

金米村的木耳产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后,我撰写了《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发展木耳产业,建设经济强村》两篇调研报告和《金米村集体经济商业运营策划书》,提出了“乡村旅游活村、木耳产业强村、林下经济富民”的发展思路,积极为金米村后续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五一”期间,一组贫困户陈庆海的木耳专卖店开业了,他一边为游客介绍木耳知识,一边手脚不停地销售着自己承包的大棚木耳。他兴高采烈地说:“照这样干,我很快就能买辆小汽车了。”

萌发致富新思路的还有村民金汉腾,过去她常年在家照顾重病的老人和年幼孩子,没有经济收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她赚钱有了新门路。“现在来旅游的人很多,我就打了一盆糍粑来卖。第一天卖了3盆,卖了200块钱。一个月平均2000元收入,补贴家用够了。”金汉腾盘算着,“村里有几家条件合适的已经搞起了农家乐,其实我也可以试着经营农家乐,娃他爸就可以不用出去打工了,我们在自己家门口经营,一家人也就团圆了。”

今日的金米村已经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我们要把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嘱托作为带领群众开启新生活、新奋斗的冲锋号,扛起责任,抓住机遇,努力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为把金米建设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三个示范村”作更大的贡献。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在新村建设工地,习近平总书记冒着蒙蒙细雨,走过尚未完工的泥泞道路,来到村民吕有章的新家,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进展,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阅看班彦村村民吕有金家的《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详细了解他们搬入新村后从事生产、外出务工、孩子上学等方面的打算,询问一家人对帮扶项目是否满意。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村子里建起了3座酩馏酒坊”

讲述人: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村民 吕有金

班彦新村村大门

班彦新村村口广场

吕有金向记者讲述总书记视察后村里发生的变化(01:44)
我今年57岁,2016年搬下山后,在村子里开了一家酩馏酒坊。

酿酒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但一般都是酿给自家人喝。以前大家都穷,买酒的人也少,基本上都是自己酿自己喝;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手头上慢慢有了钱,就开始买酒喝。这个是一个好买卖,好东西不能让它消失,我把它传承下去。

我从七八岁的时候就看奶奶酿酒,12岁奶奶去世之后就是妈妈酿酒,我从小就是在酒的氛围里长大的。2000年以后,我开始尝试着做酩馏酒的生意,把自家酩馏酒卖给周边的有钱人。因为口感好,大家喝一次就忘不了,口耳相传,能把酒卖到乡镇、县城甚至西宁。即便如此,一年也就挣个两万块钱。

以前在山上,产量少,每年就几百斤,但卖酒是个难题。谁要酒给我打电话,我骑摩托车送到山下的公交车站,给司机一点运费,请司机帮忙带到互助、海东甚至西宁。

吕有金家的酩馏酒坊

搬下山之后,村里支持我酿酩馏酒,还提供7万元的无息贷款帮我开起了一家制酒作坊。酩溜酒是煮粮液态发酵的制酒工艺,不同于工厂白酒的蒸粮固态发酵,因此适合作坊人工酿造。建起酩馏酒坊后,我下定决心好好干,不能给支持我们的“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打脸。

现在,我平均每年能酿出15吨酒,而且都是早早就被订购了。按照一斤30元算,每年收入几十万元,净收入也有十几万元。今年最大的一笔订单,客户一下子订了两万斤酒,收入44万元。订金提前打过来,我酿好后发货。现在交通和物流都方便,要么客户开车上门,要么一个快递发出,不出两天就到货了。

现在每年酩馏酒产量这么高,我忙不过来。于是,我雇了3个人,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我也把手艺传授给其他村民,现在村子里建起了3座酩馏酒坊。

我永远忘不了4年前总书记来我家时的情景。当初得到消息说总书记要来看望贫困户,我不敢相信,想着他哪有时间来看我们呀!没想到,2016年8月23日早上不到9点钟的时候,总书记真的就来了。当他站在我面前时,我嘴里说着“总书记好”,心里想的却是“哎呀,总书记你真的来了吗?天呐!”那时候,我都还无法相信能亲眼见到他。站在还没完全建好的院子里,总书记和我握了三五秒钟手,又一一和我家人握手。

2016年10月,我们正式从山上搬下来了,生活越来越好。如今4年过去了,酩馏酒的销路打开,供不应求。当时总书记来的时候,一口水都没有喝,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希望总书记有时间再来班彦新村看看,我要把亲手酿的酩馏酒给总书记敬上三杯,再请总书记吃碗我们的农家饭,表达我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儿媳妇还开了一家农家乐”

讲述人: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村民 吕有荣

吕有荣向记者讲述总书记视察后村里发生的变化(01:47)

我今年81岁,我是2016年搬下山的。在山上的时候,家里就守着30亩地过日子,虽然吃饭不成问题,却没有“变钱”的产业。村里的壮劳力们做完庄稼活就去城里打零工,往往辛苦一年只能挣个千儿八百,而我儿子因有腿疾,没办法外出务工,就连这千八百的打工钱都挣不上。

吕有荣家开的农家院

搬下山后,儿子申请到政府的养殖项目贷款20万元,一年下来净赚了4万多元。儿媳妇还开了一家农家乐。现在天冷了,农家乐客人少了,儿媳妇到山上放牛,儿子搞大豆种植,忙得不可开交,加起来,收入增加比在山上多了七八万元。两个孙子读小学也方便多了。日子好了,我和老伴还去北京旅游了。现在这种日子,我们真的梦里想都想不来。

吕有荣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我们,见到我就问:“老人家你好不好?”我赶忙说好,也向总书记问好。他问:“你们是从山上走下来的还是坐车下来的?”我回答说,走下来的,走了一个多小时……

现在想到总书记还是特别暖心激动,2017年十九大召开的时候,我们还委托省里的党代表帮我们把哈达献给了总书记。

请你们给总书记带个话,他来的时候新村还没有建好,现在建好了,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总书记可以放心了,请他再来我们的新家看看!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说,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放松。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农村致富带头人越来越多地采取一种“造血”方式——将农副土特产品转化为原生态旅游商品。农副土特产品地域特色强、品种多样,对城市、外地游客来说是新鲜的旅游资源,将这些产品融入乡村旅游中,不仅是让乡村旅游更有“味道”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销售、提高农民收入的便捷途径。脱贫了,如何进一步走好发展之路?怎么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到过的乡村,驻村书记和老乡们都在思考探索,仍在努力实践。当前,还需进一步找准农副土特产品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克服短板,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和农副土特产品销售的融合共进、良性互动。

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应更加重视乡村观光旅游和特色农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电子商务运用到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当中去,改变“卖特产的寂寞地卖着特产、卖风景的默默地卖着风景”的各自为战的格局,当农产品电商与旅游电商结合发展,或将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增量空间。

记者:张莹莹、秦毅、秦丹华

责编:李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