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千村千户脱贫故事】好斯拉吐、王玉林、赵呼格吉乐图、魏凤林、许哈达、徐贵军脱贫记

2020-11-16 23: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90后青年好斯拉吐脱贫记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轻易成真,只有敢想敢干、依靠勤劳的双手才能远离贫困。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新艾里嘎查90后小伙好斯拉吐依靠党的扶贫政策,积极发展养殖业,不仅成功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目标,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走进好斯拉吐家中,屋内家具、电器摆放整齐,一尘不染。2019年,他家仅靠养牛一项就有2万余元的收入,再加上种植业、养羊的收益,全年总收入近7万元。“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好斯拉吐感慨地说。

好斯拉吐今年25岁,家里有3口人,父亲宝成患有脑血栓,没有劳动能力,因为长年吃药、做康复,不仅需要有人常在身边照顾,还为此欠下了不少债务。母亲白金莲患有高血压、腰间盘凸出等慢性病,不能干重体力活。一家三口仅靠家里的45亩耕地维持生计,生活十分拮据。

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好斯拉吐一家因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嘎查“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根据扶贫政策为他家申请了产业扶持资金2.7万元,用于入股企业分红,每年分得红利5400元,让他们家生活有了基本保障。2018年又实施了二次产业扶持资金1.5万元,购买3头基础母牛。同年他还向银行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3.5万元,购置15只基础母羊。有了脱贫产业以后,好斯拉吐为了养好牛羊,他积极参加镇里和嘎查组织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向周边的养殖大户学习。通过几年认真学习养殖技术、精心喂养,好斯拉吐将牛羊养的越来越好。现如今,牛已经发展到6头、羊70余只。2018年,好斯拉吐家成功摘掉了“贫困帽”,2019年被好腰苏木镇表彰为“优秀自主脱贫户”。

“我这6头牛,保守估算也能值10万元左右,到明年,牛能发展到10余头,羊能发展到100余只,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好斯拉吐高兴地说。(乌吉斯古冷)

王玉林:量身定制的“脱贫致富套餐”

王玉林家住巴彦呼舒镇杜日本格热嘎查,曾经生活殷实富足,是四邻八乡的“名人”。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陷入困境。王玉林的父亲患上脑出血,生活不能自理,王玉林也疾病缠身,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倒下了,一家五口人面临贫困境地。

2019年,驻村工作队深入了解王玉林家情况后,针对他家劳动力少等实际困难,为他量身定制了“脱贫致富套餐”。

2020年,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协调镇里扶贫部门,为王玉林家引进3000棒黑木耳。王玉林从未接触过木耳产业,为了让他尽快掌握养殖技术,嘎查提供了全程专业技术指导。今年,种植的木耳喜获丰收,产量达270斤,总收入达到1.1万元,让王玉林一家人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

驻村工作队倾力帮扶王玉林家,送来各种豆角籽种子,鼓励他们发展庭院经济。同时,为他家免费购进100只鸡,并申请产业扶贫资金2.5万元,帮助他家继续发展产业。

为了促进贫困户就近就业,考虑到王玉林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嘎查通过京蒙帮扶项目聘用他为嘎查保洁员,从事嘎查村内环境卫生清扫工作。驻村工作队还协调有关部门为王玉林家扩建了住房40平米,对房屋进行翻新。通过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王玉林家终于实现了脱贫。(金花)

赵呼格吉乐图:致富不忘报党恩

“我去清理街道垃圾了,你记得喂猪啊!”赵呼格吉乐图嘱咐完妻子,便急忙赶去志愿服务集合点。赵呼格吉乐图家住巴彦呼舒镇嘎旦扎拉嘎嘎查,每次看到嘎查微信群里有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他总是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参加。赵呼格吉乐图有这样的积极表现,还要从他家如何脱贫说起。

几年前,赵呼格吉乐图常年疾病缠身,母亲年迈体弱,两个孩子还要上学,家里家外只能靠妻子一人苦撑,看着日子越过越困难,自己却无能为力,赵呼格吉乐图心里有苦难言。

2016年底,赵呼格吉乐图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与嘎旦扎拉嘎嘎查“两委”班子多次研讨,为他家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先后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发展项目等多种扶持政策,聘用赵呼格吉乐图做嘎查保洁员,尽全力帮助一家人走出困境。嘎查“两委”班子还在“志智双扶”上下功夫,多次到赵呼格吉乐图家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让他们重拾脱贫的信心。

如今,赵呼格吉乐图家又盖了猪圈,养了10多头猪,发展养殖业,人均纯收入也从2600元增长到1.2万元。2018年,一家人走出了贫困,开始迎接新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关怀。(萨日娜)

魏凤林:老当益壮摘穷帽

在额木庭高勒苏木敖扎拉嘎嘎查,提起77岁的老人魏凤林,当地农牧民都竖起大拇指。

魏凤林儿时因胯骨脱位,落下了终身残疾,妻子和小儿子都有智力残障,全家人靠着36亩口粮地维持生计。2015年,魏凤林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妻子病逝,大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打工,魏凤林一直与小儿子相依为命。

针对魏凤林家的实际困难,帮扶干部和嘎查“两委”班子帮他家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选准致富产业。2017年通过产业扶持政策,魏凤林购买了32只羊,发展养羊产业。魏凤林带着小儿子埋头苦干,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逐渐成为养羊能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除去出栏的50余只小羊,魏凤林家的羊已发展到60余只。有了一定的养殖收入,魏凤林新建120平方米的羊圈,继续发展养羊产业。

“我虽然老了,但我还能劳动,党和政府帮扶我脱了贫,我已经很感恩了!我要继续努力,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魏凤林不擅言谈,却对党的扶贫政策充满了感激之情。如今,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也提振了他对生活的信心。每天早早起床,魏凤林就带着小儿子喂羊、喂鸡鸭,一起做饭、打扫卫生,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2019年,魏凤林家顺利脱了贫。(王健)

许哈达:勤劳致富摘掉“光棍儿”帽

说起许哈达,额木庭高勒苏木巴扎拉嘎嘎查驻村第一书记赵双月感慨道:“过去许哈达是我们嘎查的‘老大难’,已经30多岁了,还是单身,老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就靠着20亩口粮地维持生计,家里特别困难。”

2016年,许哈达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许哈达家实际情况,嘎查“两委”班子和帮扶干部多次入户与他沟通交流做工作,从思想上激发他发展的信心和动力,鼓励他大胆干。2017年嘎查实施一次产业扶持政策,许哈达的生活有了转机。在嘎查“两委”班子的引导和扶持下,他决定发展养殖业,想要靠自己双手早日脱贫。通过取经学习,了解到黑头羊好养殖而且产羔成活率高,他就利用扶贫资金购买了34只黑头羊,开始了养羊路。凭着一股子干劲儿,仅仅过去一年,家里的羊就发展到了60余只。

2018年,在二次产业扶持中,许哈达利用产业奖补资金和积蓄购买了2头西门塔尔肉牛,尝试发展养牛业。许哈达在养殖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仅把羊发展到了80余只,牛也发展到了4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摘掉了“贫困帽”。这一年,许哈达也结束了“打光棍”的日子,不但娶到了媳妇,还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共同编织幸福生活。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只有把日子过好了才是对党最好的报答。”许哈达说道。从发展养羊、养牛产业,再到娶妻生子,许哈达的脱贫历程,每一步都紧紧跟着党的扶贫政策在前进。(王健)

徐贵军:家有“扶贫牛” 脱贫不再愁

今年63岁的徐贵军是额木庭高勒苏木新丰嘎查的农牧民,老伴儿患有脑梗,不能干重体力活,家里仅有种地微薄收入,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通过一次产业扶持政策,徐贵军利用2万元补助资金购买了2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决心养好牛,改变生活。在二次产业扶持中,徐贵军利用1万元补助资金,加上自家的1万余元积蓄,又购进了2头基础母牛,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这几年,徐贵军的养牛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和经验,遇到母牛难产,损失2头牛犊。后来通过养殖大户的技术指导和自身努力,徐贵军积累了养殖经验,经过长期的悉心照管,他家的牛已发展到11头,个个都肥硕壮实。

如今,徐贵军翻新了住房,让家人住上了敞亮的新房,又新建200多平米的牛棚,庭院经济和养牛产业带来了可观收入,一年的人均收入就达到3万元,老俩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三个儿子都已结婚安家,老俩口不但不需要子女供养,还会时常帮助孩子渡过资金上的困难。

“原来只能靠天吃饭,现在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就得抓住机会加油干!”人穷志不穷,徐贵军凭着对生活不服输的态度,走出了自己的脱贫之路。(王健)

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需标明来源科右中旗发布。

原标题:《【千村千户脱贫故事】好斯拉吐、王玉林、赵呼格吉乐图、魏凤林、许哈达、徐贵军脱贫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