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根“大面筋” 撬动百亩绿工厂

2020-11-17 19: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陈玉静 大河财立方 收录于话题#企业一线见闻22#绿色工厂22#六稳六保看河南19

编者按

2019年9月16日到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9月17日,总书记来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了,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如何?有哪些突出成绩?

目前,河南已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制造、新型材料制造和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这些产业,撑起了河南制造业的脊梁。其中,绿色制造体系正在成为河南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军力量。最近两年,河南省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公示)的企业数量,稳居中部第一。

9月15日,“绿色工厂产融对接直通车”系列报道正式启动,这是“六稳六保看河南·企业一线见闻”系列报道的落地深化,同时也是2020(第十六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的一次特别行动。

“绿色工厂产融对接直通车”活动,由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指导,大河报·大河财立方、郑州银行主办,中原金控、中原证券、中原资产、郑州投资控股、百瑞信托、华隆基金、财立方保理等协同推进,大展红旗和吉展红旗特别支持。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陈玉静

摄影摄像剪辑 马腾飞

21年前,卫龙辣条创始人刘卫平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一根看似平平无奇的辣条能为卫龙食品及其背后的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平公司)打开今天的局面。

2019年,平平公司全年销售额站上18亿元大关,年产量达9万吨,但这依然不能满足平平公司或者说消费者的“胃口”。目前,卫龙食品二期卫到200多亩的工厂已经在国家食品名城漯河市拔地而起,三期公司也已在建设中。

在过往的认知中,辣条的生产场所似乎与智能、环保无缘。但在平平公司的生产链条中,自动化早已成为必需,绿色的理念更是从原材料源头贯穿产品始终。卫龙食品一位分管运营的高管对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好的产品,原材料非常重要,目前公司采购环节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对供应商定期评价,验收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控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规划。

优化工艺

实现生产链条智能化

中国的制造业正寻求向“智造”业转变,其中的体现之一是绿色发展。

平平公司诞生于上世纪末,如今已走过21年的发展历程,在卫龙辣条国民度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平平公司一直不忘练好“基本功”技术更新。

位于漯河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内的平平公司厂区是卫龙食品服役时间最长的工厂,总面积60亩。从外表来看,正如公司的名字,平平无奇。但工厂内的设备,在平平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后,已经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智能化。

“那个工厂之前有很多都是非自动化的,但这几年投入了很多钱,改造生产线,改造设备,设备的智能化程度高了很多。原来一个工厂需要几千人,现在不需要这么多了。”上述高管说道。

技术的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生产效率提升也有目共睹。技术加持后的老厂产能迅速提升。2019年平平公司产品产量9万多吨,相比2018年增加27%。不过,产能提升并不是技术升级带来的唯一利好,在硬币的另一面,平平公司能耗也在逐步降低。

首先在原材料的消耗上,产量对应的面粉消耗量为近4万吨,魔芋粉消耗量从几百公斤到一千公斤也在逐年快速递增。

在能源方面更是如此。平平公司目前转而使用天然气、蒸汽等清洁能源进行生产,比如:购置安装水源热泵,以求减少电力消耗。2019年平平公司用电量为4166万度,相比2018年下降21%;采用地源热泵,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改项目,降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单位产品排放量下降16.09%等。

节能之外,减排也是平平公司实现绿色发展的另一个抓手。对于食品加工业而言,平平公司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污水。为此,平平公司建立污水处理站,采用先进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达标排放,2019年平平公司废水总排水量228200立方,排放达标率100%。

“我们现在想着是怎么去继续优化,包括我们的电表原来是一个车间一个电表,现在是下到生产线上去,可能到后面我们还要做到机器上的电子控制,做信息化系统,也就是说设备所有运行的东西包括里面的水和电,全部都到后台的系统,都可以在作战室的屏幕上看得到”,运营高管表示,下一步能源这一块还要进一步降低,最主要还是要优化工艺,使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只做产品的开创者

不做跟随者

好的产品,原材料非常重要。

如该运营高管所言,平平公司重视绿色全周期管理,这当然包括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现在,卫龙的原材料源地已遍布大半个中国。

目前在平平公司的产品线中,除了伴随90后童年的卫龙大面筋(调味面制品),还有豆制品、蔬菜制品和魔芋制品三大品类。小小的休闲食品背后,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味道。

“我们的花椒用的是甘肃武都的,这个地方的花椒应该是全国最好的,包括魔芋,也是深入到云南的产地直采。原料采购,我们一定会去他们的工厂。”该运营高管说道,原料直采,可以消除掉一些不确定因素,便于质量的把控。“比如说魔芋,加工成魔芋粉之后,你就不知道别人会往里面加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魔芋口感会与别家不同。”

这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将产品做到极致。细到包装撕口处的设计、会不会溅汁等都在公司研发人员的考虑之内。“消费者体验始终是我们关注的核心。”运营高管说道。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而言,卫龙也有自己的产品策略,“只做产品的开创者,不做跟随者”。

“之前也做过跟随,别人说哪个东西做得好,我们就跟着做一下。结果发现那些产品全都死掉了,我们自己开创的还做得挺好。”运营高管表示,去年总的销售额是30多亿元,海带等也都是过亿,销量比较高的都是公司的开创品类。

未来几年之内,平平公司打算将产品系列扩展至五类,“就像一个拳头,五根手指,每一根手指都要做到30亿~50亿的规模”。当然,对于试图扩展品类的公司而言,前述运营高管透露,并购或许也会成为其丰富产品品类的一个方式,但要求是符合企业文化,符合卫龙的基因。

时至今日,卫龙已走过21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内企业存活年龄普遍不长的情况下,21年并不算短。但在卫龙看来,包括产品种类、市场份额等,都只是刚刚开始。

年轻的卫龙,正试图以娱乐为媒,与“Z世代”的年轻人更加亲近。在卫龙做传统食品的逻辑中,娱乐化已成为其“四化”目标之一,即休闲化、娱乐化、便捷化、亲民化。近年来,卫龙携手哪吒大IP,文案创意化,包装简约风,试图以一种更加新潮的姿态面对国民甚至世界。

这背后则是一群专属的卫龙“智囊团”。

2020年,卫龙在整合原有电商团队的基础上在上海成立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的营销推广以及研发,同时也是作为卫龙对外招募人才的“桥头堡”。“公司现在规模发展很快,所以人才奇缺,希望通过上海链接到更多方面的前沿人才。”卫龙一位负责品宣的高管表示。

如上述高管所言,卫龙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200多亩的二期厂房,从土地招拍挂到建成投产,时间不到一年,跑出“卫龙速度”。此后不久,三期约500亩的厂房又已开始陆续破土建设,而且将新增“智能仓储系统”。

规模的扩张使得卫龙对人才极度渴求。除了上海之外,卫龙还在漯河本地建立了4座酒店式人才公寓配套中央厨房,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入驻。

在平平公司未来的战略中,走出国门是一个方向。

“说句实话,我们其实是一个比较土的企业,做的产品也是土特产,但是这帮人比较有活力,相对也比较年轻,愿意去闯,愿意去拼搏,也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想把中国的味道带向全世界,让世界人人爱吃中国味,这就是卫龙。”运营高管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银企对接

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伙伴

毫无疑问,卫龙面筋系列已经在国内群体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对于公司的发展而言,仅仅一个品类的超高国民度并不够。

“我们正在深耕市场,目标是中国的200多万家店,到明年产品都要铺进去。”运营高管说道。

快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合作,这当然包括金融的支持。该运营高管表示,他一贯的主张是要跟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机构一起合作,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单靠自己肯定走不远,需要各种合作伙伴一起保驾护航,在金融方面,目前核心还是贷款利率的问题,“我们利润空间很小,也很辛苦,如果利润合适的话合作都是可以的”。

不过,他认为,相对于平平公司而言,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经销商有时候资金周转比较紧张,也需要金融机构提供一些资金融通服务。

对此,郑州银行漯河分行公司部总经理常雷在沟通会现场表示,郑州银行自进入漯河以来,一直在关注漯河市企业包括平平公司的发展,非常希望能够与之开展更多的合作,包括目前在建的三期项目,平平公司有需求都可以合作。郑州银行可以针对平平公司做差异化定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当然,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除了企业的自身因素外,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漯河市经开区经济发展局主任科员王金春表示,对于卫龙,经开区管委会可以说是保姆式服务,企业提出来的需求,只要符合规定,开发区管委会就上下一心,力争把问题解决掉。“能扶持的政策都为卫龙发展争取,公司遇到的问题,包括生产、销售、管理、融资、土地规划等,都会帮其解决,每周一跟进,每周一落实。”

“包括年初企业复工复产,为解决企业用工问题,漯河市政府、工信局等多部门协调,多次开协调会,到5月初,卫龙的用工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王金春说道,同时,卫龙也为当地发展做出了贡献,践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5年来,卫龙从缴税1000多万到去年的5个多亿,疫情期间,更逆势为员工涨工资1000元。

编辑丨李铮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一根“大面筋” 撬动百亩绿工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