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静默在冬日阳光里的达氏史馆

2020-11-17 1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黄河从巴彦喀拉山发源后一路东来,当准备走进兰州段时,在西固区的达川乡接纳了也向东来的湟水河和大通河,然后又义无反顾地穿过兰州市区向前奔去。地处兰州西郊的达川乡也因此而闻名全市。达氏史馆,就坐落在达川乡达家台的东南边。这里南临黄河八盘峡库区,北靠国道109线和兰海高速公路,交通非常发达。

史馆面南背北,被本地的几座庙宇簇拥在中间。前面是一个呈东西走向的小广场,周围松柏林立,环境优雅。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四周更显空旷、寂静。

史馆的大门比想象中的要小一些,特别之处是五级台阶上有两个石狮子分立大门两旁。门头顶悬挂着的那块“达氏史馆”牌匾告诉人们,这里不同于一般居民之家。

走进大门,只见一座黑底圆顶,上书“皇封达氏历代先祖之灵位”描金字体的石碑立于大殿正前方的庭院当中,环境气氛庄严肃穆。

石碑背后的史馆主殿如巨鹤舞空,翼然临于九级台阶之上,使人眼前陡然一亮。仔细再看,蓝天碧瓦,雕梁画栋,色彩绚丽夺目。殿前,八根巨型红柱稳稳托起横跨十五米的飞檐斗拱,气势雄伟壮阔。整个建筑在冬日暖阳的沐泽之下,犹如一位静默的长者,在接纳天地正气,倾听宇宙雅音。

该史馆始建于1994年,后因主殿墙体裂缝,院中亭子倒塌,族众人在达氏二十五世孙达毓相老人的号召下在原址上重建,现史馆于2010年秋落成。史馆落成之日,来自青海、武威、皋兰、景泰等地的达氏后裔2000多人赶来参加庆典,规模空前。该史馆的建成,为兰州市及周边地区达氏后裔传承和弘扬达氏文化提供了一处理想的场所。

转过石碑,沿九级台阶缓步向上,来到殿堂里面,不免被墙上的一幅幅画像所吸引。正堂北台案上面,依次排列着达氏十五位功勋先祖的画像,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第七世达云。

达云,字腾霄,别号东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云十六岁时世袭百户之职。《明史达云传》称:万历中,嗣世职指挥佥事。他身材魁梧,忠肝义胆,骁勇善战。素负请缨之志,恒存裹革之心,由此而勇冠三军,凭运筹而智服顽敌。达云一生戎马倥偬,屡立奇功,史称“立下西陲第一等战功者”。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秋卒于凉州防地,时年五十九岁。明王朝为追念其功勋,特赠太子少保,谥英烈武侯,并御祭(御祭文尚存)御葬,可见其在明王朝的统治中影响力非同凡响。

据殿堂里供奉的《达氏家谱》记载,达氏先祖为明永乐二年六月于新疆哈密归顺明朝的忠顺王帖木儿。洪武初年,其第三子恪哪亚被派驻凉州卫。期间,恪哪亚之子达里麻答斯在凉州宣告自己为达姓,族为汉,达氏自此始。

今日达氏已传至三十二代,已广居于武威、张掖、景泰、皋兰、青海、永登、红古、四川达州等地。今居西固达川的达氏后代,是于明嘉靖年间从凉州迁居金城西关村的一支。嘉靖十六年(1550年)肃靖王朱真淤在小西湖建造园林,迫使重迁别居。由是甚感生路崎岖,宦途凉薄,遂灰心仕进,而落于山林。在哒旦、盐池二沟居住数十载后,于明隆庆年间由敬复公率其一脉迁至达家台安居。自此,达氏子孙尽享大河恩泽,广受枣园厚德,繁衍生息,渐变渐强,终成今日之气象。

瞻仰史馆殿堂,弘扬族氏文化。在达氏历代祖先安居乐业、治家爱国大梦已成之时,我们更应该通过传承家族文化忠实地记录这一历史巨变,讴歌我们的时代!

走出史馆大门,穿过门前广场和那片松林,伫立山头,俯瞰山下达川全境,只见山脚下笔直的公路横贯东西,星罗棋布的农家小院依偎在百年枣林的怀抱,黄河犹如一条玉带从三江口飘下,让美丽的达川更加风姿绰约。

(节选自达选正作品)

兰州文旅综合整理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静默在冬日阳光里的达氏史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