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宁波日报头版+五版整版报道我市“七五”普法工作成果:让法治根植于人民心中

宁波普法
2020-11-18 16: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向左滑动看更多

11月18日,《宁波日报》头版《“七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 ,宁波这项工作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以及五版整版《让法治根植于人民心中——宁波市“七五”普法工作综述》,报道宁波市“七五”普法工作成果。

“七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

宁波这项工作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

我市“七五”普法宣传工作通过省级测评,圆满完成。记者昨日从市司法局获悉,我市普法宣传工作突出重点、培植文化、壮大力量、注重实践,实际效果明显,在省级考核中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

“七五”普法宣传工作与“十三五”规划在实施时间上完全吻合,普法宣传工作为我市“十三五”规划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突出重点普法,是一大特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在复工复产伊始启动“百家律所千名律师进万企”活动;加强宪法宣传,在全省率先实现下辖各区县(市)宪法主题公园(场馆)全覆盖;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关键少数”和青少年“最大希望”,每年组织领导干部依法治国专题培训班、实施公务员“学法用法三年轮训行动计划”,为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

小学生参观鄞州区塘溪镇宪法主题公园

培植法治文化,是一大亮点。全市建成县、镇、村三级法治文化示范阵地676个,数量居全省之冠,并创建特色法治文化场馆42家。特色法治文化场馆项目被评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优秀项目。同时,创新思维,把法治元素融入戏曲、微电影等文化艺术,借船出海,来到群众身边。如北仑的普法情景剧《骗我没商量》,走进老年公寓演出,提高了老年群体对劣质保健品骗局的警惕性。

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壮大社会普法志愿力量,是一大优势。据统计,目前全市有社会普法工作室85家、普法志愿者队伍156支、普法志愿者7300余人。社会普法志愿力量在基层普法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奉化区岳林街道新民社区由4位80多岁老人支撑起的普法工作室,自设立以来已接受法律咨询近2000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00余份,群众赞不绝口。我市部分社会普法志愿者还入选历届“市十大法治人物”。

象山县丹西街道仇家山村村干部“村民说事室”听取村民意见

注重普治并举,是一大创新。在宁波,法治乡村建设,始终与乡村普法宣传工作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现在风行全国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就是宁波首创。有了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个平台,宁波法治乡村建设的脚步就停不下来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农村法律“家庭医生”制度、“村民说事”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一些由宁波创造的制度持续走向全国。来自市司法局的数据显示:我市培育的全国、省、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已分别达到22个、306个、964个。

让法治根植于人民心中

——宁波市“七五”普法工作综述

编者按

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发挥着法治保障和支撑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全民普法,是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七五”普法规划实施的五年,与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执行时间高度契合。这五年,宁波特色鲜明、务实有效的普法宣传工作,让法治在实践中熠熠生辉,让法治根植于人民心中,特别是法治精神与“四知”宁波精神相融后迸发出强大的发展动能,助推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新跨越。

“该如何适应从法制到法治所带来的变化,做好普法宣传工作?”2015年,“七五”普法规划即将启动实施,宁波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就陷入了这样的沉思。

从“制”到“治”,不仅彰显了法治建设由静态的“重在制度”到动态的“重在治理”的巨大转变,更彰显了由初级形态的有法可依到高级形态的良法善治的巨大转变。以法治宁波为抓手,我市继续突出宪法等重点法律法规宣传外,把普法视野更多地瞄准国家工作人员,努力在促进“治”上下功夫。

从“制”到“治”,要求普法宣传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新的侧重。我市一方面把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的青少年列为“重点对象”,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方式方法创新,深入挖掘宁波法治文化资源,并把法治故事融入传统艺术形态或微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法中,让法治宣传乘文化“大船”出海,寓教于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弘扬法治精神的目的,同时还继续实行普治并举,深化法治乡村建设,使法治乡村建设这项工作持续领跑全国……

在五年中,我市普法宣传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其中宁海县法治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还成为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首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

突出“重点”

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仪式

今年春节,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生命至上理念为指引,迅速行动,打响了一场防疫“人民战争”。

“在家隔离,这多难受”“进出戴口罩,这多麻烦”“凭证几天才能派一人出去买菜,太不方便了”……起初,人们对严格的疫情防控有怨言。市司法局立即行动起来,在全省率先启动“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活动,从各个角度宣传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让群众理解政府依法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确保大家的生命安全。

在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全市复工复产“号角”吹起之际,市司法局又很快研究出台《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八条措施》,并联合贸促会、工商联、律师协会启动“百家律所千名律师进万企”。那段时间,律师们是忙碌的一群,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先后有2475名律师通过线上、线下走访服务企业15154家,发放法律服务指引3776份,提供法律意见书或解决方案4287个,律师参与矛盾纠纷1808件。律师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编写疫情防控相关专业文章300余篇,组织编写《企业战“疫”用工实操50问答》《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外贸易法律问题十问十答》等资料。“疫情一来,难以按外贸订单如期发货,真发愁呢。这些法律问答太及时了。”一位张姓外贸公司经理读着法律资料如获至宝,说出了同行们的心里话。

用法治护航重点工作,也不忘常态化宣传宪法精神。把镜头从今年拉到去年初,“那时候,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宪法主题园区县(市)全覆盖。”市普法办有关人员自豪地说。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理念、宪法精神一直是市司法局普法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

夏日夜幕降临,白天的酷热在微风吹拂下渐渐散去,饭后的人们三三两两出门散步。在鄞州区塘溪镇,逛逛名人文化园是居民的好选择,特别是里面的宪法主题园,那掩映在绿化园林丛中的宪法形象墙、宪法石刻书、法治长廊、花坛法治篆刻等景观,给人庄严又清新之感,刻画着的法治故事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的宪法主题园还在央视的改革大片中亮过相呢。”与散步的群众随便聊聊,他们这样自豪地说。

群众所说的央视改革大片就是2017年央视推出的10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集聚焦了司法体制改革,镜头中鄞州区塘溪宪法主题园赫然映入眼帘,这份“赞誉”让宁波人民深感自豪。

国家工作人员是用法的重点人群,自然也是普法的“关键少数”。我市先后推出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每年不少于6次的做法;每年举办一期领导干部依法治国专题培训班;实施公务员“学法用法在三年轮训行动计划”;把法律法规学习纳入全市机关党员“周二夜学”重点内容等。

“青少年也是普法宣传的重点人群。注重向青少年普法,不仅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法治理念,而且还能以孩子影响大人,达到全民尊法、敬法、用法的目的。”市普法办有关人员说。据悉,我市已做到全面推进学校法治宣传教育的计划、教材、课程、师资“四落实”,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部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至今,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司法局持续联合举办“法治宣传校园行”活动;团市委与市普法办连续四年联合举办少儿法治故事大赛……普法宣传,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走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培植“文化”

学生参观鄞州区古林镇葑水港宪法主题公园并听普法志愿者讲解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是中国古代传统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实践者。2016年,余姚市司法局设立了王阳明法治思想展示馆,让人们从先贤的思想精粹中领悟其对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治建设的重要启示意义。这是我市在普法宣传中重视挖掘使用法治文化的典型例子。

以法治文化主题馆(长廊)等为代表的法治宣传阵地在我市城乡星罗棋布,已经深深融入群众生活中。走在江北老外滩,欣赏甬江美景时,低下头看近处,一些精美的法治格言就会很自然地映入眼帘,入脑入心;闲来在自己生活的社区里散步,常常会与朴素的文化长廊不期而遇……

鄞州区波波城社区的赵阿姨养成了一个习惯:茶余饭后总喜欢到社区里的法治文化长廊瞧瞧,细细体会那些法治故事和法治警语。我市不断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形式,打造出一条法治文化“山海景”,把普法元素融入到群众日常的旅游、健身、休闲生活中。

据市司法局统计,目前我市已建成县、镇、村三级法治文化示范阵地676个,数量居全省之冠,同时创建特色法治文化场馆42家,被评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优秀项目。

法治文化需要挖掘、培育,更需要传播。除了与传统大众媒体合作开设《法治督察员来了》等普法节目外,我市各地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创新思维,把法治元素融入戏曲、微电影等文化艺术中,借船出海,来到群众身边。针对老年群体的劣质保健品骗局,前些年在各地不断出现,北仑区司法部门编排了普法情景剧《骗我没商量》,并走进老年公寓演出,在老年人中引起不小共鸣。现场,专门安排的专业律师适时向老年人介绍电信诈骗等诈骗手法,并传授一些防骗小妙招,受到极大欢迎。

近年来,我市陆续建成了1729家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乡村居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各地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瞄上了这个好载体,纷纷组织法治讲座、法治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吸引了不少基层群众的目光。

壮大“力量”

奉化区新民社区法律工作室的“老爷爷”在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

“社会广泛参与,形成社会大普法格局,这是我市普法宣传工作的一大特点,壮大了普法‘力量’。”市普法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志愿者平均年龄超80岁的奉化区岳林街道新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到年富力强专业律师打造的江北区5号空间普法工作室,我市民间普法宣传队伍不断“长大”,专业性越来越强,服务内容也在逐渐扩大。

据统计,目前全市有社会普法工作室85家,普法志愿者队伍156支,普法志愿者达到7300余人。

张举直是奉化区岳林街道新民社区这个“老爷爷普法工作室”的当家人之一。今年85岁的他,原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但却与其他三位“老战友”一起,选择了每周三上午在工作室“坐堂会诊”,义务为身边群众解答法律问题,一干就是近十年。因为“名声”在外,周边乡镇群众有难题也纷纷来求解。据不完全统计,该工作室设立以来,已接受法律咨询近2000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00余份,周边群众赞不绝口。

“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市司法局每年都评选“十大法治人物”或“十佳以案释法典型案例”,通过典型引路,激发全社会普法宣传热度。白沙街道桃源社区法制宣传工作室的徐启照、宁海“智法达人”普法工作室的童跃等与人大系统的立法人、法检系统的司法人等一道先后入选“十大法治人物”,在全市营造起了社会大普法的浓厚氛围。“十佳以案案法典型案例”评选的范围更加宽广,典型引导的意义更大,有力促进“以案释法制度”在我市的落地执行,使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都加入到了“以案释法”的普法宣传行列中来了。

注重“实践”

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组织宪法晨读

普法是为了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最终实现法治。宁波从一开始就实施普治并举,在法治乡村建设中大展身手。

乡村在新时代华丽转身的背后,有村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也有农民顺应趋势作出的艰苦努力,更有“法治”这剂“妙药”的及时注入。

在宁波,法治乡村建设,始终与乡村普法宣传工作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现在风行全国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就是宁波首创。

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模板,摸着石头过河,一定要保证方向正确。宁波那些村的“先行者”,从一开始就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建立在“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的基础之上,而法治就是那一块最后的“压舱石”。

慢慢地,有的村通过建立自治章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对村民在生产生活、邻里家庭、社会治安、平安建设、公共道德方面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基于法律授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照村民集体意愿,经过民主程序而制定的村规民约,相当于该村的‘小宪法’,是依法治村的重要依据。”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说,这是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起步。

有了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个平台,宁波法治乡村建设的脚步就停不下来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农村法律“家庭医生”制度……一些由宁波创造的制度持续影响全国。

去年6月,司法部在宁海召开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司法部主要负责人在会上数次表扬近年来起始于宁波的“村民说事”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这些法治乡村建设中的创举如今都走向了全国。

法治乡村的宁波脚步,蹄疾步稳。来自市司法局的数据显示:迄今,我市培育的全国、省、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分别达到22个、306个、964个。

记者了解到,就在上月,《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草案)》已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一审,有望为宁波的法治乡村建设增添一份法制保障。

宁波探索法治乡村建设的脚步将继续向纵深行进,努力让法治走进每一位基层群众的心中。

短评

普法要重实效

在某个工作日,往某个广场摆一排展板,请一些法律工作者现场开“法律门诊”……这种传统的普法方式,不能说没有一点效果,但效果比较差。先不说在工作时间,有几位空闲的市民会路过,即使路过人很多但又有几人会来“瞧热闹”呢?

从宁波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对普法实效的追求。如突出重点工作、重点法律、重点对象……这针对性一强,效果就会显现;又如培植法治文化,一方面挖掘传统法治文化,制作身边的“教村”,另一方面借助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乘”船出海,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更易理解、更能接受;再如发动全社会大普法,特别是发挥社会力量的独特作用,做群众身边的“普法人”,对群众困惑即问即答;还如普治并举的法治乡村建设,让群众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法治的强大魅力。

法律的生命,在于不折不扣的实施;法治的效力,源于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普法的价值,正是要让法律显现旺盛的生命,让法治带来强大的效力。

来源:宁波日报

原标题:《宁波日报头版+五版整版报道我市“七五”普法工作成果:让法治根植于人民心中》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