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河两岸,百姓如何吃上“生态饭”?

2020-11-19 11: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传播君 陈历凤 网络传播杂志

黄河,波涛滚滚,奔流不息,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璀璨的华夏文明在此孕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此沉淀。近期,中央网信办发起“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传播君实地走访河南、陕西、内蒙古三省区,探寻黄河治理成效。

9月19日,记者探访团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沿黄公路椿树峁造林示范点。昔日的荒山荒坡已经披上了绿装。传播君 陈历凤/摄

水利枢纽防患护安澜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途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大河滋养着沿河而居的人们,然而,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1500余次,改道26次 ,民间对其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这句诗正是对黄河泥沙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黄河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最高含沙量达920千克/立方米,可谓“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泥沙”。调节水沙关系势在必行。

在河南省济源市的小浪底村,一座大坝将黄河水拦下。小浪底是目前黄河中下游唯一能进行水沙综合调节运用的水利枢纽,不仅控制着黄河92%的流域面积和91%的径流量,还控制着近100%的黄河输沙量。

为了调节水沙关系,小浪底水利枢纽通过科学精细的水沙调度,实施调水调沙和水沙年际调节,并提出“一高一低”调度思路。

“所谓‘一高一低’,即汛期利用黄河上游水库拦洪削峰,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拦蓄洪水,维持水库高水位运行;中游小浪底水库承上启下,降低水位运行,留出足够防洪库容,确保防洪安全,兼顾水库河道冲淤。”小浪底水库工程师张建生表示,利用洪水“冲洗”小浪底水库,有效防范了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过快、过早淤满的问题。

“离城市这么近的水利枢纽可不多见。”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有记者发出感叹。左岸是乌兰布和沙漠,右岸连接乌海市,说的正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离城市近,防洪责任更加重大。

今年入汛以来,根据黄河上游水文气象部门预报,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加大,6月19日出现了黄河第1号洪水,这样的来水来沙情况为黄河海勃湾段水库排沙调度运用工作创造了自然条件。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管理局抓住有利时机,决定降低水库水位进行排沙调度运用。一方面,可以使上游的来水来沙排出库外,减少淤积;另一方面,大流量排沙过程也可以减少水库原有沉积泥沙的淤积。

已经守护乌海10年的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是一项防凌、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兴建配合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进行防凌调度,提高了黄河内蒙古段的防洪标准,减轻了宁蒙河段的凌灾损失。”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调度与安全生产处处长王海华表示。

黄河两岸绘就生态画卷

内蒙古乌梁素海,水鸟翱翔,碧波荡漾;陕西沿黄公路换新颜,披起绿装;河南开封,水绕绿城,百姓安居乐业……黄河两岸生机勃勃的背后是自然环境的大幅度改善。

曾几何时,提起乌梁素海,总是绕不过“污染”二字。乌梁素海曾接纳了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全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内的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增加,2008年,湖区暴发大面积黄苔,鸟类大量死亡,沼泽化程度高,生态功能退化。

面对污染,曾经的乌梁素海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做到山水林湖综合治理。在走了不少弯路后,乌梁素海流域决定全面推进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治理。

在流域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重建长154公里、宽50多米的防风固沙林带,遏制沙漠东侵;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开展点源污染“零入海”行动;对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建设中水处理厂,充分挖掘中水回用潜力;在乌梁素海湖区,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等工程;在湖区周边,关停整顿一批破坏生态、违法违规的矿山企业……

乌梁素海

治理效果怎么样、生态好不好,鸟儿不会说谎。

现在湖内生物多样性、鸟类种群数量都在逐步恢复,近5年新发现的鸟类种群达30多种,湖区鸟类总计有264种。整体水质也由劣V类达到V类,水质持续好转,乌梁素海重返生机。

黄河继续穿山过岭,跌宕下行,冲刷出纵连晋、陕、蒙两省一区的黄河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气候干旱、风力较大、兔害严重,大部分面积属于较难利用的石质山地,造林难度、后期管护都十分不易。

如何在贫瘠的晋陕大峡谷中播撒绿色的种子?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栽种难题:当地用砌垒石坑解决山势陡峭无法挖坑的问题;用客土回填解决土层浅薄的问题;用栽植大苗解决兔害严重的问题;用深栽培土解决风力较大的问题;用填草施肥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用生根粉溶液浇灌解决成活率问题……克服各种不利因素 , 只为提高造林成活率。

对于运输问题,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表示:“因为苗木较大、运输成本高、修路不便,我们只能组织驼队或者通过架设索道的方式运输苗木,降低苗木运输成本。”

在宜川县多年的生态环境改造下, 当地完成绿化面积8.5万亩。曾经荒山秃岭的晋陕大峡谷已经变得满目苍翠,沿黄公路尤其是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周边山体和通往景区公路沿线得到全面绿化。

流经黄土高原后,黄河裹挟巨量泥沙蜿蜒而下。下游的河南因此成为历史上“地上悬河”最严重、决口次数最多的河段。

“以前黄河岸边很不安全,发大水时周围全都被淹了,根本就没有人会来游玩。”河南开封市民祁长明回忆。

黄河治理,久久为功。作为黄河流域的著名古都,开封市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沿黄生态建设。

“是黄河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黄河。”开封市第一河务局工程公司的张飞与舅舅、姥爷一家三代人都守护在黄河边,他们对黄河感情至深。

今年3月开始,张飞的工程队有了新任务—建设开封沿黄生态廊道:沿着祖辈们筑成的千里大堤,一条绿色的生态景观大道正在铺就。

“首先它改变的是我们沿岸沿黄村庄村民,目前黑岗口生态修复已经有了极大变化,野生的鸟类增多了,绿植面积变大了。我想要的黄河,是岸绿景美的黄河,是岁岁安澜的黄河。”张飞说。

生态旅游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黄河流域各省区都在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大概很难想象在几年前还受贫穷困扰的陕西省合阳县岔峪村,现在已经修起一排排整齐的徽派民居。村口色彩缤纷的壁画、修葺一新的活动中心,都在向来这里的人宣告——岔峪村脱贫了。

安居,才能乐业。岔峪村东临黄河,西压徐水河之末,北依百良镇,南靠坊镇,是徐水河入黄河最后一村。

以前,村民所居住的都是老宅,背靠土崖,常年受雨水冲刷,属于滑坡地质灾害点。为了让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村子实施整体搬迁。

搬进了新房子,生态旅游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曾经岔峪村全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摆脱贫困,村干部决定带领村民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旅游,建成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生态体验等一体的沿黄旅游文化村庄,成为沿黄公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今年已经73岁的村民雷广进高兴地分享着这座村子的变化:“如今政府给我们盖新房,去年我刚住进去,现在我还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给村子里的乐园照看船只,再加上种花椒的钱,一年收入也不少了。”

住在宜川县王湾村的韩爷爷一家也从土窑搬进了砖瓦新居,他的新生活正是王湾村脱贫之路的缩影。

产业过于单一、基础设施落后是过去王湾村贫穷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依托王湾村的地理区位和生态优势,当地确定了“一人一亩花、一户一棚菜、一村一品牌”的发展方向,将产业转型和旅游融合起来,谋划了生态休闲采摘园、牡丹花卉观光园等休闲体验场所。

韩爷爷免费承包的蔬果采摘大棚正是受惠于该项政策。“以前主要种植玉米,一亩地最多收入两三百元,现在一个大棚纯收入就能有一万元。”

告别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房一孔窑、睡觉一张炕”的旧生活,王湾村村民迎来“庭院有菜园、门前有花廊、村巷有文化、房屋有特色”的新生活。

据统计,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8元,比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51.2%。

和岔峪村、王湾村一样,沿黄不少地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吃上了黄河这碗“生态饭”。

黄河穿山绕谷进入乌海境内,一改其奔腾咆哮、挟风带雨的气势,变得安谧平静、舒缓柔和。当地依水而兴,打造出“来沙漠看海”“观长河落日”“品红色温柔”等一系列乌海特色文旅产品。

“红色温柔”说的正是葡萄美酒。乌海光照充足、干旱少雨、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对于种植优质葡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以现代农业标准发展葡萄产业,以工业化模式壮大葡萄产业,引黄河水灌溉,从第三产业视角延伸葡萄产业。

如今,小小的葡萄在乌海已催生出集种植、葡萄酒酿造、观光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正是葡萄收获的季节,也是汉森集团最繁忙的时候,一方面要确保采收工作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把关制酒的流程,静心酿造好每一瓶葡萄酒。

“以前这儿还是光秃秃一片,现在已经打造成美景如画的酒庄了。”看着郁郁苍苍的庄园,汉森集团董事长撖建平感慨道,“目前,公司在乌海市及周边建成优质酿酒葡萄示范基地一万余亩,全都是在荒漠上建起来的,所以种植葡萄是经济、生态效益并举的一件事。”

与此同时,种植葡萄带动一批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汉森优先聘用当地及周边地区贫困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带动乌海市周边贫困户133户,他们现在每个月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撖建平介绍。

除了提供就业岗位,同为葡萄种植企业的云飞科技则不定期召开标准化葡萄种植技术讲解培训会,为各村葡萄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带动葡萄种植农户将葡萄亩产由1000公斤/亩提升至2000公斤/亩,葡萄种植每亩增收四万元。

小葡萄串联起的紫色大产业正在乌海市蔚然成形。截至2019年底,乌海市葡萄保有面积2.6万亩,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建成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

走在黄河两岸,传播君看到,荒土地变成“聚宝盆”,生态产业变身“摇钱树”。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正沿着蜿蜒万里的黄河铺展开来。

原标题:《黄河两岸,百姓如何吃上“生态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