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河北日报】开发区| 藤牌阵:流传至今的古兵法实战术

2020-11-20 18: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曾经,它在古战场上攻防兼备,变换着克敌制胜的阵法;如今,它在融入音乐和舞蹈的表演中闪转腾挪,活跃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它,就是中国北方仅存的古代兵法实战技术——藤牌阵,而且仅存于我省邢台市十里铺村。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藤牌阵在当地既名声远播,又处处隐藏着神秘。因为,自300多年前藤牌阵在十里铺村流传以来,村民就一直恪守“绝不外泄”的训诫,代代相传。

如今,藤牌阵在庆典、会演中的公开演出,让这块匣中珍宝揭开神秘面纱。

邢台经济开发区沙河城镇十里铺村村民在练习“藤牌阵”。田晓丽摄

小村庄里的神秘古阵法

在连接邢台市区与沙河市的公路旁,有一个普通的村庄——十里铺村。

走进村里,随便问一位男性村民:“会不会打藤牌?”他大都会答:“还能不会个连二蹦三?”连二蹦三,是藤牌阵开场式的基本动作。会个连二蹦三,即是说当然会打藤牌。

这句话不虚,十里铺村民自小在习练藤牌阵的氛围里耳濡目染,即便是没有专门拜师学艺,大多也会一些简单的基本动作。

“村里的男性基本上都懂打藤牌。”十里铺村第一书记陈社民介绍,自明末至今,经历300多年的时间变迁,藤牌阵一直在十里铺流传,许多村民自小习练藤牌阵。招式动作、阵法名称,仿佛已经融入村民的血液里,隐藏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中,甚至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

藤牌阵,又名藤牌战阵,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一种阵法,也是中国北方仅存的一种古代兵法实战技术。只是藤牌阵知名度虽高,流传范围却窄,仅局限于十里铺一村。

在十里铺村以外,远近闻名的藤牌阵显得十分神秘。哪怕是邻村,不少人见过藤牌阵演示,却是看得了热闹,看不明白门道。

要弄懂藤牌阵的神秘,就要了解其流传的源头。

藤牌阵如何与十里铺村结缘的传说要追溯到明朝末年。这个名为“老拙夜战马弁”的故事,经过一代代村民的口耳相传,细节渐渐湮没,仅留下一个大概的脉络。

十里铺村藤牌阵协会会长陈士景介绍,据传,李自成在入关清军追击下,率农民军离开北京南退时路过十里铺,有一个部下因伤重无法随部队继续前进,留在十里铺一唐姓人家养伤,伤好后便以扛长活的名义长期居住下来。

这人性格忠厚老实,不善言辞,偶遇邻人欺侮,只以微笑还之,村人送绰号“老拙”。有一天半夜,老拙外出拾粪,路过十里铺村北的马镫泉附近。他看到四五个马弁在放马啃食村民麦苗,便上前制止。几个马弁仗势破口大骂,并抡马鞭抽他,在忍无可忍之下,老拙左手执粪箩头,右手拿粪叉进行反击,三五下就将几个马弁打倒在地。

“老拙夜战马弁”的故事在当地传开,引起很大轰动。村邻这才知道老拙不拙。当时,十里铺村为南北交通要道,经常有土匪、散兵流窜路过,村民深受其害,便请老拙教大家武术,以护村看院。在村民再三请求下,老拙推辞不过,便将藤牌阵传授给十里铺村的青壮年。

同时,为了严防泄密,老拙立下了阵法“只传男不传女,只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藤牌阵也因此仅仅在十里铺村一村流传,当地人称“打藤牌”。

300多年间,村民遵循训诫,代代相传至今。因有这一祖训,所以古往今来,在当地的历史文献中,有关藤牌阵的记载较少。直到民国后,藤牌阵逐渐在附近各村的庙会、传统节日庆典以及政府组织的民艺会演中公开演出。

1982年,邢台地区举行了一场文艺会演,沙河藤牌阵一鸣惊人,拿到了好成绩。神秘的阵法再现江湖,着实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古老又新奇的藤牌阵,不仅老百姓爱看,就连专家学者也很感兴趣。

兵来牌挡,闪转腾挪。藤牌阵表演分为攻守两方。攻方一身黑衣,紧握长矛,正面刺来。守方身穿黄衣,一手持藤牌,一手握短刀,以藤牌格挡、化解攻势,继而以短刀扫出、化守为攻。表演配以铙钹声响助阵,越发令人双脚“钉”在原处,目不转睛。

随着攻守两方的激烈交锋,在人们眼前重现的不是战斗的艺术象征,而是战斗本身。这惊险对决的场面,让人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在两军阵前看见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大决战。而这,正是藤牌阵的独特魅力。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沙河藤牌阵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十里铺村村民委员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获得对沙河藤牌阵的保护资格。

邢台经济开发区沙河城镇十里铺村村民在练习“藤牌阵”。田晓丽摄

攻防兼备变化无穷

“藤牌阵是从实战演变而来的阵法,不光演起来好看,真上了战场也能顶上大用。”今年69岁的沙河市退休干部陈家堂,一直关注藤牌阵的传承。他认为藤牌阵从两方面再现了古代兵法实战技术,一方面是士兵在战场拼杀的基本动作,一方面是其巧妙变化的阵法。

作战时,藤牌兵左手持藤牌,右手持短刀,跳跃滚动,迅猛向前,滚至敌人面前时,抡起右手所持短刀砍杀敌人。当遇大队敌兵袭来时,则使用密集队形擎起藤牌作为掩蔽,起到限制敌人弓马的作用。如果发现敌人散开,立即变为小队,每个兵卒活动的范围为八尺,进退灵活,非常适宜在旷野或山地作战。

藤牌阵以守为攻,藤牌就是“守”的具体承载,是说起藤牌阵不能不提及的武器。

藤牌由荆条经过桐油浸泡后编制而成,柔软坚韧;中间夹以棉花,外面再用生牛皮罩面,十分耐用;又彩绘虎头,威猛骇人。这样制作的藤牌,刀枪不入,是古代战场上的利器。

既有藤牌用于防御,又有短刀锋利可削铁甲,攻防皆备的藤牌阵使用的武器除藤牌外,还有短刀、三齿刀、长矛、木棍等。开战时常设为二人对打、多人对打或一人防守多人攻打。持藤牌、短刀者为守方,守方用藤牌格挡防御,兼用短刀近身攻击,无论攻方的长矛或刺或挑,守方都能一一化解。

对于藤牌阵的攻防结合,陈士景一边介绍一边比画起来:“藤牌阵每攻必有防,每防必有攻,在扫腿攻击的同时举牌,在跳跃防守的同时用棍打对方的头。”他虽然头发花白,但在跳跃、举牌时仍娴熟和敏捷。

基本动作凌厉,阵法更变换无穷。

实战之中,藤牌阵有成百上千种变化,常见的有一字长蛇阵、双龙戏水阵、三才定穴阵、四门兜底阵、四门迷魂阵、五虎靠山阵、梅花五方阵、八卦连环阵、八门穿心阵、十面埋伏阵等。阵容随实战需要可多可少,几十个人能打一场,成千上万人也能按照阵法摆布开。

在运用藤牌阵时,乐器是离不开的另一种助威的武器。在战鼓、大锣、大铙、镲等辅助下,既有助威又有指挥的作用。鼓法有进军鼓、退却鼓、变阵鼓、得胜鼓等十多种。开战的鼓点一响,各式的锣、铙、镲、钹都跟着热闹起来,颇有气势。

远离了战争后,十里铺人对所制藤牌进行了创新,选用太行山产的荆条编制藤牌,然后在藤牌顶部罩一块用帆布画就的面料。这样制作的藤牌既轻便实用,又不影响街头庙会上的助兴表演。

而原来用于战场克敌制胜的阵法,经演变进化,现已成为强身健体的竞技形式以及赶集、庙会等民间艺术助兴表演活动。其招式表演融入古今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艺术价值很高。

如今,十里铺村的藤牌阵成为人们再现古代阵法的重要遗产,在强身健体和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和兵法战术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邢台经济开发区沙河城镇十里铺村村民在练习“藤牌阵”。田晓丽摄

古老绝技期待保护与传承

藤牌阵的种种传说一直流传,藤牌阵的传承也从未中断。

十里铺村中有一梅花亭,以这座梅花亭为核心的梅花公园,占地约10亩,是十里铺村传承藤牌阵的主要地点。

“我至今还记得,七八岁时曾在梅花亭居住过的经历。那时候,看着村民习练藤牌阵,自己就跃跃欲试,后来虽然一直在外面上学,但心里始终有藤牌阵的情结。”陈家堂说。

2006年,陈家堂任沙河市文化体育局局长。他着手的头等大事,就是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时,有专家说,藤牌阵和江浙一带流传的藤牌舞有显著区别,藤牌阵是排兵布阵的智慧,非常宝贵。也有专家提出,如果能扩大藤牌阵的演示规模,加以更长时间的练习,可以参加昆明民族艺术节,争取拿金奖,扩大藤牌阵的影响。”陈家堂回忆。

2006年,沙河藤牌阵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十里铺村传承藤牌阵增添了动力。

十里铺村藤牌阵协会常务副会长、藤牌阵第十四代传人胡书平介绍,在藤牌阵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受到激励的村民纷纷踊跃加入,使藤牌阵协会的人数一度达到顶峰。近年来,协会不断有人加入,人数保持稳定。

“即使如此,十里铺人保护与传承藤牌阵,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胡书平说。

作为古代实用作战阵法,藤牌阵难以避免的危险性,让传承者们左右为难。藤牌阵的刀,重量都在2公斤上下,刀身厚0.5厘米左右。“操练时一过刀,火花都出来了,一不小心就可能受伤。”十里铺村藤牌阵协会副会长陈家重说,藤牌阵的动作,对于身体要求很高,要同时具备敏捷性和柔韧性,演练者以十五六岁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最为合适。在练习滚翻等高难度的动作时,操练者一旦失误极易摔伤。

“现在家里孩子少,多是独生子女,排练阵法难免会有磕碰、受伤,家长都不愿意让练。”陈家重说,他们尽量不教授危险动作或把动作的难度降低,这在保障习练者安全的同时也导致许多动作失传,有招无式。

城市化给农村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改变了村民原有的时间安排。以往,藤牌阵的习练大多安排在冬季农闲时,协会一招呼,村民应声前来。练习藤牌阵的黄金年龄为15岁到30岁。现在,村庄里的年轻人在外上学,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这些藤牌阵最适宜的练习者很难再组织起来集中练习。比起前辈,功夫阵势已大不如前。

尽管困难重重,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对藤牌阵的保护力度,一方面通过演出、展示等活动,让藤牌阵的精彩走进观众心里,另一方面对十里铺村藤牌阵协会和传承人给予资金帮助。

十里铺村藤牌阵协会还在村中的小学课堂开设了类似课程,让孩子们自小认识藤牌阵,喜欢藤牌阵。同时,协会加强了对藤牌阵阵法的研究,并对基本动作进行一些改进,以适应当前人们强身健体和表演展示的需要。

如今,每到暑假,十里铺村的梅花公园作为藤牌阵传承的中心就热闹起来。和过去村民们趁农闲时间练习一样,20多名学生抓住放假的时间,传承这项已经延续了300多年的古老技艺。静候许久的藤牌、短刀、木棍和长矛等古代兵器,从梅花亭北面的厢房中被一一搬出来。学生们各持藤牌、兵器,分列两排,相向站立。

“我们希望能把这项古老的技法传承后人,让藤牌阵重新焕发生命活力,让这项宝贵的遗产重放异彩。”胡书平说。

本版图片均为邢台经济开发区沙河城镇十里铺村村民在练习“藤牌阵”。田晓丽摄(王艺)

■相关

梅花亭与乾隆御书石刻

十里铺村以梅花亭为中心的梅花公园,不是一座普通的村中游园,这里既是集中传承藤牌阵的中心,又是村中珍藏三方乾隆御书石刻的地方,活态人文遗产与珍贵历史文物交相辉映。

藤牌阵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乾隆御书《梅花赋》石刻是国家级文物,一个村庄,两项国宝项目,实属罕见。

梅花亭为木质结构,四角攒尖顶,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7.9米,亭基高4.5米,四周边沿用青石垒砌。全亭16根木柱,柱下有石柱基石,总高约6米。

据文献记载,梅花亭处原是唐故相宋文贞公祠。宋文贞公名宋璟,开元四年(716年)继姚崇相位。为官期间,宋璟耿介有大节,主张宽赋役,省刑罚,禁销恶钱,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百官称职,深得玄宗李隆基信任。开元二十一年(734年),宋璟七十一岁时辞职隐退。开元二十五年(738年)去世,葬于十里铺村西数里之遥(今属邢台市信都区东户村辖),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笔书神道碑文。玄宗追赠宋璟太尉,谥曰“文贞公”,并在十里铺村建宋文贞公祠。

明朝正德年间,时任沙河县令方豪为纪念宋璟,在宋文贞公祠东北隅,以宋璟《梅花赋》为名创建梅花亭。清康熙时,沙河县令孔尚基对梅花亭进行重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沙河县令孙凤立得知高宗巡幸河南返京时路过沙河县的消息,在梅花亭处大加开拓,修建回廊曲槛、造桥引水,将梅花亭建成一座小巧玲珑、景色优美的梅花公园。是年秋,高宗巡豫回辔驻跸梅花公园,乘兴御书宋璟《梅花赋》、作东川诗一首、画梅一本,令人勒石于园中。

十里铺村现存乾隆御书石刻三方。一方长0.69米、宽0.61米,刻乾隆御笔题诗:“东川成赋已,此处得亭留;梓里馀风远,梅花古调幽;谁與凭点缀,乍可适歌游;绕砌寒英绽,平地活水流;才华唐岂乏,忠亮世稀俦;俪句寻廊读,端知气味投。”

另一方长0.73米、宽0.64米,上刻梅花,枝干苍劲,花朵怒放,栩栩如生。花之右侧题诗:“重吟赋句忆前贤,便是无花地亦仙;剩有亭名传故里,因教画意补东川;宛然疏影临清水,行矣明朝隐断烟;俯仰漫须陈迹惜,风华尔许在诗篇。”

诗毕余兴未尽,乾隆又于诗末写文记载:“梅花品格最胜,冰姿玉骨铁干石心,迥非凡卉之匹。唐臣宋璟赋此,盖以自况也。予时巡中土,驻跸于此,遥企名贤,缅怀往迹,感兴成吟,并手写古梅一本,摹勒廊壁,以志清标,庶使千载下睹此树,犹璟其人焉。”

第三方石刻长2.90米,宽0.88米,上刻乾隆御书《梅花赋》全文。乾隆所书石刻,字体结构严谨,运笔柔润,宛转流畅,潇洒华丽,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乾隆所书《梅花赋》是唐右丞相宋璟二十五岁时所作。那年,宋璟虽然已中进士,因机缘未到,壮志难酬,便跟随“从父”到“东川”当教书先生。为抒发赤子报国情怀,作《梅花赋》:“赋梅,盖以自况也。”《梅花赋》传到唐朝丞相苏味道手中得遇伯乐,“苏公嗟称,才华佐王”(颜真卿语),引荐宋璟步入仕途,成就了宋璟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一段历史佳话。

乾隆驻跸十里铺梅花公园,凝望宋文贞公祠,追忆前贤,感慨国运,于是挥毫泼墨书宋璟《梅花赋》、题诗作画,实为一代帝王借题发挥他的治国所思。

文/沙 彤

来源:河北日报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河北日报】开发区| 藤牌阵:流传至今的古兵法实战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