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兰州民俗文化知多少?

2020-11-20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老百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也是一个地方生产生活中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民间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各地普遍存在但各有不同,一般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而民俗文化就是其中特色鲜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兰州历史上曾经多次被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替占据,因此农业和游牧业也曾多次交替成为主导产业。明朝以后社会进入相对稳定阶段,随着大量汉族群众迁徙至此,生产方式呈现出农业为主兼顾牧业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民俗文化,就带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清代诗人叶礼的《兰州竹枝词十首》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各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劳动人民辛勤耕作之余,欢快地对唱花儿,是一幕多么温暖的画面!不仅如此,兰州人的饮食习俗,也充分展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

兰州人都离不开一碗牛肉面,然而这里面的牦牛肉和小麦粉,不正是农业和牧业的代表性产品吗?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民族风味餐饮了。它们给兰州人提供了抵御严寒、高海拔和干旱少雨环境以及生生不息、繁衍发展所必需的足够热量,也形成了兰州市餐饮文化特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兰州地处黄河之滨,母亲河带给本地人民灌溉和舟楫之利,但这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为了克服农田高水面低的困难,兰州人创造了“水挂子”提水浇地。但这太辛苦,于是明朝的兰州大贤段续创制水车,有效解决了高扬程灌溉的难题,让老百姓世世代代受益无穷。而今水车已经成为兰州市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黄河水流湍急,西北缺乏适合造船的木材。勤劳智慧的兰州人巧妙地创造出羊皮筏子,在激流中踏浪穿波如履平地,充分展现了豪迈勇敢的气概。“羊皮筏子赛军舰。”别看它近乎原始,但在上世纪40年代,都还是远航包头的交通利器。抗战中一批杰出的兰州筏子把式,还曾经从四川广元向重庆运送玉门汽油,为抗日战争胜利立过战功呢!今天来自各地的游客在黄河上坐一回羊皮筏子,何尝不是他们此行最为心动的感受之一呢?

兰州民间素来“耕读传家,”文化气息浓厚,在繁忙的劳动生产之余,练习书法、绘画蔚然成风。兰州出过很多书画大家,古代有黄谏、唐琏、吴可读、刘尔炘等。当代有华夏书坛巨擘魏振皆,他的书法造诣深受张大千、于右任、舒同、启功等书法大师的推崇,为甘肃文化创立了一个制高点。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清人朱克敏,他以一介布衣深受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赏识,两人结为莫逆之交,留下了一段传世佳话。体育活动也是英才辈出,名闻海内的象棋大家“彭高棋”彭述圣,曾经携高超棋艺游历华北,与许多国内著名棋手交锋均占上风,被权威象棋月刊称为“大国手。”

从那时起,象棋一直是兰州人热衷的竞技活动。而以卓绝武功在西北独树一帜的马凤图老人,在传承华北武学的基础上独创马家拳,力道刚劲、攻防兼备,而且经受过抗战的实战检验,因此得到广泛传播,桃李遍天下。说起马家“翻子拳”无人不知,是兰州人引以为豪的一朵奇葩。

兰州人向来以心灵手巧著称,因而创造了独特的工艺美术,其中尤以刻葫芦蜚声海内外。自清代光绪年间初创,先后经历了人物脸谱、磨光书画葫芦,到今天山水雕刻、彩色雕刻、人物肖像、缩微雕刻、大型葫芦雕刻等多种形式,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成为各地游客的首选纪念品之一,也成为兰州与各地区交流联谊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黄河奇石,已成为收藏家的挚爱。它色泽艳丽、图案奇特、意境深远,细细观摩之下,不由得使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其与南京雨花石、山东长岛石、湖北宜昌石并称“四大名砾石”。如今收藏黄河奇石,是很多兰州人的情趣爱好,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

人际关系融洽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兰州人深谙其中的道理,于是与生活相关的节庆习俗应运而生。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要专门理发,四月初八到五泉山游玩,端阳节吃粽子绿豆糕,八月十五隆重庆贺中秋佳节等等,金城上下充满了欢快喜悦的气氛。

当到了春节过大年,更是把地方民俗发挥到了极致。总体上说,一进入每年腊月,过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熬粥的食材和工艺非常有讲究。制成以后不但自己一家人享用,还会分送给亲朋和邻居共享,大家一道其乐融融。从这一天起,准备过年吃、穿、用品的步伐加快,煎炸蒸煮样样齐全,厨房里面满满当当。年三十除夕是过年的重头戏,全家人务必团聚一堂,供奉起祖先牌位,还要向天地诸神献上贡品,随着声声鞭炮,儿女们向父母长辈依次敬酒,欢声笑语充溢在天上人间。

大年初一,新的一年开始了,走亲访友是不变的规矩。从初五起,乡下就开始耍社火,一直会闹到正月十五。而市区一般要到初八才开始社火上街。兰州的社火可真是场面壮观、内容精彩。有狮子、旱船、高跷、戏剧人物,还有造型十分惊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铁芯子。”你看那“李彦贵卖水,”就是身着古代服装的李彦贵肩挑两桶水,而扁担上一头站着小姐,一头站着丫鬟,他们共同被高高地抬起在空中,那一个摇摇欲坠的样子,让观众不由得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

要说最夺眼球的,当然要数威震八方的兰州“太平鼓”。随着节奏分明的“咚——”“咚——”“咚——”鼓声,众多的鼓手腰挎太平鼓,身着英雄装,排列成攻无不克的坚强战阵,踏着整齐划一的鼓点,手中长鼓上下翻飞,脚下步伐闪展腾挪,好像是军阵发起冲锋,又好像壮士力拔千钧,打出了兰州人的志气、力量和威风,震撼的鼓声撞击着观众的胸膛,人们受到极大的感染,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盼和信心。这样一派普天同庆的喜庆景象,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时,金城处处张灯结彩、花好月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喜庆与欢悦达到高潮。这时候人们完全释放了过去一年积累的疲倦和记忆,积蓄更多新的正能量,于是重整旗鼓,不失时机地投入到新一年的大忙中去。

兰州文旅综合整理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兰州民俗文化知多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