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毕节:在乌蒙之巅绘就脱贫攻坚壮美画卷

2020-11-23 18: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大方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奢香古镇”全景(毕节市移民局供图)

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纳雍、威宁、赫章三县名列其中。毕节7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全部出列。

绝处求生!创造奇迹!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毕节儿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战天斗地、改变命运的精神和气魄!

85年前,中央红军在七星关区鸡鸣三省村召开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对转变党和红军的军事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红九军团血战猫场,冲出天险梯子岩。红二、六军团发起乌蒙山回旋战,跳出重重包围圈。

85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乌蒙儿女把绝处求生、勇往直前的红色基因转化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唤醒这块千年沉寂的土地,绝地突围,拔掉穷根。

毕节儿女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毕节的“两新”使命:毕节试验区要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毕节儿女永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的殷殷嘱托: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如今,900多万毕节儿女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了脱贫攻坚精彩答卷:2016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1981个贫困村全部按照国定标准出列;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按照国定标准摘帽。

毕节,逐梦前行!

昔日“去不得” 如今“了不得”

毕节7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精彩出列

毕节,地处黔之西北,乌蒙腹地。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峰耸立,沟壑纵横,土地破碎,石漠化严重,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曾经,联合国有关专家到此考察后丢下一句绝望的评价:此地不适宜人居!

赫章县海雀全景图 李栋 摄

这里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有多贫困?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偶然闯进赫章县海雀村,记录下这些片段: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

毕节的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应运而生。

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毕节,拉开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幕!

毕节试验区成立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场战贫斗困的硬仗在乌蒙群山间打响。

脱贫攻坚硬仗怎么打?省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毕节当前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坚决打好“四场硬仗”,按照“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认真抓好问题整改落实,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毕节自东向西,海拔渐高,山峦渐陡,自然条件渐恶劣,贫困程度也越深。突围贫困的战役,从东边的黔西打响。

黔西县化屋苗寨搬迁前旧貌 史开心 摄

2017年,黔西县立下了在全市率先实现“整县减贫摘帽”的豪情壮志。

随即,黔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精准调度精准施策,制定出台了《黔西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行动方案(试行)》《黔西县脱贫攻坚“大排查、大回访、大宣传”工作方案》《黔西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方案》等系列文件。选优配强31个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和384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精准选派384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组织1.3万名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万名干部进万家”活动补短板。

黔西县化屋苗寨搬迁后新貌 史开心 摄

排兵布阵,精准攻坚。黔西不负众望,交出了出色答卷:2018年9月,该县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评估检查验收,退出贫困县;10月,黔西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在黔西成功减贫摘帽的基础上,2018年大方县紧随其后,2019年七星关区、织金县再战告捷,摘掉了贫困帽子。

2020年,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最西边的纳雍、威宁、赫章三县仍未脱贫,是全省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

广大党员干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打响了这场“啃硬骨头”的非常之战!

非常之战要用非常之举!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联系贫困程度最深的纳雍和威宁。他们的足迹遍布村村寨寨,为这里的脱贫攻坚把脉问诊、开方抓药,确保政策、资金、人力向最贫困的地区倾斜。

纳雍县骔岭镇高山生态有机茶园 冯相清 摄

火力凶猛,成效显著。在山多地少的纳雍,以“三红”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山地农业风生水起,15万亩玛瑙红樱桃、1600万棒红托竹荪、1000万羽“大红公鸡(滚山鸡)”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财神”。

威宁探索创新“三易”解“三难”。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生存难,6.66万人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易地产业扶贫解决发展难,7万亩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解决了1万余名贫困人口就业;易地就业扶贫解决就业难,建立就业扶贫体系,精准组织符合条件的劳动力易地就业。

赫章不甘落后,紧追猛赶。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3+1”保障等取得明显成效。

非常之战要用非常之策。2020年伊始,贵州集中战力启动挂牌督战,省主要领导定点督战纳雍、威宁两县,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集中资源向“9+3”挂牌督战县(区)倾斜。省、市、县三级督战队立即对纳雍、威宁、赫章开展常规督战,进村入户“察”,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督战结合,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战疫”与“战贫”并举,脱贫与致富同步。纳雍、威宁、赫章,毕节脱贫攻坚三块“最硬的骨头”,如今摘掉了穷帽,斩断了穷根,从昔日的“去不得”,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了不得”。

毕节,7个国家级贫困县(区)成功实现了精彩出列!

打好“四场硬仗” 决战脱贫攻坚

毕节磅礴的崇山峻岭间旧貌换了新颜

2018年2月,省委吹响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住房“四场硬仗”的冲锋号。

“只要这四场硬仗打赢了,贵州的脱贫攻坚战役就胜券在握。”省委主要领导话语铿锵。

毕节,闻令而动!

交通是发展的命脉。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山高坡陡,交通滞后。明朝大儒王阳明仰天长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这一切,随着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而沉入历史深处。高速、航空、高铁、铁路迅速织起了毕节立体交通网络,毕节筑起了“高速平原”。

“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不畅成了脱贫攻坚拦路虎。纳雍县羊场乡菜子地村马家寨组74岁的村民马国俊说:“没路的日子,苦啊!赶场买点盐巴要从天亮走到天黑,买两个猪儿喂,背到家死了一个。”

如今,明晃晃的水泥路穿过陡壁,伸进寨子,小山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家修起了新房子。“想吃点啥,流动小商贩天天送上门,小喇叭里扯着嗓子喊。”马国俊说。

纳雍县羊场乡戈落村通村水泥路 胡垠 摄

大道通天衢,阡陌连农家。如今的毕节,1.12万公里通村路,1.464万公里“组组通”在乌蒙大山间纵横交错,蜿蜒盘旋,串起一个个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连接山里山外。

路修不进去的地方怎么办?搬出来。2015年11月,毕节市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打响脱贫攻坚“当头炮”。

牛栏江畔的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进出村子,村民们就靠唯一的溜索“溜”进“溜”出。“种出来的苞谷杆还不得人的腰杆高。”村民伍科起抬起手臂,比划出苞谷杆的高度。

2019年4月,伍科起一家作为大石头组最后一批搬迁的群众搬进了县城,实现了“一步跨千年”。“我在县城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孩子就近入学,不再打着电筒去上学了。”伍科起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哈冲苗寨、油杉河谷、可渡河畔……一个个“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群众纷纷搬出大山,搬进城镇。

纳雍县居仁街道老窑社区邓书怀家老屋 陈炯吉 摄

纳雍县居仁街道老窑社区邓书怀一家搬进了县城 陈炯吉 摄

为了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毕节市聚焦“六个坚持”,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着力解决32.8万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发展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在海拔2600米区域的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高坡村、凉山村,“离天最近”的万亩连片蔬菜基地蔚为壮观。

凉山村村民马敏万感慨万千,昔日只能种苞谷洋芋和牧草的黄土地,如今种出了蔬菜,他们一家3口在蔬菜基地务工,一个月就有8000多元,加上18亩土地流转费10800元,一年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倍。

紧扣“八要素”,落实“五个三”,围绕实现“六个转变”,毕节市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明确12名市领导分别领衔推进蔬菜、食用菌、辣椒、中药材、茶叶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在耕作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食用菌、香葱、辣椒等短平快特色优势产业180万亩;在地形破碎的陡坡耕地,加快已获批的280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发展茶叶、皂角、刺梨、优质核桃400万亩,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毕节市全力夯实“3+1”保障。投入18.77亿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95处,基本解决了109.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内参保率达100%,报账比例达90%以上,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19.16万人(次),资助资金40.24亿元;完成14.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27万户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治理、242户人畜混居整治。

成贵高铁西溪河特大桥 史开心 摄

交通能进的地方就修路,随之跟进发展产业,确保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不能修路的地方就搬出来,让地于林。“四场硬仗”对乌蒙山区的发展方式进行了重构,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随着“四场硬仗”不断取得胜利,毕节磅礴的崇山峻岭间旧貌换了新颜!

坚持“尽锐出战” 汇聚力量攻坚

内外合力在乌蒙之巅绘就脱贫攻坚壮美画卷

威宁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的消息,让石门乡泉发村刚过而立之年的女支书宋冰无比兴奋,她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是需要勇敢地作一些告别和做一些改变了。

宋冰的留言也许与她当初的承诺有关。2018年,硕士毕业刚半年的宋冰来到边远贫穷的泉发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便立下誓言:群众不脱贫,我就不脱单!

两年多来,这位干练的彝家姑娘带领泉发村群众解决饮水安全,发展致富产业,整治乡村环境,提升内生动力。泉发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了贫困。

宋冰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块贫瘠的土地,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

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营苗寨新颜 威宁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营苗寨旧貌 威宁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精锐尽出,全力战贫!毕节市建立“市领导联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两委’遍访到户”工作机制,落实“双台账”“双责任”“双追责”工作要求,层层压实责任。

压实“联县”责任。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周建琨,与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联系威宁自治县;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何云江联系纳雍县;市委副书记张翊皓与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石永忠联系赫章县。其余的市委常委明确联系一个县(区)。

加强“帮乡”力量。市领导其他同志分别联系1个以上贫困乡镇,162个市直部门定点帮扶3个深度贫困县92个乡镇,实现贫困乡镇市直部门定点帮扶全覆盖。

强化“驻村”帮扶。从市、县、乡三级部门选派3297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驻815个深度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村开展驻村帮扶。

做实“入户”遍访。市县主要领导带头,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遍访了贫困发生率30%以上的53个贫困村,县(区)党政领导遍访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贫困村,抓实到户帮扶工作。

以前的大方县绿塘乡高峰村后苗寨 袁德志 摄

如今的大方县绿塘乡高峰村后苗寨通组路 袁德志 摄

战鼓催征,攻坚正急。七星关区生机镇大寨村第一书记李涛在帮助贫困户王世荣家扛水泥时扭伤了腰。一周后,同事们看到他实在撑不住了,强行“押”着他去医院,做了简单的治疗,揣着药,李涛又回到了大寨村。

活着的人全力战贫,牺牲的人精神永存。来自江南水乡的耿展宇一头扎进乌蒙深处,决战贫困。在一次外出核查贫困户信息途中,他不幸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年仅33岁。

大方县凤山乡谢都村主任陈永凤,在她身患脑梗,医生告诫她要好好休养,否则有生命危险时,她依然坚持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最终被病魔击倒,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壮歌。

赫章县白果街道月亮洞村第一书记李绍山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四处奔波劳累,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战贫,外部力量积极参与,共同谱写了一曲内外合力决战贫困的大合唱。

统一战线倾尽全力帮扶。从毕节试验区成立伊始,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华职教社等便为毕节跨越发展、脱贫攻坚不断注入强劲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统一战线加大了帮扶力度,在“3+1”保障、产业发展、智力支持等方面倾尽全力。

东西部扶贫协作演绎山海情深。2016年9月以前,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2016年,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广州市接棒对口帮扶毕节,4年来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6.7亿元,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助力攻坚。

社会帮扶彰显企业责任担当。恒大集团投入帮扶资金110亿元,援建4万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帮助毕节发展肉牛养殖、大棚蔬菜等产业。招商局集团、金元集团、盘江集团等993个民营企业帮扶1234个村,累计投入资金58.57亿元,受益贫困人口38.14万人次。

内外发力,决战贫困。在全国统一战线、东西部对口帮扶城市以及恒大集团等企业的帮扶下,毕节干部群众竭力战贫、苦干实干,在乌蒙之巅绘就脱贫攻坚壮美画卷。

做好战略衔接 推进乡村振兴

迈向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

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落到实处?省委主要领导作出具体部署: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环节,高水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

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毕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成果”一起收。

农户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苹果基地采收早熟苹果 何欢 摄

秋末冬初,层林尽染。织金县中寨镇青山村的高山密林里,1200亩赤松茸进入了采摘期。“林下种植赤松茸亩产在3000斤以上,按市场价10元/斤算,亩产值3万元以上。”基地负责人甘乾辉说,效益很可观。

依托良好生态,发展林下经济是乌蒙山区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而生态避暑康养旅游业的兴起,让毕节市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环节,毕节市探索提出了“四个留下”:即深化党建扶贫,选优配强、严管厚爱干部队伍,抓实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为基层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便是实现“四个留下”的示范典型。曾经的箐口“茅草房屋巴掌大,一日三餐无变化。若要吃上大米饭,除非媳妇生娃娃。”

2017年,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张凌放弃城里的发展,回乡担起了带领乡亲们决战贫困的重任。他带领村里着力夯实党建,大力发展产业,推进乡村治理。

如今的箐口村,道路干净整洁,民居崭新漂亮,产业漫山遍野,群众动力十足。全村集体经济达16.7万元,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5600元提升到了2019年的10370元。

箐口,成为了毕节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样本。

大方县雪榕公司冷底食用菌种植基地航拍 周训贵 摄

同时,毕节市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实施劳动力全员培训计划和“雁归兴毕”计划等举措,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毕节,正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迈向乡村振兴,迈向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

来源:天眼新闻客户端

作者:谢朝政

原标题:《毕节:在乌蒙之巅绘就脱贫攻坚壮美画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