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将是国内第一本聚焦乡土领域的非虚构杂志书

2020-11-24 15: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乡土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学里,一直是一个鲜活的话题。

比如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黄灯《乡村生活图景》、梁鸿《中国在梁庄》,等等,这些书写回乡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都引起网络热议。

在这些作品中,它们不限于讲述乡村凋敝、故人不再的故事,更倾向于将乡村的进程和人们的命运纳入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将一个乡村的变化看做整个中国的缩影,将一个个亲人婚丧嫁娶的命运还原为沉默众人的声音。

而随着《我是范雨素》等作品通过微信朋友圈刷爆全网,当作家们的书写对象现在开始拿起笔来自我书写,便让我们看到了底层自己发声的可能。

什么是乡土书写的应有姿态?将文字交给一切人。乡土书写不应成为文化人的专属,而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我们出版中国首部聚焦乡土领域的非虚构杂志书《崖边》,正是为此尝试的一种努力。当下,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回归乡土书写,再次聚焦乡土领域,今天的文章便会给你一个答案。

-

我们为什么要编写一本

聚焦乡土领域的非虚构杂志书?

文 | 阎海军

首本《崖边》,我们确立的主题是故乡。我们围绕内涵广延的故乡概念,组织了稿件。在这里,故乡可能是我们的国家,也可能是一个村庄,所有的文章都带着家国情怀。

围绕乡土书写,我们先后在北京、湖南发起两场讨论,参与讨论的人有韩少功、祝东力等学术大咖,也有黄灯、鲁太光等青年才俊,还有黄志友等致力于乡村建设的一线实践者,大家各抒己见、互通有无,深化了认识,这也是《崖边》诞生的先导。

深植人民、扎根民间是艺术家创作的力量源泉,长期致力于为打工群体歌唱的“新工人乐团”最近几年连续开展“大地民谣”活动,深入大江南北与人民大众一同唱响“劳动者的尊严”;篆刻艺术家何效义与民间艺人互动合作,驻地创作“铁印”,开拓了篆刻艺术创新的可能性;5·12 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学因上体育课而得以幸存的初三(4)班成员陆春桥震后回访同班同学,创作出纪录片《初三四班》,直面自然灾难对人与故乡关系、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破坏,引人深思。以上三类艺术实践都是回到现场关照故乡的典型案例。

非虚构作家张子艺对自己家族通过三代人近百年的奋斗全部进入城市生活的描摹,全景式生动解剖了中国城市化的细微之处。走出乡土,所有的族人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在天南海北。奋斗和成功,聚合与离散,故乡和他乡,回忆与失落…… 她呈现出了中国现代化图景下人们回望乡土时普遍的缱绻眼神。

陇中农民闫瑞明关于20世纪后半期经历的本色回忆,娓娓道尽了中国农民精神的柔韧与传奇。他幼年求学,由于饥荒中断学业;少年丧父,勇挑生活重担;两次应招铁路合同工,依然难成“工人阶级”;乡间手艺信手拈来,不擅走艺只能终生务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跳不出农门的蹉跎人生,他用勤劳、隐忍、坚毅抵抗命运。

联合国环境专家曾将毛乌素治沙经验称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之一王有德,获得了“改革开放40 周年杰出贡献人物”称号。

《南风窗》记者董可馨走近王有德,采访了他倾力于毛乌素沙漠治理, 用半世人生演绎人与自然对抗以及人对故乡执念的故事。面对沙尘暴, 面对雾霾,生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必须有共同的对抗和执念。

在抵达“现场”的基础上,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田野” 更加难能可贵。王昱娟关于西安城中村改造的田野考察,敏锐地抓住了西安“缓慢城市化”的特质,从“祖遗户”、女性视角等维度,观察了城市化对人的改造问题;刘志娟持续跟踪江西故乡民间戏班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吞食过程中,民间戏班“救亡图存”的精神挣扎,同时借地方戏这一最细微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变迁,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提出拷问。

信天而游。青年作家崔国辉通过抒写一次回乡经历,泼洒了浓墨重彩般的思乡情感,也隐喻了对乡村未来的忧思。以《我是范雨素》一文爆红网络的作家范雨素,联系自己在北京做保姆的实际经历,对照观察故乡父老乡亲,思考了城市化背景下现代版的修身(就学)和齐家(娶媳妇)压力。

因“诗意栖居”终南山而爆红网络的作家、画家张二冬, 走下终南山, 将目光投向河南故乡,用他一贯活泼风趣的语言勾勒出乡村大地底层人物的复杂面向,短章散记,深翻出转型期乡村社会人们调适、奋斗、抗争、迷茫的精神状态。

我们所期待的跨界表达共同体,书写形式依然是最重要的手段。首期《崖边》,我们呈现了书写者身份的多样化和书写价值的多重性,尤其是操持锄头的农民闫瑞明握笔书写的长篇回忆文章, 除记录和再现历史之外, 更重要的是弘扬了书写的日常意味和民间性。在传播格局和时代认知的双重变奏下,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鲁迅当年所期望的——“将文字交给一切人”——让书写成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日常行为。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望所在。

相关书籍

《崖边:吾乡吾民》

阎海军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由著名作家韩少功担任文学顾问的杂志书《崖边》系列,聚拢了学者、艺术家、作家、纪录片导演、记者、学生、打工者等不同身份的创作者,力图打造“跨界人文艺术”表达共同体,致力于乡土研究、乡村建设、乡村艺术,立足新乡土,创造新文艺,培植新青年,通过非虚构的写作形式,展现自己眼中与心中的乡土一隅。

作为这一系列的首部作品,《崖边:吾乡吾民》的主题是“故乡”, 作家韩少功、学者黄灯、社会学家吕途、篆刻艺术家何效义、纪录片导演陆春桥、非虚构写作者张子艺、农民闫瑞明、终南山隐者张二冬、家政从业人员范雨素等跨界文艺人才,分别从乡村非虚构写作的指导、农民工的精神追求、艺术家与民间手艺携手创造新艺术、灾难后精神重建、百年来农村家族变迁史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史等角度,管中窥豹式地描绘出中国近百年来乡土文明的变迁以及当下乡村文明的走向、困境与机遇。

你还可以看到更多非虚构作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