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四届北京文化旅游平台促进大会暨非遗线上颁奖成功举行

北京文旅合作促进平台
2020-11-23 18: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2020年11月19日,“新赋能 新链接 新思路”——第四届北京文化旅游合作促进平台大会在湖北十堰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办公室主办,北京若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闻旅视界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各合作地区文旅局、新闻媒体也都到场参与其中。

本届会议主题为“新赋能 新链接 新思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北京文化旅游平台合作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承相关机构负责人、媒体以及相关企业等相关嘉宾等悉数到场,并围绕文旅融合、旅游减贫、非遗文化传承等一系列话题展开深度的交流与探讨。

这次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添加了宣传“非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议题,活动中不仅有专门的非遗圆桌论坛,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线下还举行了专门的非遗展,沈阳的盛京满绣、南阳烙画、巴东堂戏等都会参展。在大会上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发的非遗小程序“云上非遗展”启动仪式暨非遗线上颁奖仪式也会在当日同步举行。

此次大会旨在通过发挥平台优势,加强区域交流,深入了解各区域实际情况,以融媒体为渠道,汇集行业精英,凝聚产业智慧,形成一个集同业、异业、专家、资本、渠道等为一体的交流平台,共同探索未来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跨行业合作,跨产业融合,跨渠道分享,打破文旅边界,重构产业生态,共创我国文旅产业发展新时代。

附录:22个对口支援地区优秀非遗简介

丰宁满族剪纸

剪纸(丰宁满族剪纸),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

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河北省蔚县地方传统手工剪纸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祈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较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的坝上和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地区。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区别,又称东路二人台。其以以叙事的形式反映现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源于民歌和民间社火的表演,在吸收民间小曲、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与地区方言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并逐步从中发展演变而来。它融当地民俗、民风为一体,承载着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擦擦制作技艺

擦擦,一词据说是源于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玛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地观想礼赞。此外,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把盛有擦擦的嘎乌戴在发譬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

藏药泥塑面具

藏药泥塑面具是藏族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代表,不仅包含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内涵,也体现了藏族在医学和工艺上的造诣。藏药泥塑面具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请过祈请、取材、捣药、发酵、泥塑、着色等几十道工序,一副药泥面具从开始制作到面世需要耗时12到20天。制作药泥面具的泥土和水,均采自海拔4600多米以上的高山,而药泥需要的藏药和中草药多达100余种,还掺杂有珍珠、珊瑚、蓝宝石等名贵材料。一千多年以来,藏药泥塑面具被奉为“保佑平安、长寿吉祥”的宝物。

卢氏剪纸

卢氏剪纸流行于河南省卢氏县境内,在河南的民间剪纸和民俗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受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文化的影响,卢氏剪纸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既有粗犷、朴拙的一面,又有流畅、委婉的一面。

卢氏剪纸是卢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灵魂,影响到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卢氏剪纸是了解当地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它为卢氏历史和民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南阳烙画

烙画亦称烫画、火笔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起源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被誉为“南阳三大宝”之一。它是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的铁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娟、宣纸等材料上作画。

烙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种种法则。

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术流派,因张三丰创建于武当山而得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武当武术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宇宙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剑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领,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张三丰的《太极拳总论》、《太极拳歌》和《太极拳十三式》三部著作之中。

巴东堂戏

堂戏分布于长江三峡连片地带的巴东、建始一带。堂戏历史悠久,究其渊源,传说种种。据巴东堂戏艺人证实,堂戏始于明未清初(约二百年前),流行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其本源是巴东民间歌舞“花鼓子”。初始称之为花鼓戏。由饰扮的一男一女于堂屋大方桌上,绕四角踩碎步(三步半)而舞,唱“花鼓调”,后转向地面稿荐稻草或竹篾编的垫子,又称“稿荐戏”,因平时多在堂屋内表演,故又称“堂戏”。

巴东堂戏,当地称踩堂戏,由民俗中敬神还愿和吉庆娱乐的“跳花鼓子”与“薅草锣鼓”以及民间舞蹈结合,并广泛地吸收流传于巴东的梁山调、湖北越调、太和调、楚调及后来传入的川剧、南剧等诸多演唱形式演变形成。主要流行于巴东江北神农溪一带及与之毗邻的秭归、兴山、五峰、巫山等地。历史悠久,清末民初为繁盛时期。以巴东沿渡河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历史上曾建有8个民间职业堂戏班,师承相传有4至5代传人,迄今有200多年历史,亦属我州五大民间戏曲剧种之一。

盛京满绣

盛京满绣被称为“中国清代皇族刺绣”,是“旗袍故都”沈阳城的非遗瑰宝之一,是沈阳地区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辽宁省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满绣是满族刺绣的简称,是清朝时期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所以又被称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几百年前,女真族人根据生活的需要,在缝制衣服和钉线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手工艺术,经过众多女真族人和满族女子的传承,逐渐发展成以针代笔,用线在织物上缝制图案,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

艾德莱斯织染

艾德莱斯绸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著名的民族工艺品。该县的吉亚乡和布亚乡是艾德莱斯绸的重要发源地。

艾德莱斯绸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黑主色类绸,图案纹样主要有耳坠、流苏、栅栏、公羊角、镰刀、花卉等;二是红主色类绸,图案纹样主要有梨、苹果、锯子、木槌、植物叶、小花、热瓦甫琴、巴达木杏等;三是黄主色类绸,图案纹样主要有苹果、木梳、链条、栅栏、巴旦杏等;四是莎车类绸,色与色之间彼此相隔,形成多组合形式,呈现出一种跳跃的韵律。

蒙古皮雕画

雕画也被称为“软浮雕”,最早可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时期。最初的皮画主要是在动物皮革上,经过雕刻、烙烫、彩绘而成,以羊皮地图、简单的装饰画最为常见。

包括蒙元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中国梦系列皮革艺术品及生活用品等。蒙古皮雕画”是游牧文明的缩影,以其多元的文化特征和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延续着千百年来蒙古族古老的文化血脉,其工艺记载了游牧文化的精髓,保留了民俗风情的优良传统。

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传统的桦树皮加工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皮子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装饰手法有用砸压的,也有用剪贴的,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

昭乌达长调民歌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

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蒙古策格(酸马奶)酿制技艺

蒙古策格酿制工艺,蒙古语称之为“策格”,意为“发酵的马奶”。酸马奶是蒙古族的传统饮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款酒精型饮品,其外观与鲜马奶完全一样,酒精度很低,不超过四、五度,制作工艺较为严格规范,传统制作工具为蒙古包、中型瓦缸、木桶、搅杆和过滤器等,原料为母曲和鲜马奶,其作用不仅有助消化、补肾活血、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而且有平稳降压、有效降脂减肥、减少心血管意外和保持肠道菌群平衡等功效。千百年来,酸马奶以其营养、保健、食疗等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一款营养价值极高的饮品。

科尔沁叙事民歌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主要流传在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上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情节复杂、角色众多、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等等特点,富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民歌,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并依靠众多民间艺人的演唱才得以传播与传承。

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

乌力格尔艺术的唱腔音乐结构呈现多曲体,以单人坐说、坐唱、不着装、不化妆、无身段的形式呈现出来,可用四胡进行伴唱,可自拉自唱。乌力格尔的语言比较独特,其脱胎于蒙古语地方方言,属于蒙古语科尔沁方言,以彰显方言的语言功能为特色。乌力格尔的艺术积累非常深厚,节目有短篇、中篇和长篇之分,尤以长篇最为引人,代表作品有《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忽必烈汗》等。

保定铁球制作技艺

保定铁球,又名健身球,历史悠久。是河北保定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最初只作为一种玩赏或护身器械在民间流传。明朝出现了专门制作铁球的烘炉。铁球的流行,引起宫廷的注意,开始向民间索取贡品,身怀绝技的铁匠艺人被召进宫内,专门制作铁球,以供皇室贵族、达官显贵们赏玩。也是保定人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器材。

所谓“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铁球是“保定三宝”之首。保定的中老年人,特别喜玩铁球,一般用一只手托着两个铁球玩耍,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

洛阳牡丹花会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于1983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它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

邓州越调

邓州市越调是豫西越调,又称:“南阳大越调”、“邓县老越调”,始于南宋。明嘉靖年间基本定型,清代盛行。是中原地区越调戏曲艺术三大流派其中之一。(豫东申派、豫东毛派、豫西流派)

豫西越调由于其唱腔独特,音乐伴奏别具一格,而深受广大观众的热爱。近二百年来演出区域遍及中原特别是在伏牛山脉有着广泛的影响。

炎帝神农传说

炎帝神农三皇五帝之一,传说是湖北随州的地方民间传说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女娲伏羲之后,不知隔了若干年代,又出现了一个太阳神炎帝。他和兽身人脸的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南方的天帝。

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贤圣的帝王,华夏始祖。千百年来,关于他的传说,在其故乡——湖北省随州市及周边地区流传甚广。2008年,《炎帝神农传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农架与随州相邻,境内奇峰竞秀,林海苍茫,自古便流传着炎帝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播种五谷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形式,世代相传。

什邡晾晒烟传统生产技艺

四川的德阳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三百多年的烟叶栽培历史以及日积月累的烟叶栽培经验和加工技术,使德阳烟叶具有色黄、灰白、味淳、气香的特点而远近闻名。特别是什邡地区的烟叶,多次获得殊荣:1983年被国家列为名晒烟生产县,2007年又荣获”中国雪茄之乡”称号。

原标题:《第四届北京文化旅游平台促进大会暨非遗线上颁奖成功举行》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