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问道长三角·湖州篇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如何端好这碗饭?

台州发布
2020-11-25 00: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在湖州

看见美丽中国

南浔古镇小桥流水,长兴东方梅园山清林秀,德清莫干山满眼青翠,安吉大竹海浩瀚壮阔……山川秀色,皆是湖州多年来坚持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

▲湖州安吉余村

湖州,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发源地,十几年始终是“两山”理念的先行者、实践者。同时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的全过程,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

我市提出,要强化全链条防控、推进美丽台州建设,为“重要窗口”建设增添靓丽底色,努力打造“两山”理念标杆市、美丽浙江建设样板区。

如何让绿色成为台州底色?让生态成为台州标签?11月11日至13日,台报全媒体采访团探“绿”而去,问道湖州。

现场观察

月亮酒店

一个超级酒店的退与进

“看,月亮酒店!”华灯初上,圆环状的喜来登月亮酒店,像一枚璀璨的戒指,镶嵌在太湖之上。

采访团抵达南太湖新区管委会时,暮色将近。尽管晚来风起,也抵挡不住游客的热情,三五成群在月亮酒店前打卡留念。

▲夜幕下的月亮酒店

“如今的‘网红地’,以前是看都没人要看的。” 在南太湖畔工作了25年的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原副局长李东民回忆。“当时的太湖湖水浑浊不堪,蓝藻暴发时,连浪都掀不动,水质差到了劣Ⅴ类。”

其实,最初,太湖边还是一派好风光的。1993年起,为了太湖不再“倾斜”,提升GDP,一大批工业企业立在了太湖南岸。

一时间,“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粗放型经济大发展,在湖州掀起了速度拉动型的增长热潮。

然而,太湖水环境污染问题很快随之而来。第一轮的高速发展势头,也随即转化为疲软态势。

2006年8月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前往太湖调研,为太湖的严重污染心痛,“南太湖开发、治理、保护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他要求全力整治污染。

醍醐灌顶,面对惨痛教训,南太湖掀起了铁腕治污潮,累计关闭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500多家,关停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产能落后、治理无望”的企业34家。实施生态修复、岸线综合治理、污染源整治、渔民居住上岸、基础配套建设五大工程。

终于,太湖水重现往日清澈。

第二轮南太湖发展启动。“我们请设计师马岩松设计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月亮酒店造型,定位国际化地标建筑。这个计划投资9个亿的项目,设计完全建设在太湖之上。”

李东民指着湖中的月亮酒店感慨,这个建筑的“进”与“退”曾让他们纠结万分。长三角区域的太湖流域为了保护,管理部门有严格要求,开发不能侵占太湖的一寸水域。

一面是生态,一面是发展,孰轻孰重?

为何不把酒店建在陆地上,然后在地面上挖出一片水域,跟太湖联通。这样既可以不侵占太湖的水域,又可以保住水上明月。

说干就干,哪怕挖地亏损1500多万元,为了保护生态,值!

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故事落下帷幕。正如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的话说:“月亮酒店的效应是巨大的,把湖州的形象提前了10年。”

去年6月2日,湖州南太湖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自此,南太湖高质量发展挂入新的加速挡。

走访权威

还青山于民,复绿水于市

11月10日,由省高院指导、湖州中院筹建的“绿源智治”协同系统正式上线启用。这是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智能治理系统,今后浙江省内的环境资源类案件和纠纷,各职能部门将在一个智能化平台上协同处理。

一直以来,湖州坚定“生态立市”,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积极创新,还青山于民,复绿水于市,实现从“卖石头”“卖风景”到“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华丽转身。

“两山”理念提出15年来,湖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16.7%、17.7%。

创新“共享”模式

源头治理行业污染

近日,南浔力创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绿色钣喷共享中心内,不少车完成喷漆工序后,回到各自的汽修车间继续下一个生产环节。

为何要集聚周边汽修店,仅为共享一道喷漆环节?

“传统汽车喷漆使用油性漆,喷漆房内VOCs(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最高可达1000毫克/立方米,用水性漆进行源头替代后,VOCs含量仅为0.243毫克/立方米,VOCs含量从73%降低至10%。”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蒋琰算了一笔生态账。

仅南浔区,涉漆汽修店就有70多家,家家户户配备钣喷车间,作业效率低、环境污染大、行业监管难,而打造绿色钣喷车间成本高,难度大。通过打造绿色钣喷共享中心,推进源头替代和末端治理,将彻底改变过去钣喷车间低小散现状。

目前,绿色钣喷共享中心已实现整个湖州区全覆盖。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湖州市PM2.5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6%,下降幅度全省排名第三;空气优良率为86.5%,同比上升12.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排名全省第二。

坚持绿色发展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湖州的产业发展史上,铅蓄电池产业的绿色转型一直以来被业内称为样板。

2010年前后,随着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铅酸蓄电池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这让湖州的许多企业纷纷涉足。

“一块电池最高时的利润超过了10元。”一位业内亲历者说,钱是赚到了,可落后的工艺、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却被行业所忽视,直至浙江海久血铅超标事件爆发,才让人们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1年5月,湖州启动了一场彻底的行业洗牌行动。整治70天,全市75家铅蓄电池企业全部涉及,其中关闭44家,搬迁13家,完成整治18家。

“铅蓄电池的整治不是要消灭这个产业,而是要通过转型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介绍,天能主动求变,向绿色发展要生产力,企业不仅升级全套自动化设备,还投资48亿元建设了行业内独树一帜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了至今依然领先国内的从电池生产到回收利用的循环产业链。

近年来,天能、超威2家企业的年销售成功突破千亿元,并成为国内同行龙头。

铁腕破旧立新

生态产业后来居上

安吉余村的潘春林,2005年从水泥厂下岗后,开了余村第一家农家乐。依托绿水青山,现在一天收入比过去一年还要多。

黄建国现在是妙西镇原乡小镇的一名观光车司机,同时兼职画画,用画笔和颜料来记录眼前的绿水青山。曾经,他是妙西镇众多矿山中的一名普通叉车司机。

矿工的人生故事,折射出湖州产业变迁百态。

▲安吉余村

“湖州最多时分布在各区县的大大小小矿山企业有612家,最高年开采量达1.64亿吨。”纺织和建材曾是湖州的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尤其是建材业,在早期更是支撑起了湖州的飞速发展。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然而,经年累月的开采,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场景一去不回,转而为尘土飞扬。

为扭转局面,湖州的矿山治理强势推进,在停炸药、停电、控制开矿指标等铁腕手段下,湖州矿山企业锐减,截至目前,已削减至33家,开采量压缩到4500万吨,且在产矿山全部达到国家绿色标准。

如今,在湖州着力打造的产业体系中,除金属新材、绿色家居和现代纺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和休闲旅游等四大新兴绿色产业已成为重点主导产业。

台州启示

践行“两山”理念 绘出时代新景

台州与湖州在生态环境、人文底蕴、交通区位、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湖州的发展经验,为台州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创新、壮大湾区经济、全域美丽建设方面提供一定借鉴。

1

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年来,湖州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推新蜕变,先后实施四轮环境整治行动,连续推出治水、治气、治矿等系列组合拳,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护美了绿水青山的底色。

台州如何打造美丽中国、美丽浙江的缩影?对标湖州,长期坚持,深化“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推动污染防治攻坚转向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努力让天蓝水澈、海清岛秀、土净田洁成为美丽台州的生动写照。

2

一片“绿色”是底色

德清县在昔日废弃的矿山上,建起了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长兴县聚焦传统蓄电池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主的新能源全产业链;安吉县深耕“椅、竹、茶”三大产业,做足生态经济化这篇大文章……

依托“绿色”基底,湖州的新兴产业攘攘升起。台州已拥有海上名山、蓝色海湾、水上台州等多重“绿色”标签,要依托大力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念好“山海经”,发展壮大美丽经济,不断拓宽“两山”转化的通道。

3

一本“红利”惠民生

走访湖州途中,大量渔民上岸,矿工离山,都依托生态“红利”过上了幸福生活。

台州山水资源丰富,要持续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流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让丰富的水资源、独特的水环境成为“致富之源”,让老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问道长三角·湖州篇①】从卖资源到卖风景,湖州如何向改革要红利?

作者:何赛 管杏琴 朱小兵 颜静 雒溢凡 陶子骞 陈亚妮

原标题:《【问道长三角·湖州篇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如何端好这碗饭?》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