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的小康】海南: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2020-11-25 19: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写在前面

这是一串令人感怀和难忘的日子:2013年4月8日、2013年4月9日、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海南,“上山下海”走村寨,考察了地处南岛天涯三亚市吉阳区的博后村、“红色娘子军”故乡琼海市的潭门镇、海南省会椰城海口市的施茶村。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如今,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金秋时节,我们沿着习总书记考察海南走过的地方——博后村、谭门镇、施茶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乡亲们开创的小康生活。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体会到了总书记深情嘱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深刻内涵。

玫瑰花开富天涯

——海南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系列报道之一

秋高气爽,海风吹拂,椰林起舞。

刚进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村口,只见博后村中心湖畔一块巨大的石雕上,镌刻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0个金色大字。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8日到我们博后村视察,与村民话增收,和企业聊发展时留下的嘱托。”站立金色石雕旁,退伍军人、博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苏少洪回忆起7年前春天里发生的故事。“习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如指路明灯,点亮了博后村。如春风化雨,洋溢在我们村民的幸福生活里,为我们博后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领袖的厚爱,温暖亿万农民的心窝,也从这里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几年来,博后村两委班子,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团结带领全村3600多名黎族乡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博后村走上了一条全面小康的发展之路。

穷则思变,

盐碱地里开出“幸福花”

节日的博后村,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博后村千亩玫瑰园中,各色玫瑰尽情开放,飘香醉人,花农们正在花田里采摘、修枝;游人尽情品花、赏花、观花。

放眼一望无际的花海,苏少洪无限感怀:“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片田间嘱托我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鼓励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让乡亲们增收致富奔小康。”稍顿,苏少洪感叹说,“曾几何时,我们博后村此前为自家的盐碱地发愁,日子过得好艰难。”

博后村是一个黎族同胞聚居的黎族村寨、三山环抱,村里的农田都是盐碱地,祖辈以种植水稻、番薯为生,产量低,遇上台风旱灾,收成就泡汤。“种啥啥不灵”的盐碱地,不够填饱肚子,村民外出打工,收入上不去,留在村里,致富无门。

“穷则思变,我们博后村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让盐碱地变成希望的田野。在三亚市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创办国际玫瑰谷,专门种植、生产、加工玫瑰花,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新的生机,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苏少洪介绍说。

“土地租金每年有几千元,加上工资,腰包就鼓起来啦。”村民苏国进喜在心头。玫瑰谷育苗员李玉梅算了一笔账:“玫瑰产业越来越好,既解决就业,又有固定收入,我和老公的一年收入加起来就有七八万元呢!”李玉梅乐得像绽开的玫瑰花。

“7年来,我们成立了20多家合作社,农户增加到1000多户,有1000多名黎族同胞从事玫瑰生产。玫瑰谷已打造成为集玫瑰种植、种苗培育、衍生产品加工等为一体的玫瑰风情产业园、乡村旅游综合体。”陪同参观的玫瑰谷负责人杨莹说。

“我们将以村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加快博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退役军人气质的苏少洪信心满满。

振兴乡村,

黎族村寨成了网红“打卡地”

博后村与闻名遐迩的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相邻,发展旅游得天独厚。如何搭上便车,借船出海,加快发展?几年前,曾有村民办旅馆,开始时顾客盈门,但回头客却不多。啥原因?

“客人说博后村是驴粪球子外面光,风景美丽,村子却脏乱差,垃圾到处放,污水四处流,游客受不了。”村委会文书胡永奇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除了卫生差,水、电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旅游发展何以长久?”

此时,好政策送上门,三亚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博后村建设美丽乡村。自此,博后村的干部群众齐心奋战,向不文明与落后开战。村里先后完成了光网、电网、路网、气网、水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游客中心、小康广场、荷塘、景点改造、哎岬湖湿地公园等建设,博后村终于脱胎换骨,变了模样,展现出一幅独具特色的美丽南国田园风光。

“总书记的亲切嘱托,既是极大的鼓舞,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苏少洪说,“我们向落后与脱贫展开攻坚,打造小康生活的同时,不仅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更要帮助乡亲们努力提高素质。懂文明,讲礼貌,人人都是海南的形象大使。”

几度春秋,博后村旧貌变新颜,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海南省卫生村”“三亚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20年5月,博后村又被评为“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这是海南省乡村度假旅游点的最高级别,曾经“驴粪球子”的黎族村寨成了四方游客的“打卡地”。

美丽经济,

让“诗和远方”打开致富之门

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曾经多次举办世界小姐选美大赛,被人们誉为“美丽经济”的发源地,在这个世界最密集的五星级酒店群常常一房难求。如何把美丽乡村打造成游客的天堂、黎族同胞的幸福家园?博后村人让“诗和远方”打开致富之门——开办民宿。

外出打过工的谭中仙,利用博后村地处亚龙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说服家人,把宅子统一设计,装修成博后村第一间民宿“海纳捷”,生意之红火,出乎全村乡亲们的预料。“开业头年,每天爆满,第二年,本金就赚回来了。”谭中仙喜滋滋地介绍说。

海纳捷的成功,让老乡们看到了民宿+“美丽经济”的魔力,这是一条致富新门路。随之,在村委会的指导和统一规划下,“远方有个村”“天涯是我家”“相约107”……一个又一个具有现代主题风、黎族风、海洋风、充满诗情画意的民宿在博后村拔地而起,特色鲜明的民宿产业,不仅将“诗和远方”融入田园梦想,还带动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为博后村一张新名片。

“夜市”升腾起“烟火气”,唤醒了游客们的味蕾。芒果、香蕉、菠萝、海南特色小吃、清补凉、扶贫产品、特色工艺品……1000米长的夜市,100多个摊位,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卖夜宵的小哥一刻钟功夫,“清补凉”就卖30多碗。

目前,博后村建有民宿46家,房间总数1500间,客房全年入住率超过65%,旺季处于客满状态。博后村人均收入达24,520元,与7年前相比,增长了近4倍。

吉阳区民宿协会秘书长谭中仙告诉笔者:今年双节期间,博后村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累计旅游收入1570.7万元。

“目前,博后村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老乡们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三亚市政协副主席、吉阳区委书记陈跃表示。

(周发源)

渔歌唱出新篇章

——海南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系列报道之二

在海南省琼海市的潭门镇,站立在新建的潭门大桥,火红的太阳跃出大海,碧波万顷,海风阵阵,让人心旷神怡。顺着潭门镇委副书记、镇长王国熊手指的方向望去,千年渔港潭门镇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眼前,繁忙的渔港一片喧闹,满载鱼虾的渔船刚靠岸,鱼商和市民们涌向码头,争相购买刚打捞上来的新海鲜。此情此景,勾起了王国熊的幸福回忆。

造大船,抓大鱼,守住我们的祖宗海

“没想到习总书记会登上渔船来看望我们。”“琼海09045”渔船的渔民佑业均说,未曾想到会收获这么难忘的经历。

“总书记和我们大家都握过手后,我领着总书记从甲板进入船舱内参观。”“琼海09045号”渔船船长卢传安幸福地回忆说。

“临别时,令大家意外和感动的是,习总书记主动提议,邀请船上20多名渔民一起合影留念,又特别嘱咐我们,渔民协会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多为渔民办好事,多服务渔民。”潭门渔民协会会长丁之乐兴奋地介绍说。

“习总书记时刻把渔民装在心上,温暖的话语激励我们造大船、深耕南海,这是所有潭门渔民的梦想。”丁之乐说,“现在已经拥有30多艘500吨以上的大船,渔民协会已发展到5000多名会员,大家抱团发展,闯深海、捕大鱼。”

潭门镇渔民是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西、南、中沙的特有群体,他们远涉南海捕鱼为生,把南海称为“祖宗海”。潭门港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的给养基地和深远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潭门人将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岛礁视为祖宗地,保卫黄岩岛不仅是荣耀,也是捍卫潭门人的光荣历史和传统。

丁之乐说,日复一日,潭门镇渔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他们是南中国海上的主人。在潭门镇渔民心中,有一件神秘的物品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它就是《更路簿》,这个《更路簿》是我们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详细记录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航行针位、更数以及岛礁特征、南海航行路线和知识,是千百年来我们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航船的命根子。”丁之乐说。

脸庞黝黑饱经风浪洗礼的潭门远海捕捞船船长卢家炳说:“如今,船上都装上了卫星导航,《更路簿》已经成为历史,但它向世界证明,西沙、中沙、南沙,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祖宗海。”

守卫开发好祖宗留下的自留地,走远海深海捕捞和养殖相结合的路子,这是潭门人的“南海之梦”。渔民卢传安牵头入股,投资3500多万元在西沙建起500公顷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养殖龙虾、马鲛、石斑、金枪、珍珠等名贵海产品。“我们的目标是保护好我们的祖宗海,打造潭门渔民的‘海底牧场’,让乡亲们共同致富,让更多人吃到三沙海里的鱼。”卢传安的话语坚定而有力。

其实,卢传安的梦也是潭门镇渔民的梦。

在潭门镇村党支部纪检员、“全国海洋维权模范”王书茂家,客厅里最醒目的位置挂着与习总书记在潭门镇码头拍摄的集体大合影。

被评为“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的全国人大代表王书茂说,这几年镇里造了30多条大渔船,政府给予渔民补贴,电视可以看到50多个频道,有卫星导航,渔民出海的安全系数和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好日子过得像刚出大海的太阳,红红火火。

转型升级当老板,谱写潭门新渔歌

迎着海风,站立船头,回望潭门镇,一座白色为主基调的建筑群映入眼帘,马路两旁的民居楼房修缮一新,大海的气息扑面而来,“打造渔业风情小镇,建设美丽幸福潭门”的标牌引人注目。

“总书记的期待激励着我们,潭门镇正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产业,深度挖掘潭门镇特色文化,潭门将更加美丽迷人。”王国熊兴奋地展望,这个充满故事的南海小镇正迸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加工海产品,潭门闻名全省。目前,潭门主要从事海贝壳(珠宝项链)加工的工厂已扩建到80多家,工艺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潭门镇老码头对岸的排港村,是产业转型的示范村,曾经“脏乱差穷”的小渔村,如今建起了民宿一条街、海鲜一条街、渔民广场、南海故事展馆等。老的摆渡码头被打造成休闲码头,乡亲们在自家门口吃起了旅游饭。渔民符明林看准时机完成“转型”,合伙开了民宿,安排10多位渔民就业。

“游客增多了,渔民转型变身当老板。”王国熊说,今年的国庆中秋节,潭门镇日均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000人次,最高时,一天接待游客量突破1万人,街道上车水马龙,餐饮店“一座难求”。

7年间,潭门基础设施更完善,业态也更丰富,海鲜餐馆、民宿、工艺品商店相继开张,潭门镇墟的铺面从36家发展到近700家,旅游休闲业态的蓬勃发展,让潭门更具魅力,乡亲们的日子过得乐呵呵……

7年间,潭门镇先后被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国家卫生乡镇,潭门港将扩建能停泊1000艘渔船的国家中心港口。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扛起责任担当

夜幕降临,月光、灯光交集在一起,潭门小街灯火辉煌。正在举办的潭门夜市,男女老少,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潭门镇委书记周海通和镇里的其他干部也来到了夜市中间。

“来,我买两个菠萝蜜,一箱红柚。”在水果摊位,周海通买了满满一箩筐。当天晚上的夜市,周海通带头消费购买贫困户农副产品近千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爱心助农活动,帮扶贫困户农副产品产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周海通像逛大街的农民大叔,笑嘻嘻地说。

潭门镇,人口约2.9万人,辖14个村委会,220个村民小组。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潭门镇多措并举,采取多种方式,举办消费扶贫夜市,帮助贫困群众销售鸡、鹅、鸭、鸡蛋、木瓜、香蕉、椰子、蔬菜等自产农产品,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村民罗才玉依靠她种植菠萝蜜维持生活开支。她说,要感谢潭门镇多亩村委会第一书记常嵩山,是常书记帮助她申请到2000元资金,用于购买化肥等农资,还帮她申请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用于果园生产运输销售,使罗才玉果园获得了好收成。

“几年来,潭门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船多、小车多、洋楼多、游客多、收入多、笑容多。”潭门镇扶贫办公室张丽谈起了她的收获和体会。

在潭门镇墨香村委会,琼海市委书记何琼妹不顾身体疲劳,与镇、村和驻村帮扶干部座谈,深入了解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资料录入核查等情况,并对墨香村委会脱贫监测户、低保边缘户进行家访。

何琼妹表示,琼海市和潭门镇人民不忘习总书记的嘱托,市委、市政府、村镇和帮扶责任单位将加大帮扶力度,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为守卫好祖国的祖宗海,为加快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力量。

(周发源)

火山石上种黄金

——海南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系列报道之三

来到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火山口施茶村,站立村口,只见古树参天,满目葱茏,鸟语花香。火山石垒成的围墙爬满了热带绿色植被,名贵的花梨、沉香、荔枝树枝繁叶茂,火山石上长满了石斛;道路两旁盛开的火山玫瑰姹紫嫣红;火山石垒成的古老山村错落有致,掩映在绿荫丛中,参观游览的人流车水马龙。

此情此景,这个652户人口3116人的古老山村不仅与万年火山遗址和谐共处,因其独特的人文地理,尤其是总书记曾经到来,赋予它传奇的故事。

不缺金,不缺银,

火山石上种黄金

施茶村,坐落于著名旅游胜地——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施茶村有着一段美好的传说,明朝成化年间,海南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丘濬回乡探亲,因海南天气炎热,便在石山连接府城与澄迈县一带的官道中,设茶亭施茶于路人而留下佳话,后人为了弘扬和纪念丘濬乐善好施的功德,故名“施茶亭”,施茶村亦因此得名。

时代更迭,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进入新时代。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施茶村党支部书记洪义乾,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施茶村视察时的情景,犹如昨天,沉浸在两年多前见到总书记时的兴奋和激动之中。

古老的施茶村为火山岩地貌,雨水稀少、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石头多,穷得出了名。村民祖辈石头缝抠泥种地,饮水用大水缸接雨水。8个自然村只有1米宽的泥路相连。乡亲们日子过得很艰难,娶老婆难上难。曾经流传:“不嫁金,不嫁银,檐下缸多就成亲。”

为了摆脱贫穷,施茶村人在石头地里尝试开发种植香菇、益智、甘蔗、木薯等经济作物,最终歉收失败了。出路在哪里?

“打开山门,振兴乡村,种植石斛,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等,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洪义乾回忆艰苦创业奔小康的历程。

沿着石板路,走进施茶村火山石斛园,只见一排排的火山岩石上种满了石斛,玉叶金花,幽香浮动,花姿优雅,玲珑可爱。

石斛,又名仙斛兰韵,是一种名贵的药用植物,用于治疗阴伤津亏、口干烦渴、病后虚热等疾病,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由于石斛喜阴喜湿,喜在石缝中生长,施茶村漫山遍野的火山岩石,为石斛的种植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佳土壤和广阔前景。

“你瞧,村民们在选好的火山岩石上,凿出凹穴,用牛粪拌稀泥涂一薄层,就能种出品质极佳的石斛。”讲解员顺手抓起一块长满石斛的火山岩石向笔者介绍说,“当初种石斛,由于之前多次转产失败,很多村民对种植石斛很是犹豫。”

群众有疑惑,党员干部先蹚路。作为党支部的带头人,洪义乾决定第一个“吃螃蟹”。他拉着亲戚们3亩5亩拼土地入股,整出200亩地,创办石斛种植示范园,终于尝到了甜果。

“到今年,施茶村的石斛种植面积已达800多亩,将扩大到1200亩,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已接到6000多万元的订单,如今,村民通过入股种石斛,年收入达到19,830元。”洪义乾介绍说。

“不缺金,不缺银,火山石上种黄金。”施茶村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受惠,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的亲切教导。村民阿东说,家门口有了石斛园,离家近,收入高,每月发工资,年底有分红,家庭生活两不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不砍树,不挖山,

古老山村引客来

“施茶村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坚持不砍树、不挖山、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洪义乾说。

在发展过程中,施茶村始终坚持对自然环境及古村落文化的尊重,村民们不仅不砍一棵树,还在石斛园里种植了名贵树木,花梨树、沉香树、重阳木。他们把古树古庙古房子都保留下来,分别修建1000多米和20公里长火山石板路和旅游道路,连通古村落遗址及8个自然村和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让游客放慢脚步,骑行、徒步、爬山、观景、采摘、吃农家饭、住民宿、买特色产品等。

突出“一村一品”特色,把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火山文化、“丘濬施茶”的故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火山八音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整合闲置农房,建成精品民宿,2019年新增客房138间,6家石山特色美食农家乐开张,新增餐位850个,带动76人就业,让古老山村更具魅力,促使全村全域旅游业迅速发展。施茶村石斛园更从过去单纯的产业园转型为热门旅游景点,独特的景观,优美的环境,吸引四面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两年多来,施茶村先后被评为“五星级美丽乡村”“海南省文明村镇”“中国幸福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

漫步施茶村石斛园,笔者看到有专门种给松鼠吃的木瓜,园区里还能看到山鸡、鹧鸪鸟、四脚蛇,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转型升级后的石斛园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年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不仅让村里的农家乐、民宿生意火了,乡亲们的收入高了,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不满足,不停步,

同心开辟小康路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这是总书记对我们的特别嘱咐,是指引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的指路明灯。”洪义乾至今难忘,“总书记的嘱托,让我感到骄傲,也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23岁加入党组织,连续25年干了8届的老支书洪义乾,是施茶村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他心中的梦想始终如一,初心不改:让家乡更美丽,让乡亲们更富裕。

针对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洪义乾带领村党支部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了一套具有“石山特色”的工作运行机制,定期召开村支部书记联席会,鼓励村干部率先垂范,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村干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学习最新信息,邀请各界名人为施茶村制定乡村发展计划,定期公开党务村务,在村民的监督下治理乡村……

77岁的老党员李映炯说,为了保证党群干群关系畅通,施茶村建立起了“施茶客栈”“施茶党员之家”等10几个微信工作群,及时帮助乡亲们排忧解难,获得村民们拥护和点赞。

在洪义乾带领下,施茶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共享经济、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特色民宿等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正在成为施茶村振兴的新载体。曾经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贫困户,在村党支部和村干部的帮扶下,正用实干开路,用辛勤与汗水改写自己的命运。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就会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施茶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村里无上访人员、无新增吸毒人员、无刑事案件,施茶村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18,830元增加到2019年的24,0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小康村。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我们牢记于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满足,不停步,带领乡亲们,同心开辟小康路。” 展望未来,洪义乾古铜色的脸上,如同一朵绽放的石斛花。

(周发源)

相关链接

▶端牢“中国饭碗” 播种绿色小康

▶党建引领筑牢小康路

▶放下锄头 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国家信息中心:用心用情 志智双扶

▶歌从“大庙”来 ——四川宜宾市南溪区小康生活侧记

▶从“民生之盼”到“民生之变”——海南瞄准“痛点”发力建设幸福家园

▶湖南沅陵:从“穷地”到“福地” 从“安家”到“安心”

▶四川:乡村振兴引“客”归 全面小康添“生力军”

▶“易”得日月换新天——湖南江华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一年一个样 再现“锦绣太原城”

▶江苏金湖:用“三农”筑牢决胜全面小康压舱石

▶辽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剪影:从“辽宁蓝”到“花果山”

▶原地搬新家 上海城市更新里的“幸福味道”

▶让“荒山”变“青山” 让“青山”变“金山银山”

▶内蒙古呼和浩特:精准扶贫直击难点 贫困乡村华丽蜕变

▶浙江衢州:“飞鸡”飞出致富路 “花海”开出幸福花

▶我们要当新型农民做生态达人!

▶四川眉山东坡区:拔“穷根”过上好日子 挪“穷窝”住上好房子

▶山水田园里趟出“幸福路”

▶388本“家庭档案”记录小康生活印迹

▶青海兴海县:易地搬迁起新村 小康路上不落人

▶“梯田之乡”甘肃庄浪县的“三级跳”

借得东风好扬帆 红红火火奔小康

多措并举为扶贫 奏响小康新篇章

全季旅游火了 百姓口袋鼓了

挪穷窝 换穷业

搬进安居富民房 过上幸福新生活

原标题:《【我们的小康】海南: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