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苏锡常”相约“群聊”,聊些什么?

2020-11-26 17: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烟雨太湖 一叶扁舟

承载深深期许

11月24日,第二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无锡召开。时隔8月,苏锡常主要领导再度聚首,东道主无锡与好兄弟泛舟太湖之上,共话一体化美好未来。

古语有云,“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将“群聊”之地选在太湖游船之上,结合峰会“携手太湖湾,共谋新发展”的主题,可谓为之计深远——以合作为舟,向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竞渡!竞渡!

金秋硕果季,最是太湖好时节

当“苏锡常“话题又被热议时

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什么?

哪些话题期待值最高?

峰会落幕,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

01

“合”则共赢、势在必“合”

党政领导齐齐亮相,这样的阵容堪称苏锡常最强“天团”。这次会面各位主官们都聊了啥?他们的发言中又藏着哪些发展“密钥”?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

“苏锡常背靠正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大上海,唯有通力合作,才能高水平承接上海溢出效应、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加快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更高水平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意义重大。”

无锡市委书记黄钦:

“苏锡常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情感相通的好兄弟、紧密相依的好伙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迈入新阶段,我们在构建苏锡常都市圈、促进一体化发展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在服务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有着共同的使命和任务,在融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有着共同的责任和机遇。”

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虎:

“苏锡常一脉同源,一体相亲,一湖相连,一水相系,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常州将为推动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范例,为全省区域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贡献。”

在这场座谈会上,一个“同”字被频频提及。

同一个“苏锡常”,同一个发展梦。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2030)》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为“一核五圈四代”,一核即为上海,五圈为南京、杭州、宁波、合肥和苏锡常都市圈。

今年8月,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做深做实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和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加快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

对江苏而言,局部一体化先行,加强都市圈协作,是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强调区域协同联动的语境下, 苏锡常之间的关系也开始逐渐由“一时瑜亮、暗自较劲”转变为“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会场内外,大家无不以“共同体”的意识审视新格局下的苏锡常一体化发展。

常宜高速、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等进展加速,沿江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前期稳步推进,靖澄常宜高速公路(S90过江通道南延)规划得到省交通厅明确支持;

制定《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管理办法》,推动实现统一认定标准、统一专家库、统一组织申报、公示、发布认定文件、统一推广应用政策;

苏锡常三地相关部门正在探索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打造苏锡常畅游卡一体化;

就在峰会当天,苏锡常再通2条跨市毗邻公交线,现有公交路线增至12条……

一个直观的感受是,三座城都开始不断拓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交通建设的地域视界,通过形式多样的跨区域合作构建共同的“朋友圈”。

一体化不是“你我他”之间的握手,而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02

要“竞”,要“合”

更要“合起来竞”

独行虽快,众行方能行稳致远。

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经济实力伯仲之间,三座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可以说从未间断。虽然,三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名片”,但不可否认,苏锡常之间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仍有同构与重叠的部分。这也是过去外界总喜欢讨论苏锡常都市圈“C位”之争原因。

放在当前的语境里,讨论谁是中心城市的眼界未免过于小家子气。

作为苏南地区核心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眼下的苏锡常既要在竞争中补足短板、力争上游,又要在合作中敞开襟怀、引领潮流,还要以更高站位的竞合新思维迎接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新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不妨来看看世界版图上的北纬36°。这是一条神奇的纬度,分布着全球最著名的四大湾区和湾区城市: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和韩国的釜山湾区。旧金山湾区孕育出美国硅谷,是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纽约湾区打造出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东京湾区的临港经济带贡献了日本1/3的经济总量。

不难看出,以湾区为代表的都市圈才是孕育当今国际经济版图耀眼明珠的“母体”。

事实已经证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竞速仅靠“单核”驱动是不够的,拥有“双核”“多核”,才能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强力发动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单个城市竞争力的大小,也不仅体现在自身产业、金融、人才、宜居、创新等能力的大小,更多体现在其与所处城市群、都市区的开放化、合作化、互补化程度上。

苏锡常一体化,是各自发展的需要,也是江苏发展的需要。从一体化的全局视角,以全局共建思维促进竞争协同发展,对于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探索大城市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的新路径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苏锡常三市以长三角地区8.3%的土地面积,创造出了长三角地区18.9%的GDP,总量38489亿元。

拥抱新竞合时代,城市间要从“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转向战略拉长板、整合补短板。苏锡常之间,也是如此。

同为地级市,即便苏州有着“地标最强”这样的修饰词在前,三兄弟所处的行政级别依然不高,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什么权限,能够取得的上级资源也少,大多数情况下想要发展只能靠自己。

而以苏锡常都市圈的形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单有利于在区域合作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获得更大的合作空间,更容易开展区域合作创新和先行先试。而且从全球影响力的打造、集聚全球资源效果来看,组团出击要远远好于单兵作战。别忘了,苏锡常并不仅仅是江苏的苏锡常,还是全国的苏锡常和全球的苏锡常。

大会主题早已点题——携手太湖湾 共谋新发展,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03

我们的“太湖湾”

不同的城市,同样的脉搏。聚焦创新驱动发展,苏锡常同频共振。

本届峰会以“携手太湖湾 共谋新发展”为主题,在主要领导的发言中,不约而同提到了“科创”是苏锡常都市圈的优势所在、未来所在。

随后三市共同发布的《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更是旗帜鲜明地把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定位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新优势的重大举措,加快落实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意味着,由无锡率先提出、并聚全市之力打造的“太湖湾科创带”,真正由一地走向一域,地图上那沿湖展开的“飞鸟之翼”正在不断延展、蓄力,一个以环太湖湾为最终目标的科创带正在显露雏形。

从诞生之初,就锚定“引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地标、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平台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节点”打造的太湖湾科创带,在这次峰会上展现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独特力量。

而这次苏锡常的公开表态,可谓是关键一步。用“破圈”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城市竞争,命运在于创新。当下,对于抢占科技创新之先机,各个城市都卯足了劲儿。

向内看,无锡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常州正推动建设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常州分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苏州正在加快建设太湖科学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中科可控等重大科创载体……在科技创新及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各地都在争抢科技资源、创新产业和高水平人才。

向外看,打造有活力有竞争力的环太湖新经济生态圈,就需要环太湖沿线城市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强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湖湾科创带更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和抱负的环太湖科创带。

此时宣布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可以说是把关乎苏锡常各自未来竞争优势的“王牌”放到明面上,大家一起“明牌”开打,必须冲破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势,摈弃门户之见,才能相向而行。

倡议书中也处处体现了“我们的太湖湾科创带”这一中心思想——

坚持一体化布局,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上形成新格局;

坚持战略化协同,在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上展现新作为;

坚持开放式共享,在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系统化推进,在构筑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上实现新提升;

做到倡议书里的每一项要求,都需要手握得更紧,心连得更紧,取长补短,产生科技共振才有可能破局。

畅想未来,一方面,苏锡常可以共用大科学装置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围绕计算领域尖端技术前瞻与产业化发展、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以5G、人工智能等领域为重点,完善苏锡常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共同谋划打造太湖湾科创带。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统筹运用政府采购、首台(套)政策、技术标准等政策工具,探索共建区域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等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三市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协同机制。

兄弟城市的每一次聚会,聊的不仅是过去的成绩,更有对未来的展望。

共同的心愿,令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充满无限遐想。

携手共进,未来可期。

我们相信,在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的苏锡常都市圈将实现美丽蝶变,太湖湾将朝着世界级湾区的积极进发。

—END—

来源:无锡日报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苏锡常”相约“群聊”,聊些什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