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口、三亚、澄迈信息三则,详情请看→

南海先锋
2020-11-27 18: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搭建平台筑“磁场”

海纳百川聚群贤

海口市龙华区人才工作综述

东方风来春潮涌,才聚龙华谱新篇。近年来,海口市龙华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打造高端人才平台,扎实做好“引才、聚才、育才、留才”工作,全区人才总量不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素质有效提升,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龙华区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扛起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责任担当,提供了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激活“一池春水”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龙华区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坚持党管人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央和省市人才政策落地实施。自“4·13”以来,龙华区新增引进人才超过17000人,截止到目前,全区重点人才队伍超过84000人。

据悉,龙华区以2019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设立区委人才工作委员会;推动在区级设置并率先成立区委人才发展局;设立区人才发展中心,为副科级一类公益事业单位。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有效激活了人才工作“一池春水”。

龙华区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在制定《中共海口市龙华区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海口市委关于贯彻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试行)》《龙华区已评未聘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实行工作补贴的工作方案》《海口市龙华区教育系统引进人才工作方案》等人才激励政策,人才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聚焦高能平台打造

柔性引才高效聚才

抛出“橄榄枝”,引来金凤凰。龙华区采取公开招聘、团队引进等方式,向“高、精、尖、缺”人才抛出“橄榄枝”,有效弥补了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同时,着力搭建与高校和国内外科研院所人才合作平台,通过项目合作、培训指导等方式,柔性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2019年龙华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库,共建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工作站,实现双方人才联合、项目对接、优势互补;2019年在“才聚龙华、智汇未来”—龙华区首届人才合作交流会上,龙华区与南非金雅迪国际交流中心、南非工程院院士Christiaan Aldrich团队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2020年与海南省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龙华区湿地公园等资源,发挥省农科院人才与技术优势,进一步推动龙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与非洲科学院贾银锁院士团队签约建立人才合作关系,将在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及成果转化、推进农业产业项目落地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龙华区依托海南自贸港复兴城人才工作站,加快集聚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目前,已有780家企业入驻复兴城,常驻外籍人才30人,海归人才39人,创客近3000人,带动大学生就业6500余人。同时,依托“候鸟”人才工作站,多措并举用好“候鸟”和“银发”人才,龙华区高层次“候鸟”人才入库人数达500人,其中硕士文化程度100人、博士文化程度50人,80%以上是旅游、教育、现代农业、现代金融业等自贸港建设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

聚焦人才环境优化

全力育才长久留才

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龙华区不断改进和优化人才环境,提升企业生产经营便利和人才工作生活便利,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并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做到了解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

扎实开展教育人才培训,以省外交流、举办论坛、专项培训等方式,对教育系统党支部书记、校长、骨干教师、新任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

大力培养自贸港建设所需人才,区委组织部组织50名青年干部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开展集中学习,进一步强化年轻干部对自贸港建设的理解和认识;结合自贸港建设对党政干部的要求,启动龙华区领导干部自贸港建设专题轮训班和干部“自贸港外语云课堂”。

积极举办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坚持开展石斛、田洋水稻、百香果等龙华区特色产业人才培训,提升特色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

大力实施医疗人才培训,由医联体专家下沉基层卫生院进行传帮带,安排基层医务人员到海医一附院进修和培训,提升医疗水平。

持续强化与“南海系列”人才的沟通交流,带动更多本地人才不断成长。目前,龙华区“南海系列”人才总量达到57名,其中“南海英才”45名,“南海乡土人才”6名,“南海工匠”6名,总数位居全市之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龙华区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为人才开创茁壮成长的天地,创造温暖如春的生态,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规模较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能够适应龙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随着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推进,龙华区正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源源不断吸引四方之才到这方热土施展才华,谱写人生精彩华章。

农民变股东 消费者变投资者

共享农庄激活三亚红花村

↑三亚红花共享农庄俯瞰效果图。

这里有月影星光,这里有梦里乡愁。闲暇时光,与家人下乡踏青、采摘蔬果、体验农耕,还能在家通过互联网远程监控农庄里瓜菜家禽的生产和管理……使农民变股东、 农产品现货变期货、消费者变投资者,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如此归隐田园、返璞归真的田园牧歌之梦,在吉阳区红花村正逐渐变成现实。

对于村民来说,三亚红花共享农庄的建设,让闲置土地等资源,产生了新的价值,贫瘠的土地重焕生机,把村里的“土里土气”变“扬眉吐气”;对于游客来说,三亚红花共享农庄让游客变成了建设者、投资者,甚至还当上了农庄主,来到三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农庄姓农,以农为魂。让村民获得更多收益,让更多人实现“田园梦”,这正是三亚红花共享农庄筑梦田园的初衷。

↑刘家光正在为游客介绍农庄情况。

●如何建?

与民共享红利

34岁的吉阳区红花村村民王槐炮没想到,红花村空置多年的集体土地“身价”蹿到这么高,他自家的收入也蹿到这么高。王槐炮算了一笔账,他出租给三亚红花共享农庄的两亩水田每年有7000元租金,加上每个月的工资3500元,每年收入近5万元,远远高于以前种地的收入。

是什么让他产生这样的变化?答案是三亚红花共享农庄。

一走进红花村,仿佛置身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凉亭的柱子上缠满百香果,三五游人围坐一桌,品茶聊天,好不惬意。

“在星空下睡去,在鸟鸣中醒来,采花摘果,坐荫芳林、品茗闲话,一家人来这里住下,能真正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从河南来的游客王峰非常喜欢到这里度假。

共享农庄“底子好”,到底怎么建?吉阳区不断探索新路,借乡村振兴战略东风,红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先后撰写《红花村全域旅游开发总体设想》,在红花村现有开发基础上,想方设法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力争在集体经济成长、特色项目开发、致富产业挖掘上打开突破口。

共享农庄让大家看到了其中的机遇——既盘活闲置集体土地,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三亚红花共享农庄创始人刘家光说,从项目启动开始,就要守住农民利益底线,打消农民的顾虑。

“守着两亩田、三间房,以前的日子真不好过!”红花村70岁村民蒲国良回忆过去一脸愁容,家里田少,生活勉强维持。吃上旅游饭,是他不敢想的事。

村子出路在哪儿?红花村党支部书记蒲国才表示,红花村的村民世代以农为生,而传统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难以扩大规模,这是因为缺少土地、人才和资金。每家每户农田有限,村里没有长期维持的经济产业。

但面对共享农庄这一新生事物,不少村民心里打鼓。王槐炮担心:田地交给三亚红花共享农庄,折腾半天挣不到钱咋办?

“打消村民顾虑,还得靠机制。”刘家光说, 自该项目立项以来,公司采取“先租先干村民看、带上村民合作干”的工作模式,以“合作社+农庄+农旅”相结合的“共享”运营模式,由“公司+村委+村民”共同成立合作社,让农民参与直接受益;与村委、农民土地合作项目,以“村委+公司、村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为主,引导农民自主种植、养殖为辅,理顺农地经营权。

蒲国才说,有了合作社挑大梁,保障农民的利益,村民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在吉阳区委、区政府的努力协调下,三亚红花共享农庄现已签的农地租金均高于三亚市范围同类项目。2019年,红花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万元,比2018年增长一倍。

↑孩子们坐上共享农庄旅游观光小火车。

●带来啥?

村子活了,人气足了,村民口袋鼓了

闲置土地活了,村民腰包鼓了。在刘家光看来,企业要有振兴乡村的情怀,把种植、采摘、住宿等农村生活融入共享农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消费者通过资源共享,共享心目中的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好空气、好风景,就是‘富矿’。”王槐炮说,他是三亚红花共享农庄的员工,目前负责火龙果基地的管理和采摘,“以前在家务农,到共享农庄后学习到很多农业知识,还有农业专家来进行指导。”

“自从三亚红花共享农庄进驻以来,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周末和节假日来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王槐炮感慨地说:“以前村子、房子都是空的,现在都‘活’了!”

村里还有更多人吃上了“旅游饭”。“村里创建共享农庄后,我们把土地租给共享农庄,不仅有了租金收入,在共享农庄打工还能领到工资。”蒲国良说。

漫步红花村,不少村民的空置房除了变成民宿,还被改造成一家家小吃店和特产店。不少村民正在酝酿着如何把空置房变成书屋、民艺坊、书画院和茶吧。“共享农庄带来了财气、增添了活力。”刘家光自豪地说。

发展共享农庄,要守住乡村的绿水青山,同时还应加快水网、路网、网络、乡村公厕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民安居幸福指数。

共享农庄给村容村貌带来大变化。“良好的人居环境才能吸引游客前往,便利的条件才能吸引企业来创业创新。”红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吉阳区大力协调推进红花村美丽乡村建设,2019年共投入6000万元,修建水泥路28.37千米、民房污水池542宗、庭院彩砖铺设3.09万平方米、主道周边绿化1.5万平方米、路灯安装323盏、店铺改造15间、观光亭11座,新建文化室、标准化卫生室等,全村医保参保率98.5%、养老保险参保率95%。

共享农庄给村子带来新风气。“市民每次到共享农庄游玩,都会把垃圾装袋带走,村里人看在眼里,也学习别人的好习惯。”刘家光说,经过吉阳区协调,吉阳区第三届欢乐跑选址红花村,红花村广播站和红花村文化技能培训被列入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2020年工作事项。吉阳区委组织部帮助修改村规民约,协助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组织村民观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影和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到红花村开展“文艺下乡”演出活动,让文明之风吹遍红花村。

共享农庄让田园综合体更落地。农庄安装摄像头24小时监控,农庄主通过电脑、手机就可以远程控制灌溉和施肥,还可以设置无人值守全自动运行。而消费者即使身处千里之外,点点手机也能轻松管理农场,还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农庄。有了这些高科技的加持,共享农庄将实现产品、民宿、土地、资源、项目五大内容的共享,真正让共享农庄实现城市人的“田园梦”。

↑三亚红花共享农庄, 游人在仿真坦克上拍照留影。

●怎么干?

谋转型,乡村振兴有了新载体

这几天,三亚红花共享农庄既热闹又冷清。

热闹的是,农庄来了一批小客人,在这里共享拓展活动。9岁的杨光小朋友很兴奋,在农庄的活动区跳来跳去,妈妈李女士说:“一直想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农庄让孩子周末多了一个好去处。”

冷清的是,红花共享农庄的办公室里空空荡荡。三亚的共享农庄不少,如何因地制宜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促农民增收、助产业升级,刘家光正忙着四处“取经”。

“在这里,您看上什么都可以认养,可以‘抱’走。”刘家光介绍,这里可以共享的农产品种类多样,如5万元可以在6年的有效期内,认领一亩火龙果,除此之外,在合作期限内,百香果、马术、小菜园、鸡鸭、菠萝蜜和椰子等,所见之物都可以共享。

刘家光说,公司通过“众筹”、“合作”在农地上运营,以“农产品等价”作为“众筹”回报。火龙果100亩个人众筹、百香果100亩个人众筹、马术100股个人众筹等3个项目已正在试运营;500只孔雀大型养殖、桑葚10亩科研种植、30亩红莲智慧稻虾(蟹、鳅、鳝)+莲藕生态农业实验等3个合作项目,正在准备前期建设工作。“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循环开发,盘活“立体”农业经济,开发农业旅游项目 。

↑三亚红花共享农庄,一名技术工人正在百香果园里忙碌。

目前三亚红花共享农庄共有100多名“庄主”,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参与到农庄的蔬果种植中,实现拥有一亩三分地、过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梦想。

共享农庄这一创新的乡村建设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消费者和企业关注。而共享农庄所要构建的,正是一种连接农民、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共享模式,在这个平台下,人人能够实现自己的“共享梦”。但不可否认的是,情怀背后的现实压力。

与农民建立信任关系,让农民树立共享思维与企业合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和村民解释如何共建共享农庄,前期花了几个月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现在也还在努力沟通中。”刘家光说。

共享模式打造农村新业态,“摘菜”游戏成现实场景。农庄中安装摄像头24小时监控,庄主可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农庄管理,同时通过微型气象站,实时查看气温、降水量、风力等各项气象数据,实现远程控制灌溉和施肥。“共享农庄”要营造打动心灵的乡愁场景,营造互联网时代场景粉丝经济模式。

共享农庄是解决农产品滞销和价格波动、乡村缺少商业模式和持续运营能力、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的有效举措。“庄主”许胜男说,她花了5万元钱认筹了一片火龙果,还拿了不少消费券,每周末带着家人到共享农庄度假,尽享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

推动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把全国各地的人吸引到红花村创业、休闲度假,带动乡村消费和发展,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吉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共享农庄是引领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创业创新创意“三创并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的新业态新路径,为促进产业升级、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新动能,带动更多村民踏上奔小康之路。

澄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

战斗堡垒作用

建强党支部 发展快一步

↑十一月二十四日,澄迈县福山镇敦茶村党总支书记冯善祥(左)与脱贫户交流槟榔种植经验。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在澄迈县金江镇金马大道的斑马线处,不时能看到“候鸟”老人在劝导车辆礼让行人;在永发镇卜罗村,冬日暖阳洒在明亮的石板路上,村中绿树成荫、环境整洁;在福山镇敦茶村,村道旁鲜花绽放、椰影婆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澄迈县城乡发展充满生机活力。这活力从何而来?答案是基层党建持续发力。

近年来,澄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弱项、补短板,抓重点、树亮点,多措并举建强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级党组织,增强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

“候鸟”归红巢发挥余热

“瞧,这是我们的志愿者在维护交通秩序,这是我们在学习吹奏长笛、葫芦丝……”11月26日,在澄迈县金江镇康乐美养老协会党群服务中心,康乐美养老协会会长、来自吉林省的“候鸟”老人王文艳一边翻看微信朋友圈,一边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

“来了海南岛,就是海南人。”王文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几年前,她与一批“候鸟”老人在澄迈创建了康乐美养老协会。2016年,在澄迈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康乐美养老协会以“候鸟”人才联络站为依托,成立了协会党支部。近年来,该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共挖掘联络各类“候鸟”人才2000多人。

“目前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党员有约50人,协会党支部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对接好各类‘候鸟’,助力澄迈经济社会发展。”王文艳说。

“老有所为,老党员更要有所为。”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的“候鸟”党员蔺德生,对国学等颇有研究。康乐美社区学校开办以来,他一直担任诗词班教师。今年初疫情发生以后,蔺德生开展网上教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66岁的“候鸟”党员刘瑞兰退休前是一名教师,擅长长笛演奏,曾指导不少孩子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如今,在协会党支部的安排下,她深入社区教老年人吹长笛,受到学员们的普遍欢迎。

此外,康乐美协会的“候鸟”党员们还在澄迈开展“双创”期间,将“双创”知识编入歌曲、舞蹈中,在金江镇金马社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区域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将文化送下乡,在金江镇多个村庄、敬老院进行文艺演出,丰富村民及孤寡老人的文化生活……

“退而不休,发挥专长。今后,康乐美养老协会将积极联络‘候鸟’人才,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让更多‘候鸟’党员加入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队伍,为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王文艳说。

↑11月24日,澄迈县永发镇卜罗村,工人在铺设排污管网。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巷长制”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近日,在澄迈永发镇卜罗村,村民经常可以看到载着水泥或沙子的车辆进村,村中多处地面被凿开,一群工人在铺设污水管网。近年来,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卜罗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道干净整洁,绿化带草木茂盛,崭新的球场上,年轻后生们在比拼球技,老人带着孩童在树下乘凉……村中的景致,处处透着文明和谐的气息。卜罗村党支部书记梁武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村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巷长制”。

所谓“巷长制”,就是以巷为单位将村庄划分,安排党员担任巷长、村“两委”干部担任片长、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总巷长,形成“支部书记抓总、村‘两委’干部包片、党员包巷”的党支部抓基层治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巷长扮演着信息员、安全员、监督员、调解员、宣传员的角色。“这既激发了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也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梁武说。

“卜罗村共有村民765户2975人。村庄大,基层事务繁杂,村‘两委’班子人手较少,有时整治环境卫生、处理邻里纠纷等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梁武说,去年5月,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村里党员的作用,利用“党建+巷长制”破解这一难题。

梁武介绍,巷长们大多和巷内村民十分熟悉,在处理村务时也更加“接地气”、协调效果更好。“前不久,有一位村民因建设化粪池,闹了不少意见,多亏巷长多次找其谈心,终于做通了该村民的思想工作。”

与卜罗村相邻的后坡村,更早实行“巷长制”。“为推动‘巷长制’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出台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建立了巷长红黑榜,即每月召开党员大会,对上个月党员巷长落实工作情况进行评比,在村中的党务公开栏公示评比中排前和排后的巷长。”后坡村党支部书记曾令群介绍,该村的巷长积极服务村民,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密切了党群联系。

“党建+”加出乡村发展活力

“书记,你今年种槟榔收成真不错!要多指导一下我嘞。”11月26日下午,在澄迈福山镇敦茶村的一片槟榔林里,村民罗通正向敦茶村党总支书记冯善祥请教种植经验。

“一棵槟榔树一年的收益大约是600元,我种了15亩槟榔,今年确实赚了不少。”冯善祥笑道。冯善祥种植香蕉起家,如今“多条腿走路”发展种植产业。其他村民向他请教种植技术,他总是耐心教授。

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带动村民致富?冯善祥探索出了“党建+”的发展思路。他介绍,该村采取“党建+产业+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以党建为引领,由村“两委”干部组织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村集体经济。

该村目前共种植香蕉6000亩、珍珠石榴2500亩、冬季瓜菜2000亩、福橙500亩、咖啡300亩;成立了洋道珍珠石榴采摘、芬茶果蔬种植及加工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等渠道,销售香蕉、珍珠石榴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品牌。

此外,该村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福山互联网农业小镇优势,将发展休闲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已形成侯臣“休闲旅游+农家乐+民宿”、洋道“美丽乡村旅游+农家乐采摘”等农业休闲观光模式,带动村民增收。“村内八成以上村民住上了小洋楼,七成以上家庭有了小轿车。”敦茶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凤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2017年,敦茶村被评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并入选住建部公布的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

村在景中,人在画中。如今,走进敦茶村,村道两旁草木叠翠,一栋栋别致的楼房有序排列。“村容越来越整洁,产业越来越兴旺,到访的游客越来越多,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好。”冯善祥笑着说。

转载请注明 “南海先锋” 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海口、三亚、澄迈信息三则,详情请看→》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