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方篇】59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科协:农技协带动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2020-11-29 16: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2015年7月,中央首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成为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里程碑。5年来,中国科协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群团组织和群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5周年之际,“科协改革进行时”推出“落实群团会议精神”特别栏目,重温总书记要求,生动展现近年来包括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内的科协系统改革创新实践,强化新时代科技群团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施甸县科协聚合农技协“零”距离服务产业优势,精准发力助推产业升级,依托企业开拓市场,用自主品牌跻身市场,筑牢产品销售链条,为农户学科学、用科技搭建优质高效服务平台,给山乡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装上了“科技引擎”。

背景

施甸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面积 2009 平方千米,辖 13 个乡镇 138 个村(社区),总人口 34.5 万人,其中贫困人口 14 万人,贫困面广, 贫困程度深。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近年来,施甸县科协结合县情,利用农技协“零”距离服务产业优势,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为抓手,以创建科普基地为阵地,致力于市场开拓,在产业培育、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创建品牌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施甸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同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适应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县科协紧紧抓住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机遇,聚合农技协,精准发力助推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标准化养殖,升级传统养殖业。一是发展养猪业,创建了施甸县生猪养殖协会、施甸县酒房乡生猪养殖协会。引进示范“PIC”和“LY”生猪良种,实施“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配方、统一培训、统一销售)饲养模式,示范带动 41 个村 2500 多户进行规模养殖,建设生猪养殖科普示范基地 5 个,聘请科普兼职宣传员 5 名。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年末存栏数达 39.6 万头,能繁母猪8.6 万头,出栏肉猪 34 万头,外销商品仔猪 32 万头,实现肉类总产 3.3 万吨,实现现价总值 4.6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37.4%,养猪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 28%。二是发展蛋鸡养殖,创建了亮山蛋鸡养殖加工技术协会。建设标准养鸡场 1 个,注册了“亮山”牌商标,养殖蛋鸡 5 万羽, 年产蛋 300 吨,实现产值 360 万元。2013 年,协会负责人李炳立荣获“保山市创业市长提名奖”。三是培育牛羊产业,创建了布朗山牧业养殖技术协会。利用布朗山天然牧场发展牛羊养殖,实施大户带动,户均存栏肉牛 30 头以上达 3 户;户均养殖雪山黑山羊 200 只以上达 5 户。培育科普示范户(户均养殖肉牛 10 头以上、黑山羊 50 只以上)30 户,辐射带动摆榔、木老元两个高海拔少数民族贫困乡牧业发展。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升级蔬菜产业。创建施甸县承德果蔬协会、施甸县无公害蔬菜种植加工技术协会、施甸县昌茂果蔬种植加工技术协会等 5 个果蔬协会,依托龙头企业,以会员为重点、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作保障,进行标准化产生,实行订单生产。建设蔬菜基地6 个共12000 亩,带动全县近60000 亩蔬菜产业发展。完成 200 亩钢架大棚蔬菜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建房,先后引进青花、小米辣、人参果、西瓜、洋葱、青椒、苦瓜、无筋豆、豇豆、甜脆玉米华珍 1 号、长寿豌豆等品种种植示范,丰富蔬菜市场的消费需要,使蔬菜产业得到持续发展。注册“黑泥溏”蔬菜商标。施甸县昌茂果蔬种植有限公司被云南省科技厅认定为“初创期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是引进新技术,升级食用菌产业。创建施甸县姚关荣建食用菌种植技术协会,依托上海食用菌研究所施甸食用菌中试推广基地的先进技术条件,建立“公司+ 研究所+ 协会+ 基地”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基地集科研教学、生产示范、加工、销售为一体,围绕周年化出菇栽培示范,探索基地标准化种植技术,着力构建食用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开展香菇立架栽培,每亩菌棒存放量达到 3 万棒,建立 50 万棒以上香菇种植基地 3 个;发展会员 109 名,基地农户近 400 户,培育科普示范户 45 户;年种植近 500 万棒,产值 1500 多万元,户均产值 3.7 万元以上,纯收入达 2 万元左右。2014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亲临基地指导,对协会生产绿色安全食品、就地就近提供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户创收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是会所协作,升级玉米产业。创建施甸县糯玉米种植加工技术协会。协会与保山市农科所滇西玉米研究室紧密合作,集科研教学、生产示范、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于一体,围绕糯玉米特色产业培育、提高基地标准化种植水平,先后在太平镇、何元、酒房、水长等乡镇建立丰产示范基地 4 块共 2000 多亩,为协会加工企业提供原料 40 万千克以上;实施基地产业化发展,将分散的糯玉米小产业转变为规模化生产的富民特色新产业。2017 年,协会小甄酒加工企业“幺子分”商标被授予云南省著名商标。创建施甸县李山玉米种植协会,建设李山玉米制种基地 600 多亩,年生产合格玉米种子 240 吨以上、商品玉米 60 吨左右。

五是转变服务方式,升级蚕桑产业。创建施甸县银川种桑养蚕技术协会,发展会员 107 人;依托茧丝绸公司,融合县级蚕桑站、镇农技推广站技术力量,对种桑养蚕农户给予种植管理、小蚕共育、饲养上簇等技术一站式科学化服务,技术人员与蚕农“一对一”开通“农咨 110”便民指导,实行“公司+ 协会+ 基地+ 农户”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带动由旺镇银川村 13 个村民小组 510 户农户种植蚕桑 2000 亩,建立蚕桑示范基地 500 亩。养蚕农户达 360 余户,年养蚕 1650 张以上,交售鲜茧 54600 千克,农户经济收入达 216 万元,部分农户加工蚕茧织被销售利润达 5 万元。

银川农函大种桑养蚕前沿知识讲座

六是引进新品种,升级水果产业。创建施甸县甜柿协会,建立苗圃基地 10 亩,引进优良品种“富有”“兴津 20”“阳丰”3 个;发展会员 228 户,示范带动全县果农 1000 户种植甜柿 15000 多亩;探索“猪、沼、果”循环发展模式,即养猪(猪粪便)—沼气原料—沼液有机肥,进行无公害栽培。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采摘“四统一”,商品合格率达 70% 以上。产品通过了国家级有机食品认证,增强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协会与保山映山红公司签订开发协议并承担产品销售;与新西兰客商建立供求关系,产品除销往昆明、北京等城市,还出口新西兰、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勐旺”甜柿商标。

五楼社区葡萄栽培技术培训会

创建施甸县沙沟葡萄种植加工技术协会、全美优质葡萄种植协会,先后引进早、中、晚熟“维多利亚”“红堤”和“克伦生”三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延长市场对新鲜葡萄的消费需求。培育科普示范基地 2 个,发展会员 326 户,推广示范“红堤”200 亩、“克伦生”300 亩、“维多利亚”150 亩,协会葡萄种植面积达 1000 亩,年产值达 5000 万元。创建施甸县大东山酸木瓜种植技术协会,建设苗圃基地 30 亩,培育合格种苗 10 万株;在酒房乡摆田村择优抚育特色白花酸木瓜优质母树种园 100 亩;改造仁和镇交邑村、丛杆村、杨家山村,甸阳镇菖蒲塘、五福村 1000 亩老果园,年产酸木瓜 2000 吨。2019 年,协会新种植酸木瓜20000 亩,使昔日的荒山瘠地变为山乡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聚宝盆。

经验启示

围绕“科技助力、智力帮扶、素质提升、产业先导”的扶贫理念精准发力,做到“惠农项目助力脱贫攻坚精准,农技协结对帮扶贫精准,产业带动可持续精准,科技对村民技术需求服务精准”。施甸农技协在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组织功能不全、服务能力不强、自身造血功能差、资金投入不足、科普培训手段滞后等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农技协服务活力,要自我加压造血,在引领特色产业发展上有所作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在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上有所作为,增强专利申请产品保护意识;在科技助力扶贫帮困上有所作为,扶贫扶智同时发力;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上有所作为,培养科技“二传手”;在培育市场销售机制上有所作为,拓展市场空间,筑牢产业链,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对策建议

原标题:《【地方篇】59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科协:农技协带动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