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5后跨界女生,如何让千年古村落变网红?

2020-11-30 19: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 ▏王慧

编辑 ▏肖泊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社会创新家( social_innovator )​

“文化在没有的时候,才会让你感觉到痛。”做传统文化推广两年,“95后”邓筠昭愈加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社会创新与公益不全是关于助学、扶贫、环保等问题,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文化的传承和保育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她举了一个有关地域服饰文化的例子。作为一个外来词,旗袍在英文中的翻译为“Cheongsam”,看起来和旗袍并无关系,其实在部分粤语地区,人们把男子穿的长衫与女子穿的旗袍统一称为“长衫”,“Cheongsam”正是粤语中“长衫”的音译词。

“如果没有人去了解、去传承,这些东西都只能消失。”在邓筠昭看来,这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根”。

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传统文化的消逝悄无声息。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之下,传统文化的保护实则早已迫在眉睫。

在广州的千年古村车陂,邓筠昭与广州民间剧团“MEGA工作室”正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摸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邓筠昭(右)与MEGA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之一邓光远

 

1

千年古村的“祠堂剧”

2019年端午节,“车陂仔”苏为氹才第一次踏上车陂的土地。

多年前,父辈离开车陂,前往澳门打拼,苏为氹也在那里出生。许多次,苏为氹从家人口中听到,自己的家乡名叫“车陂”。只是,他从来不知道,这个与自己有千丝万缕关联的地方,究竟长什么样。

岁月流逝,车陂河涌岸边的农田已经变成房屋,只有祠堂留存百年,静静矗立。返乡的苏为氹恰巧遇上车陂的“端午季”,每年端午,龙舟文化氛围浓厚的车陂都有一系列庆祝活动。

苏为氹踏入一间苏氏祠堂,却偶遇车陂龙形拳传承人郝垣坚“坚叔”在教授徒弟拳法。众徒弟误以为来者是来“偷师”。误打误撞中,苏为氹也遇到了自己素未谋面的“九堂叔”苏身正。他跟随九堂叔认识车陂,过程中,龙舟舞蹈、龙形拳、童谣等带有车陂特色的节目尽数上演。

以上故事,正出自“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下称“艺术节”)中的“龙舟剧·祠堂版”《车陂龙舟最有戏》。

《车陂龙舟最有戏》主人公苏为氹(左二,演员为刘震)与九堂叔苏身正(左一,演员为MEGA工作室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董越)

晴川苏公祠由车陂苏姓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之孙苏晴川而建,距今已经近550年。龙舟文化在车陂更是由来已久。跨越时间和形式,车陂传统文化浓缩在一台《车陂龙舟最有戏》中。

作为《车陂龙舟最有戏》的主要策划人之一,邓筠昭全程陪伴其落地。如今表演顺利结束,她感慨,几乎是“看着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车陂、在祠堂发生”。

“祠堂剧”是邓筠昭与团队MEGA工作室新定义的一种戏剧形式,它在祠堂上演,并融入当地传统文化。

演出现场

车陂坐落于广州天河区,在多数人眼中,是个不起眼的城中村。对外来者而言,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只有适应现代化生活的便捷交通,以及价格低廉的出租屋。来广州务工人员,许多人都把车陂作为落脚第一站。但包括多数本地年轻人在内,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置身其中的小村落已积淀了千年文化,龙舟、乞巧、摆中元等民俗活动都来自久远的过去。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大量外来人口,目前,车陂本地村民约1.5万人,常住车陂来穗人员却已达近20万人,他们来自全国19个省份。车陂街道2018年所做社区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对车陂传统文化(尤其龙舟文化)的认知度较低,表示“了解”或“基本了解”的仅占37%。

百年来,车陂流传着一首童谣:“车陂好,车陂美,又有龙船又有戏”。如今,每年的龙舟赛事仍在举办,“戏”却越来越少,年轻人对粤剧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不忍看到车陂传统文化就此没落,改变这一现状,成了广州天河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时常惦记的事。

苏志均将目光投向了广州民间戏剧团,希望排演一出以龙舟为主题的戏剧。邓筠昭所在的MEGA工作室,被他列为首选合作方。当时,虽然成立不久,MEGA工作室已经凭着《西•游•纪》《先生,你好》《相亲角》等多部戏剧作品在广州小有名气,并入驻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孵化器。

几乎是一拍即合,在参观车陂祠堂后,MEGA工作室的一群年轻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他们改变了对这个“城中村”的印象。“之前会对传统文化有些刻板印象,觉得很守旧,实际真的了解之后会发现,并非如此。”邓筠昭对《社会创新家》说。

2

艺术融合赋能传统文化推广

与车陂接触越密切,邓筠昭越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

2018年中秋,MEGA工作室在车陂祠堂表演,观众在院中边吃饭边观看。工作室联合创始人邓光远因事晚到,踟蹰于祠堂外。一位阿姨见状赶忙把他拉进来,并准备碗筷招呼他吃饭。但其实,阿姨原本并不知道来者是谁。

这件事让邓筠昭印象深刻。“以前总以为,陌生人不可以随便进入祠堂。但那位阿姨就觉得,来了便是客,可以和他们一起吃饭。这是祠堂文化中非常包容的一部分。”

自唐朝起,车陂就不断融入文化背景各异的宗族。先人避乱南迁此处,人人都是客,大家会修各自的祠堂,也会帮忙合作。需要包容彼此且同心协力的龙舟文化,至今影响着车陂人。

融合,也成为MEGA工作室在推广车陂传统文化时贯穿其中的一条暗线。

祠堂剧《车陂龙舟最有戏》台前幕后的剧组人员共有一百多名,年龄最小的演员只有6岁,最大的有80岁。他们中,有广州高校师生,有车陂龙舟与车陂龙形拳传承人,也有车陂小学学生,以及车陂艺术团成员。

年龄跨度极大的车陂艺术团

车陂艺术团由MEGA工作室主要推动成立,目的就是为车陂传统文化的推广培养后备力量。车陂本地人及来穗居民均可加入,接受表演基础、故事创作、即兴表演等技能培训。第一期艺术团成员中,年龄最小的7岁,年龄最大的69岁。他们中,有教师、学生,有工人、设计师,也有退休职工和家庭主妇。

除了参与祠堂剧演出,MEGA工作室也希望通过培养艺术团成员的专业能力,把他们送去不同的舞台,展示车陂传统文化。

去年的艺术节中,MEGA工作室还设计了龙舟戏剧嘉年华板块,在车陂河涌两岸公共空间露天表演,后者面向全社会招募表演团队,作品形式包括戏剧、音乐、舞蹈、戏曲等。

在邓筠昭看来,艺术节多元的表演形式相融合,已经超过最初设想的戏剧范畴。“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在基本形式之上,不断叠加创新。”

嘉年华现场

这一年的艺术节获得400余篇媒体自发报道,以及超过12 万线上直播及视频新闻播放量。

天河区委宣传部由此看到了用艺术赋能传统文化推广的潜力,希望把经验推广到如乞巧、醒狮等天河区其他非遗项目中去。而参与其中的邓筠昭和MEGA工作室,也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希望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19年10月,多方努力下,天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其愿景是持续活化岭南本土非遗项目。邓筠昭出任副秘书长。前不久,她升任秘书长。

3

产业化发展+商业运营

于邓筠昭个人而言,她与车陂传统文化,共同找到了艺术这一出口。

邓筠昭是个“半路出家”的戏剧人。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后,邓筠昭按部就班,进入了本专业的头部公司美世咨询。格子间的工作让她获得了职业成长,却无法带给她足够的成就感。

在美世咨询,邓筠昭主要负责企业人力培训。大公司既定的程序化流程,并不能直接带来工作成果的显现,她常常会怀疑,自己的工作对改善企业的管理问题究竟有多大作用。另一方面,她却要一直承受高压的工作状态。周一至周五处理运营、行政事务,周末负责培训活动落地。

心理与身体的紧绷让健康亮了红灯,邓筠昭病了一场。虽然心里仍有纠结,她还是在裸辞后离开上海,回到广州。

短暂休息后,邓筠昭也曾投过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但我心里一直有声音,我并不想回到之前的状态。”她说。

生活陷入停滞,朋友的MEGA工作室向她抛来橄榄枝。上大学时,邓筠昭参加过学校话剧团,零星做过表演与后台工作。人生新的路口摆在面前,她没有多想,准备暂时帮MEGA工作室做些艺人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

邓筠昭也会参与工作室剧目的演出并尝试导演

工作室的创业氛围,让自认“不太安分”的邓筠昭找到了与自身匹配的节奏,她确认自己喜欢这里。“不断给自己挖坑,再把坑填满,突破原来的限制。我很享受这种打破再重建的过程。”

之后,邓筠昭出任工作室运营总监。为了尽快掌握新领域的知识,她还考取了韩国嘉泉大学文化艺术经营系硕士,目前正在读。

邓筠昭与董越合写的有关传统文化在来华留学教育中的应用的论文,入选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

天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成立,给邓筠昭和团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们选择的路径是“产业化发展”与“商业运营”。

大学参加社团活动时,在别人的分享中,邓筠昭第一次了解到“社会创新”概念。在观察与思考中,她对“社会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要解决社会问题,还是需要一定的商业逻辑。重点不在于营利或是非营利,而是必须有一套逻辑让这件事自循环,长线做下去。社会发展到现在,商业就是一套成熟的模式。”

去年年底,天河区民间艺术家协会构思的计划是,创作乞巧、醒狮等非遗项目的祠堂剧,在前端搭建内容,后端对接车陂等地的旅游项目,进而把产业链打通。邓筠昭自信,车陂千年的文化积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待在基础设施提升后,通过扩大传播挖掘潜力。

突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计划,过去半年多,协会将主要工作调整为微电影创作。目前,以《车陂龙舟最有戏》剧本为基础的微电影正在制作中。剧本将扩展原有剧情,增加主人公父辈前往澳门打拼的过往等内容,使故事更为饱满。广州市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繁荣基金会资助启动资金。

微电影版《龙舟最有戏》开机

以微电影为引,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网络大电影、纪录片、电视短剧等多形态的文化产品,都在协会的考虑之内。邓筠昭说,他们正推动省级微影视基地在车陂落地。路径的创新,需要邓筠昭与团队继续突破原有认知。他们正在向外延伸触角,今年10月份,在由乐助基金会发起的社会创新训练营中,邓筠昭代表团队获得前三名。

过去一年多与车陂的接触,使邓筠昭和MEGA工作室成员早已和车陂有了剪不断的联系。“我们从车陂起步,但不会只停在车陂,未来希望走到更多村子,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把这种模式带到其他地方,并尝试创新其他模式。”邓筠昭说。END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