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范仲淹在平凉开启辉煌人生

2020-11-30 22: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范仲淹在平凉开启辉煌人生

朱克雄

在平凉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范仲淹、张轨、皇甫枚、王符等都曾与泾州有过交集,但对平凉、泾州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范仲淹。泾州是范仲淹仕宦的转折点,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建立夏国(史称西夏)。两年后,西夏军攻陷延州(今陕西延安)周边要塞,西北边境告急。当时还在贬谪地任职的范仲淹,被紧急召回京师,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关御敌。这一年,范仲淹已经年逾五十。

范仲淹雕像

宋代推行重文轻武国策,对武将的权力多有限制,而这种限制使得宋朝将领作战时缩手缩脚,无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随机应变,果断决策,致使宋朝与辽国、西夏等游牧民族作战损失惨重,这也是像范仲淹这样的文人被任命为将军的原因所在。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实事求是地说,文官毕竟不是干这行的,即使熟读兵书也不一定能运筹帷幄。但是对于范仲淹来说,却打破了这种常态,其半生积累的文韬武略,终于派上了用场。

临危受命西北边陲显身手

北宋仁宗时期的西北疆域包括宋朝河东路、陕西路以西的党项、吐蕃、回鹘诸部。宋朝自太祖建国到仁宗初立,已经有60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宋朝统治者主要的关注点始终在北方,西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亲政,此时的宋朝早已是积贫积弱,西疆的形势也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埋藏着更大的危机。首先,昔日东侵唐朝、西联中亚、北抗鞑靼的吐蕃早已实力大衰,就连六谷蕃部这样的地方割据政权也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被党项所灭。此时,崛起于河湟险要地区的青唐吐蕃政权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青唐吐蕃政权在建立伊始就存在着分裂的不稳定因素。赞普唃厮罗与李立遵、温逋奇之间矛盾重重,党项趁机插手青唐吐蕃内政,致使其出现了多次大分裂。

明道三年,唃厮罗及其子在大分裂之后一统诸部族,其后多次向宋遣使朝贡,与宋交好。然而,党项一族的崛起,不容有一个强大、统一且又与宋友好的吐蕃政权存在的,多次派兵攻打,断绝了吐蕃等族与宋朝的联系。天圣六年(1028年)六月,甘州回鹘政权被西夏所灭。景祐三年(1036年)冬十二月,另一个与宋交好的高昌回鹘也被西夏削弱。

党项一族的日渐强大,在李德明时就已经“经谋不息,西击吐蕃、回鹘,拓疆数千里”。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野心勃勃的李元昊又继德明位。显然不同于其父辈、祖辈,他以臣宋深感为耻,先“自号嵬名吾祖”,改易服饰,私自改元,并自创党项族文字——西夏文,期望民族意识的觉醒。然后,又仿中原王朝,建都设官,加强军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机器。再举兵攻回纥,陷瓜、沙、肃三州,尽有河西旧地。”

此时,党项一族在军事上已做了充分准备,在西疆一家独大。对此局面,北宋虽然有大臣甚为忧虑,上书直言:“元昊必反,请为边备。”然而,仁宗却依旧遵循着先祖们“守内虚外”的策略,姑息养奸,致使西疆形势不可逆转。终于,李元昊在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十一称帝,国号夏,并遣使入宋,以求册之为君,遭到了拒绝。于是,李元昊与辽朝结盟,开始对宋进行小规模军事进攻,以试探宋境虚实。最后,李元昊发现北宋鄜延路一带“地阔而寨栅疏远,士兵寡弱,又无宿将为用”,趁机进攻。双方于三川口激战,宋军溃败,大将石元孙、刘平所部为元昊所歼。此战之败,让宋廷大为震惊。至此,西疆形势骤然紧张,对付西夏成了宋朝的头等大事。

危急关头,韩琦大胆推荐因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市)的范仲淹。宋仁宗同意了,任命韩琦与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但在对西夏用兵策略上,夏竦、范仲淹、韩琦三人的意见出现了分歧。韩琦力主进攻,与西夏军决战;范仲淹则力主防守,主张持久防御,然后寻机进攻。宋仁宗想一举解决问题,采用了韩琦的意见。

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10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韩琦派大将任福前往阻击,任福中计,在渭州一个叫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西)的地方被夏军围攻,宋军大败,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战死。战后追责,夏竦被撤职,韩琦、范仲淹被调职他用。

第二年十一月,宋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韩琦和范仲淹屯驻泾州(今泾川县),一起守卫西陲。顾祖禹之《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庆历中,范仲淹请驻泾州,斩复横山以断贼臂横山,即桥山之北麓。寻命韩琦、范仲淹开府泾州,总四路之事,为攻讨声援。盖泾州联络中外,翼带东西,诚关中之襟要也。”韩琦与范仲淹同心协力,互相声援。最终,宋夏双方经过谈判,西夏向宋朝称臣,宋朝“岁赐”西夏价值25万两白银的绢、茶等物,并且恢复边境贸易。说是“赐”,实际上也是仿辽国的先例,用钱来摆平冲突,再签一个“澶渊之盟”。

虽然西夏向宋朝称臣,不过是名义上的称臣,宋朝承认西夏独立,宋夏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河西走廊就从中原割裂出去。从此,形成了宋朝和辽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由于韩琦、范仲淹两人守边疆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有关于他们的歌谣:“军中有一韩,夏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夏贼闻之惊破胆。”

名篇《岳阳楼记》缘起泾州

范仲淹和滕宗谅(字子京)系同年中举进士,滕子京任泾州知州时,正是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之际,负责的是宋代边陲的陕西以及今甘肃广大地域上的军政。西夏进攻时,定川寨一仗,打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滕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无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之后,他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

时隔一年,庆历三年(1043年)他调京不久,驻扎在泾州的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告发滕子京在泾州滥用官府钱财,监察御史梁坚对其进行弹劾,指控他在泾州费公使钱十六万贯,“其间数万贯不明”,随即遣中使检视。滕子京恐株连诸多无辜者,将被宴请、安抚者的姓名、职务等材料全部烧光。

其实,所谓十六万贯公使钱是诸军月供给费,用在犒劳羌族首领及士官的费用只有三千贯。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及监官欧阳修等都为其辩白,极力救之。后只被官降一级,贬知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境),后又贬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境)。御史中丞王拱辰上奏不放,认为滕子京“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因而在庆历四年春又贬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泾州过用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方未处刑,仅贬官而已。于是,就有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和泾州也就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如果没有泾州,就没有滕子京的被诬告事,滕子京有可能和范仲淹一样出任更高职位的官职而不会去岳阳,岳阳楼就不是由他在庆历年重修,范仲淹和另外一个修岳阳楼的人的关系不会和滕子京一样,或许就错过了写《岳阳楼记》的机缘。

这就是先有了泾州和滕子京在泾州被贬这个因,才有了修岳阳楼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这个果。是泾州任上的被诬告事促成了滕子京修楼的壮举,并触发了范仲淹的灵感,才分娩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滕子京在历史上本是一个无名小人物,既没什么显赫的地位,亦无特殊的才干或很大的名声,但却因为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名字得以万古流传,而且还被冠以“勤政为民”的美名。泾州和岳阳楼、滕子京、范仲淹的名句,已形成永远不能分割的一种文化财富,一段史实风景。

在范仲淹举荐下,滕子京提为管理宫廷中藏书的高级文官天章阁待制、任环庆路都部署,接任范仲淹庆州知州职位。在重修岳阳楼之后,他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请他作记,共襄这“一时盛事”。随信还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供仲淹参考,说是“涉毫之际,或有所助。”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小时去太湖玩过,后母亲改嫁,又随继父到洞庭湖畔的澧县和安乡县读书,所以对太湖、洞庭湖的风雨晴晦、种种风情非常熟悉。其时,范仲淹因“庆历新政”遭当朝保守派大臣贾昌朝、陈执中、王拱辰等攻击而失败,已于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贬谪为邓州(今河南南阳市)知州。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范仲淹,借楼写湖,凭湖抒怀,真正的意图是对挚友的婉转规劝,惟恐招来祸患。在《岳阳楼记》中规劝他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庆历七年(1047年),滕子京由于治巴陵郡有功,调任苏州知州,上任后不幸卒于任所,终年五十八岁。

据理力争平息“水洛城事件”

在庄浪水洛这个关键的制高点上,却有“蕃氐杂居,阻隔不能相应”。当时被吐蕃部族占据的水洛城有着“西占陇坻,通秦州往来道路,陇之二水,环城西流,绕带河、渭”的地理形势,是理想的军事要塞。被西夏人称为“胸中自有甲兵十万”的范仲淹自然会看到这一点,他给仁宗皇帝的奏章上有这样的话语:“朝那之西、秦亭之东,有水洛城,……如进修水洛,断贼人秦亭之路,其利甚。”他将援兵所经途程的迂曲和修屯水洛之利,说得具体明了。当时知秦州的韩琦上书却持反对意见,朝廷遂“诏从琦请,勿修”,但范仲淹这一动议,却为刘沪后来筑水洛城作了舆论上的准备和铺垫。

庆历四年五月,仅仅用了八个月时间,没费朝廷一钱一物,刘沪就修筑好了水洛城。同年五月,宋仁宗第一时间召集宰执们开会,商议对刘沪、狄青等人的处理意见。宋仁宗首先表态:既然水洛城已经修筑完成,再来讨论是否修城已经没有意义了。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对将领的处理意见。宋仁宗的这番话,至关重要。要知道,就在开会前,韩琦、尹洙、郑戬等人,还在是否该修筑水洛城这个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当然,除了他们各自的面子,是否应该修筑水洛城能够决定此次会议定谁的罪。因为,对于韩琦、尹洙而言,若修筑水洛城不合理,那之后尹洙、狄青等人干的事就有了一个“合法”的依据。反之,若修筑水洛城合理,就是郑戬有“理”了。但是,宋仁宗的第一句话就把这件事“结案”了。管他合理不合理城都修完了,再讨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还是讨论其他问题吧。

皇帝定下“调子”后,他希望群臣畅所欲言,给刘沪、狄青等人定下一个结论,他们到底是有罪,还是无罪?然而,群臣皆闭口不谈,他们都只看着一个人,这件事情的发起者范仲淹。群臣清楚地知道,要不是范仲淹同意修筑水洛城,宋仁宗焉能同意这件事情。看着群臣的目光,范仲淹沉吟了一会,说出了一番长篇大论,并给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范仲淹告诉大家:刘沪之所以抗旨不遵,是因为他修城心切。毕竟,水洛城是他用生命打下来的,水洛城的百姓又那么地爱戴他,所以刘沪不忍心抛弃那些百姓,这才选择了抗旨修筑。现在,刘沪没费朝廷一钱一物,就修筑好了水洛城,理应记大功一件。臣希望朝廷念及筑城之功,对他从轻发落,让他以功赎罪。

此外,范仲淹还用自己雄厚的历史知识,给诸位大臣好好地上了一课。范仲淹告诉群臣:昔日,汉朝陈汤违抗军令,擅自出兵攻打外虏;西晋王叡也违抗军令,出兵攻打东吴。结果,这两个违抗圣旨的大臣,还不是得到了朝廷的赦免,他们最终将功折罪、封侯拜相。因此,请陛下以这二人的故事为例,不要严惩刘沪……

说了这番话后,范仲淹的意见就是:刘沪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还请皇帝法外开恩,略加惩处就行了。听完范仲淹的处理意见后,宋仁宗微微点了一下头。一旁的欧阳修提出了补充意见:传达此诏书的人,最好是差点酿成兵变的狄青。皇帝可颁布一道御书,命狄青前往水洛城,让他亲自告诉刘沪:你违背了圣旨,理应处斩,但念你筑城有功,特此赦免。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特命你镇守水洛城,戴罪立功,以儆效尤。这样好给水洛城百姓一个交代。同时,朝廷还需要颁布一道圣旨,加封狄青的官职,并让刘沪成为他的部下。这样一来,边境官员军民不会对朝廷失望,一心保家卫国的刘沪等人不至于心寒,狄青的威信也能得到保全,水洛城之事就能顺利解决了。

史料记载,宋仁宗听完欧阳修的建议后,立刻下诏办理。当时,判罚的消息传到陕西后,尹洙气得语无伦次,韩琦也气得脑袋冒烟,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抗旨不遵、聚众造反的刘沪,竟然啥事都没有,狄青还得对他去道歉,皇帝是疯了不成?韩琦和尹洙坚决不同意这个判罚,他们三番五次上疏要求朝廷修改旨意,对刘沪严惩不贷。与此同时,尹洙竟然还对刘沪发出了死亡威胁:别以为朝廷不惩罚你,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只要老子还活着,定要砍了你的脑袋!最终,看见边境将领的不和已经到了“通国皆知”的地步,宋仁宗只能把尹洙调走了,让他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尹洙调走后,宋仁宗打算让狄青接替他的位置,结果郑戬不服,他上疏朝廷,说狄青就是一个“赤佬儿”,这么一个出身寒微的将领,怎能成为地方大帅,管理一方。最终,无奈的宋仁宗只能收回成命,他把骂过自己的御史王素调去,让他接任了尹洙的位置,郑戬这才不再闹事。当然了,只严惩了尹洙,必不能服众,宋仁宗又颁布了一道圣旨,将刘沪降为从八品的东头供奉官,命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事实证明,正是这场“水洛城事件”,让革新派彻底分裂。从此以后,韩琦与范仲淹等人分道扬镳。韩琦的离去,对于革新派而言,就意味着“消”,对于反对派而言,则意味着“长”,在这“此消彼长”的时刻,反对派们士气大振,他们准备进行一场更加凶猛的进攻,干掉范仲淹,结束这场变法。在这个背景下,宋朝历史上那场极其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代名相文学成就显著

宋代是个治国基调比较开明的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范仲淹文学创作在诗、文、词、赋等方面成就颇丰,尤其在诗歌、散文和词的创作方面成就突出。

在诗歌方面,《全宋诗》所收范公诗302首227题,另有2首联句诗、残诗4联8句。其诗作以庆历新政失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以积极进取、忠君济民为主旋律,后期则倾慕闲隐、向往归隐为主基调,而忧心天下、旷达自适则是贯穿于他一生诗歌创作的主题。尤其是其五言小诗,具有意境高远、自然清新、恬淡质朴、醇和雅静的特征,是宋诗中的精品。他在诗歌方面主要成就是当宋初文坛“三体”流行之时,力主诗文革新并以自己的诗歌创作拓展了宋诗的发展空间。

范仲淹雕像

在散文方面,范公作为“庆历新政”的中心人物,不仅其改革精神影响了一代文人,而且正是其一系列创作主张与文章,酝酿和孕育了古文革新的高潮。据统计,范公今存之文,有赋38篇、表状53篇、奏疏173篇、书150篇、序12篇、论8篇、记8篇、碑铭墓志52篇。这些文章,文笔流畅,论点剀切,不拘长短,堪称时辈典范。其创作有记叙、有抒情,文辞简洁、舒卷自如,且极富个性特征。

在词作方面,范公的词作虽然不多,《全宋词》仅存5首,存目词3首,其中边塞词2首。最著名的是《渔家傲》《苏幕遮》《剔银灯》等。在宋词豪放、婉约词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他在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驻扎泾州时,写下了抒怀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尤其是范仲淹向欧阳修倾吐衷肠之作《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江苏徐州,“死之日,四方闻之,皆为叹息”。消息传至西域,“羌酋数百,举哀佛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欧阳修在祭文中写到:“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已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范公集立功、立言、立德于一身,即古人所言之“三不朽”。其人格底色和为官初心,成为后来者之榜样。

崆峒苍苍,泾水泱泱;

范公之风,山高水长!

END

来源:平凉日报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范仲淹在平凉开启辉煌人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