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AI专利蝉联双第一 “实战派”百度的进阶路径

2020-12-01 15: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王小琉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国家科技硬实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将成为核心发展引擎和推动力。角逐人工智能,各国正竞相布局。

在世界各国紧锣密鼓地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时候,中国也正抓住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契机,陆续出台了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政策,并将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而今在“十四五”高科技、数字化、新基建的主题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爆发。刚刚结束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公报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人工智能被放在首要位置,也体现了其在“十四五”的重要性。

1

风急浪高的全球AI竞技场

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以来,人工智能在数十年间历经技术成熟度曲线的低谷期,技术炒作的泡沫破裂,如今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速度可谓一骑绝尘,世界强国纷纷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毕竟技术进步才能使一个经济体自信面对全球产业重构与变迁的时代。

大洋彼岸,《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在白宫发布,令人工智能这把火“烧”到了美国国家战略层面;欧盟发布《欧盟人工智能战略》,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而中国从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始,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从注重技术研发到促进应用,人工智能逐步走向落地。

最新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发展的最新态势,报告指出,新基建政策激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持续攀升。

人工智能申请人专利申请数量排名

从申请者的分布来看,互联网公司和高校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力量。而BAT等互联网公司在专利申请和批准数量上同样名列前茅。深耕AI多年的百度持续领跑,腾讯、华为、浪潮等公司也崭露头角,同时,清华大学等高校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课题的重要参与力量。

深度学习重点申请人重点分支技术布局图

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百度分别以9364件专利申请和2682件专利授权处于第一位。三年领跑,百度再次展现出中国AI“头雁”的实力。将报告更细化地看,百度AI专利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知识图谱等七个领域夺第一,可谓全面开花。专利信息作为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扛起AI大旗的百度,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硬实力。

一场激烈的人工智能战略与产业较量,一场赤裸裸的人工智能革命,如今均真真切切摆在我们面前。大国博弈的语境下,以BAT为代表的企业巨头也各凭绝技,努力冲向这一必将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产业。

不过相比头部企业的繁荣,硬币的另一面是绝大多数AI赛道玩家还停留在探索最基本的命题——关于技术落地的生存谜题。当科技以变革性的姿态融入人类社会之时,其实也需要考虑每一次技术进步如何颠覆以往的认识论与生产方式,并最终落地为各行各业带来历史性的肌理重构。毫无疑问,AI并非炫技,而是实战。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落地,也是区隔于前两次AI浪潮并消弭这项前沿技术泡沫与否的重要课题。

2

十年磨一剑!百度AI的演进路径

在此,百度成为观摩AI落地以及赋能经济转型的最佳样本。

百度AI发轫自2010年,是国内投入最早、技术最强、布局最完整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如今随着技术的积累与发展,随着大规模的产业应用落地,百度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工业大生产阶段。正如百度CTO王海峰所说,“百度既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者,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创新引领者和推动者,以百度大脑、飞桨、智能云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平台,已经成为智能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

百度如今的AI成绩单,首先离不开宏观大环境的正向催化。

再者从技术本身而言,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有一条著名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一个全新的技术落地,首先在非理性的渲染下进入非理性疯狂飙升期,然后形成一个过高期望的峰值。随后会进入泡沫化的谷底期,整个行业回归理性,然后从谷底开始稳步爬升,整个产业价值开始显现,慢慢进入真正的高峰期。

同理,随着计算成本不断的降低,实质化的应用效果已经出现,人工智能技术也由此进入量变向质变转换的阶段。

但更确切地讲,“树高叶茂,系于根深”。百度的技术底蕴其实归源于搜索,搜索的本质是帮助人和信息进行最接近完美的匹配,所以搜索就势必涉及对人的表达的深刻理解,也必然产生庞大的交互数据作为机器深度学习的“燃料”和“语料”。而搜索本身也在和AI融合,变成一种新的人工智能运用场景,从而可以彻底结合并融为一体。

而复盘百度AI十年的演进路径,不乏清晰可见的几条主脉络:

对技术创新报以信仰坚定,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始终如一的投入与坚守。

从商业化的逻辑上看,“科幻感”极强的产品和技术往往意味着要处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投入期,这恐怕无法给百度带来立竿见影的回报。但从布局AI开始,百度便一直秉承着坚定的技术信仰与赋能产业的方向。

十年时间,百度研发投入合计已近千亿人民币。尤其近几年,百度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投入非常大,现在研发费用已占到收入的19%,其中包括百度大脑基础人工智能的技术,比如语音识别及合成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图像及视频识别技术。

针对技术应用的不断打磨让AI技术逐渐生成内生力量,成为百度重头戏。

AI核心技术和算法层面,百度大脑持续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保持领先。在语音方面,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音增强和声学建模一体化的端到端识别,使得语音识别的错误率大幅降低。视觉方面,百度大脑视觉技术全场景覆盖,包括图像、视频、AR/VR等等,以及人脸、视频、文字、车辆、人体等各种垂类的识别技术。

技术层面的深耕与日臻成熟让人工智能首先成为了优化百度现有体系内业务的万能药方。无论是信息流、智能小程序、度小满金融还是百家号内容生态。“渡己之后再渡人”,随后才有了百度AI对各行各业的赋能。

开放与开发友好度成决胜关键,生态开放能力带来的反哺价值。

科技圈一系列“卡脖子”事件带来的启迪意义在于——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但仅仅拘囿于单独的技术创新却很难影响一个生态系统,尤其在AI工业化这个百年之变的领域上,同样需要集结各方优势力量、形成产业共生关系才能让收获更长远的发展。

百度所拥有的智能产业大环境和产业共生关系,正是大多数赛道玩家最欠缺的。换句话讲,百度对于AI这个布局思路和当年谷歌做“安卓帝国”的思路类似:

如今百度自主研发了的AI芯片——百度昆仑芯片,在数据中心、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各个场景大规模使用;百度大脑的基础底座“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开源开放、功能完备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它已凝聚230多万开发者,服务9万多家企业,创建了超过31万个模型,在AI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百度Apollo作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源平台和生态,汇聚了177家生态合作伙伴,通过开源开放,全球97个国家超过3.6万名开发者正在使用Apollo开源代码,应用端层面,小度助手已成为目前中国市场规模最大、最活跃、最繁荣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

而这些应用背后的深层技术,在《2020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中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也均占据榜首。在深度学习领域,百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为第一名,体现出其在深度学习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从智能语音领域申请人申请专利数量排行来看,前十名中百度公司的申请数量独占鳌头,为1135件,与其他公司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在自动驾驶领域,百度公司专利申请数量1928件,力压各大国外企业,排名首位。

3

“头雁”带队,赋能大国智能经济转型

复盘百度AI发展史,不难看出其背后隐藏的清晰逻辑:终局思维与长线打法。当然这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别样的人工智能产业思路:务实、积累,解决问题。从内部战略的摸索,到外部经济环境的适应,十年技术的“文火慢炖”之后,让百度技术最终得以嬗变:AI技术自内而外逐渐释放势能,AI产业化加速。

李彦宏曾指出AI发展一共分为技术智能化、经济智能化与社会智能化三个阶段,经济智能化分为两部分,上半场是AI平台化蓄能,在搜索、信息流等少数领域落地;下半场是AI产业化,AI渗透到各行各业大规模商业化,“我们正处于从经济智能化的前半段向后半段过渡的时期”。

而在这样的过渡时期,不难看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如同水煤电一样“嵌入”各行各业,变得无所不在。百度AI技术不断刷新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重塑社会根基。

而站在国家层面,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雁”,百度正在全力编织起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在C、B、G端三管齐下,不断帮助中国制造业企业、产业链、区域政府实现智能化升级,助力中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

基于百度大脑,百度正通过智能云将AI能力向各行各业输出,完成了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能源、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在内的AI新基建版图。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正在进入深刻调整期。大周期背景与大国角逐之下,百度AI俨然已成为代表中国技术自强的最靓丽符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