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眸“十三五” 海北这五年】奏响乡村振兴曲 唱好村美民富歌

海北新媒
2020-12-02 1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开栏的话】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年。五年来,海北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汇聚起自治州建设的强大合力,全州上下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为全面展示海北州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各项成就,即日起,海北新媒推出“回眸‘十三五’ 海北这五年”专题报道,与广大读者共同见证海北的发展变化。

产业旺、生态美、乡村兴、村风正、百姓富,“十三五”期间,海北藏族自治州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自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海北州21个行政村作为省、州、县三级示范村开展试点,先后整合资金5.32亿元,累计实施项目348项。各试点村依托本村优势,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乡村旅游业等措施,不仅富了群众的钱袋,更富了群众的脑袋。

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群众的钱包越来越鼓

冬日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寒风刺骨,祁连县默勒镇老日根村广袤的草场片片金黄。

村庄环境整治

“祁连山下好牧场,骏马奔腾牦牛壮,羊儿的毛似雪花亮……”循着歌声,沿着积雪未消的祁连山麓走去,处处感受到海北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喜人态势。

走进老日根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和健壮的牦牛。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2015年底开始规范化建设股份制改造,合作社发展步入正轨。

“我们是祁连县最早股份制改造的合作社之一,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连续几年实现分红,效益非常可观。”老日根村合作社理事长晨云满脸笑意。

晨云说,首次分红是63.7万元,2018年达到了103万元。分红逐年增多也预示着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好。提起当初分红的场景,村民拉木周依然很激动,“我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入股了草山和240只羊,还有放牧的工资,我们的日子一下子就变得好起来了。”

如果说合作社的成立是迈开了脱贫的第一步,那么股份制转型则意味着合作社迈开了脱贫的第二步。历经五年,合作社几经发展,完成了蝶变,由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规模扩大,由散户放牧到扩建繁育基地,由困难重重、声声质疑到如今团结一心、齐头并进。

海北州以农牧民生活富裕为根本,以乡村治理有效为基础,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兴旺为重点,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的基础上,把培育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切入点,着力扩大“一村一品”覆盖面,促进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推动农牧民致富增收,为乡村振兴示范引路。

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东旭村、仙米乡桥滩村、东川镇麻当村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更加提振了海北州打造精品旅游的信心。

补齐短板

农牧民幸福感不断升级

“十三五”期间,海北州共实施省级高原美丽乡村76个,累计完成投资3.83亿元,全州2万户7.49万农牧民受益。如今,全州累计实施省级高原美丽乡村122个,实现了村庄美、生活好、环境优、共和谐的高原美丽宜居乡村。

村庄建设

几年来,海北州实施农牧区危房改造10092户,完成硬化道路203.16公里及人畜饮水管道、水渠20余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000余盏;安装健身器材500余套;建设乡村旅游景点12处、农牧家乐150余处;26个村获得全省清洁村庄激励资金,垃圾处理率达90%……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海北州全体人民的付出和努力。

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建成了一个个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2018年以来,海北州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4.24亿元,补基础设施的短板。重点实施150个村的农网改造升级,乡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9%。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州县综合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全民健身广场覆盖率均达到100%,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实施率100%,社区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100%。实施“村村通”工程36720户,“户户通”55050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电视自办节目覆盖率92.3%。全州常住农牧民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继续巩固在100%,农牧区全面实现控辍保学“清零”目标。

2019年,全州建档立卡脱贫群众年人均收入达到13108元,脱贫户的年人均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全州累计落实产业扶贫资金7.14亿元,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扶贫产业,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年均收入增长1600余元。

此外,2018年以来,海北州承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939人的管理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00家,拥有各级各类卫生人员849人,累计建立城乡居民个人健康档案28.3万份,规范化电子建档25.32万份,规范化电子建档率89.4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农牧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行走在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寺尔沟村的乡间小道上,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新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民族团结进步杯”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

寺尔沟村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集的行政村。获得过海北州“美德乡村”、第二届海北州“最美乡村”等殊荣。

寺尔沟村党支部书记孔庆银说:“如今的寺尔沟村,村容村貌整洁亮丽,邻里和谐相助,呈现出人人争模范、户户争先进的可喜局面。”

近年来,寺尔沟村以“四治一体”为依托,开展家风建设等各类活动,不断强化“一约四会”、积分管理等制度建设,组织引导村民参与到环境治理、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中来,倡文明树新风、革除陈规陋习,积极推进“四治三建”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了村级管理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去年7月,村里两户人家办丧事时,主动按照新的“村规民约”操办,席面菜品数量减半,不摆放烟酒,丧事全程只用了三天时间,两家分别花了5600元和8600元,改变了以前大操大办的旧俗,在全村起了带头作用。

寺尔沟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模式,只是海北州整体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海北州214个行政村从维护生产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履行法律义务、精神文明建设、兼顾权利和义务等层面入手全面完成了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增强了行政村对倡导树立文明乡风的责任意识,对“天价彩礼”等恶习、陋习起到了引导教育、警示、约束的作用。全州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及“五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选,以先进典型为引领,明确价值导向,弘扬传统美德,农牧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民风持续好转。

同时,海北州积极探索村居法治、德治、自治的综合治理模式,90%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社一级,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图文/祁连山报特约记者 郭红霞

原标题:《【回眸“十三五” 海北这五年】奏响乡村振兴曲 唱好村美民富歌》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