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华平: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观展随想

2020-12-04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此次组织“明室”论坛、丽水市青摄协观展活动是计划内的一个活动,也符合“明室”活动一直倡导的 “自由、开放、共享、共融”的举办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共融共享,力争走在摄影领域前沿。围绕以上核心理念,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小伙伴们一直在努力着。由于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的关系,我们的观展团周五晚上才抵达厦门,周六一天时间观看了展览,没来得及听讲座。以下几点感想,也是在有限的观展时间里所想到的,作为个人的视角,对“明室”活动观展团组织的初衷及展览做一点记录。

展览现场

一、探索“明室”论坛活动举办新模式,坚持做好一件事。

近年来,国内各地协会、社团、民间组织、专业机构、相关部门组织的摄影活动层出不穷,摄影群体、队伍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也体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全面繁荣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明室”活动的开展,正是基于浙江、丽水良好的摄影氛围及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活动成为一个区域内乃至全国较为典型的民间社团开展的品牌活动。

从中国摄影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个区域内持续举办类似的学习活动,对一个区域的摄影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团体式”的学习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民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摄影发展较为繁荣的阶段,孕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摄影群体及摄影家,特别是“精武体育会摄学部”的摄影活动组织较为典型,摄学部活动非常活跃,经常组织会员到苏州、杭州等地采风、集体创作,还现场冲洗照片组织交流,回来后还举办影展,推荐作品在各级媒体发表等,修满学业还颁发给结业证书。再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摄影学会的成立更是从政府层面推动了摄影文化的全面发展。70年代末,出现的“四月影会” 以完全民间的方式筹办非官方的摄影展览,对后来的摄影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鉴此,“明室”论坛活动的持续举办,通过举办模式的不断创新,举办经验的不断积累,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定会促进一个区域内的摄影发展。

“明室”论坛第34期活动现场

“明室”论坛自2019年1月至今已连续举办43期,活动开展为每周一次,每周一晚在指定场所举行,每期围绕摄影大师介绍、本周摄影动态、摄影赛事辅导、创作交流分享、现场自由交流等常设环节举行,不定期穿插特设环节、邀请名家讲座、组织外出考察、观展学习等活动。近期,“明室”论坛活动将开放“明室直播”线上分享活动。截止目前共有3500余人次参加论坛的各类型活动,80多人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赛事、媒体中展出、获奖、发表。

丽水“明室”论坛、丽水市青摄协观展团合影

二、展览作为摄影创作的极大延伸,策展至关重要。

作品与展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上的大部分展览,都有对应的策展人,所呈现的主题、形式等,值得摄影人学习。也因为平时经常组织、参与展览策展、实施工作,观展时自然会关注展览策展、呈现等方面的问题。纵观摄影历史发展以及对当下摄影现实情况的了解,大多数摄影家、摄影爱好者还停留在摄影作品创作的本身上,普遍缺乏对摄影策展概念的了解,知识层面较为单一。当然,这也是合乎摄影领域专业细分的,摄影家和策展人是两回事,策展人有策展人的用处。但是,如从展览策展、作品呈现的角度反过来思考摄影创作,并非没有帮助。

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兴趣不仅在于影像,还在于它的语境和传播方式,如何利用展览空间、任何让照片占据空间、如何呈现一个主题、如何与观众产生对话等,都是值得大家去探讨的话题。我们从摄影展览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在照片展览,只仅仅为了满足销售的需求,没有任何的策展理念及呈现方式;1891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沙龙展览成为业余摄影的一场形式革命,摄影展览得到承认;1905年施蒂格利茨的291画廊成为独立自由空间呈现摄影展览的场所,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1929年“电影与摄影”展览第一次探究摄影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参照其他传统应用或功能的国际展览,并与动态影像一起呈现,突破了摄影展览的原有模式与边界;1955年“人类大家庭”展览的成功举办,策展人强调了展览的主题,使得展览主题、策展人变得至关重要。再到后来的马歇尔·杜尚等人将现成品挪用到展厅,从而装置成为展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举个例子,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几任策展人对展览的理念上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极大地推动了摄影展览的发展,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示、呈现摄影作品。最早为博蒙特·纽霍尔,他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把照片当做一件物品来展示;爱德华·斯泰肯的背景不同,他感兴趣的是将摄影作为交流和大众传播方式的呈现;约翰·萨考夫斯基则追求更艺术的方向,比如黑白照片,带白边,装上相框等;彼得·加拉西的方式是把摄影同当代艺术整合起来,采用尺幅更大的作品。每个时期都有其各自展示摄影作品的技术和风格。

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摄影展览策展、呈现更是值得探讨,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科技的融合度不断加大,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蔓延,摄影展览的呈现方式、摄影创作也发生着百年未有之变局,虚拟与现实将会更加交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崛起,将来一定会有大量的公共、私立的艺术馆、美术馆、展览馆、数字美术馆等出现,展览的呈现还会不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对展览的策展、呈现要求反而会更加高,策展人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紧缺。

蒲英玮《写真伦理》展览现场

再回到观展现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上呈现的一些展览标准、处理细节,值得摄影人学习。这里简要列举几点,例如:

1.在展览介绍的排版上,标题字体为“黑体”、正文字体为“等线体”,格式为左对齐,首行不留空格;

2.展览介绍、标签使用中英文格式,在合适的位置放置留言薄,制作作品明信片、小册子,留有微信二维码,扩宽、延伸作品阅读等;

3.展览中多媒体部分,如在公共空间使用电视机或液晶设备播放时,多为膈音耳麦,既能保持与周边展览的独立性,又能给观展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如在独立空间呈现多媒体时,隔断或门口使用纯黑色的双层遮光布遮挡等。

4.展览主题与展墙色彩相互协调,如马海蛟双频影像《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展厅设计,就非常好的将展览主题与展览空间的色彩设计结合起来。

5.如作品悬挂的高度,国内一般画面中心点高度在1.5—1.6米之间,每幅作品间隔距离疏密有序,节奏感、秩序感较强。

6.作品输出工艺、制作材质方面,更是不断创新、层出不穷,布展方式也不断突破常规。

马海蛟《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展览现场

三、当下摄影生态丰富多元,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在展览现场,浙江胡涂的观展团人数最为庞大,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我想这和目前摄影在中国发展的特定阶段有关。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摄影学习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定,全国各地各种工作坊、研修班、网络课程的不断推出,特别是疫情以来,大量网课的出现,互联网让大家的视野迅速打开,学习渠道更为多元化。但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背景,没有构建起独立的艺术、摄影知识体系,又渴望突破传统的摄影束缚。也因为阿尔勒展览本身的定位,整体是偏向“当代性”的、国际性的,这一届摄影季更加注重国际与本土摄影的多元融合,所以在展览现场主办方也安排了紧密的导览活动,观展导览、现场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青年艺术家李舜在导览展览

近年来,当代摄影、当代艺术观念在摄影群体中全面铺开,艺术门类边缘模糊、艺术实践及创作媒材的混合交叉,当代艺术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努力使艺术接近生活,打通了相互间的屏障,传统摄影评判标准体系逐渐瓦解。从摄影的发展阶段以及摄影发展的地域差异来看,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观念掉队都是正常现象,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特征。

如果把中西方摄影阶段作一个简单的横向比较,可能就会清楚许多。首先从世界摄影历史发展纵向来看,第一个阶段作为视觉呈现,绘画早于摄影,绘画通过视觉记忆再创作,而摄影的出现,使得复制、再现变的极其简单,迅速代替绘画作为人类第二道代码的主要传播方式。第二个阶段,摄影向寻求自身的独立性、本体性转变,新客观主义出现。第三个阶段,再是我们熟知的布勒松、佛兰克等的决定性瞬间、非决定性瞬间概念的诞生,这一时期的艺术已发展到现代主义阶段。之后摄影一路紧跟着艺术史的发展走进后现代、当代摄影。伴随着艺术、摄影的一路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如格林伯格强调媒介的独特性,自身赋予的唯一性、不可替代者,树立了摄影的独特性与艺术地位。杜塞的小便池使现成品变成了艺术品;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金装罐头使艺术走进生活,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概念。当下的艺术、摄影发展,正打破原有的观念、超越原有的速度在呈现,致使我们一路狂跑、一路追逐。

浙江胡涂观摩团合影

再是,从中西方摄影的横向发展来看。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诞生,肖像摄影迅速盛行;1841年摄影术传入中国,慈禧太后有了御用摄影师。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摄影发展从画意摄影转向新客观主义,桑德、韦斯顿等人正积极探索着摄影的本体特征;这一时期的民国,画意摄影正在盛行,如刘半农、郎静山等一批摄影家正引领着摄影潮流。1937年至1949年解放前,西方摄影发展正迈入后现代、当代摄影阶段,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摄影,正努力实现着民族和国家的解放。80年代后,中国摄影一直保持着自身的发展轨迹,新闻性、宣传性比较强,也有少部分摄影家开始探索试验摄影、先锋艺术。直到1994年4月20日互联网正式接入中国,从此让中国摄影迅速接轨国际摄影,互联网的开放进一步加速全球一体化发展,一直以西方理论评价体系为标准的摄影发展历史导致中国摄影出现发展阶段的断层、脱轨,一时间从原有“一看便懂”的摄影作品接轨到“看不懂”的所谓“当代摄影”、“观念艺术”,摄影人费了不少劲。近年来,不少摄影人渴望寻求解码“看不懂”的摄影,不断积累、更新摄影知识,构建起独立的知识体系、脉络框架,“抱团学习”的现象自然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乐趣的。这一阶段性特征的出现,应该是预料之中的,应该还需要持续一阵子。这一阶段性特征自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经阶段、自身规律,属于正常现象,毕竟社会的发展、艺术的发展、摄影的发展是非常多元的。

2020年12月1日晚,记于丽水

©作者介绍

王华平 1982年生于浙江丽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峰计划青年艺术家;现为丽水摄影博物馆副馆长、丽水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从事摄影展览策划实施、活动组织等工作。

相关链接

原标题:《视角 | 王华平: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观展随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