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话说黄龙】神秘的太地塬

2020-12-03 19: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黄龙县崾崄乡太地塬村,村中有一棵老槐树,七十年代曾遭到雷击,一碌碡般粗细的树枝被击断,但老槐树如同钢铁般的战士不屈不挠,毅然挺立,现仍枝繁叶茂,更加郁郁葱葱。六十年代初,古槐根部隆起部位长一段新芽,几十年过后,嫩枝已长有桶般粗细,村民称此槐为“母子槐”。更有一些善男信女称此槐为“求子槐”,还真有一些人不远千里驱车前来拜树求子。

老槐树,你是太地塬村的骄傲,你见证了太地塬村的历史变迁,发展变化,你能告诉我们太地塬村的过去吗?你能揭开太地塬过去神秘的面纱吗?

坐落于洛川、黄龙交界之处的太地塬村,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前隶属洛川县。1934年4月,国民陕西省政府设立陕西省黄龙山兵工屯垦局,以事局部开荒。1938年,省垦务委员会设立黄龙山垦区办事处,并划甘泉、鄜县、洛川、宜川、韩城、合阳、澄城和白水县之边远地带为垦区,安置难民予以垦殖。太地塬正在这一时期从洛川边远地带划入黄龙垦区的。

太地塬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又是一个年轻的村落。说她古老,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时,太地源就为周人活动地区。村东是大杏沟,靠杏沟北麓临沟畔蜿蜒400米挖有窑洞数孔,复往下三十米,挖窑洞数孔,形成第二层,再往下三十米,挖窑洞数孔,形成第三层,俗称窑科。顺沟畔往东转一个大湾,是东窑科。东窑科又有窑洞上下两层,每层各有窑洞数孔。这些窑洞是哪个朝代何人所掘无人知晓。

村中的那棵古槐,胸径1.40米,胸围4.40米,树高27.38米,经考证,古槐已生长400余年。以古槐树为中心,南边靠西建有砖窑十四孔,北边一排建有砖窑十四孔,南北两排窑洞排列整齐,两排窑洞间距较大,约八十米,第三列窑洞数孔,相距较短,约三十米。三列窑洞东边沿南北留有村道,村道东边和第二列窑洞平行往东也建有窑洞十孔。靠大槐树路东建有窑洞三孔,路南建有窑洞三孔。这就形成了太地塬村原始的居住格局。这些窑洞是哪个朝代所建,至今也是一个谜,无人知晓。村东600米处有一土寨,寨子由黄土夯筑而成,寨墙高约丈余,寨子北侧有建房遗迹。寨子往东,有古人耕种遗迹,后村民称寨子峁。寨子东边建有一座山神庙,村东头还建有一座月王庙,哪个朝代所建不详,这两座庙解放前均已坍塌。村民向建礼曾在月王庙遗址上挖出一个磬,带有花纹生铁铸造,十分精美,后陕北一个道士闻听此事专程从陕北到太地塬,以修庙为由索取带走。

村南通往万家塬、白城桥方向建有砖箍涵洞一个,成为进入太地塬村的门户。涵洞上方建有戏楼。据说大槐树东边的三孔砖窑是专门接待戏子的。每年小麦收获后都会唱三天大戏,以示庆丰收。戏楼北边临近沟畔立有石碑一方,刻有“泰山石敢擋”五字,后盖学校将次此方石碑用作门前踏步数年。大场的东北角有一土台,高约丈余,方方正正,据说是点将台,土台旁边有一颗杷树,有两搂粗细。

对于太地塬村的过去,众说纷纭。

一说太地塬村在几百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大的瘟疫,全村人无一幸免,从此人烟绝迹。黄龙地方病历史上多有发生,据立于瓦子街杨林川的石碑载:“清顺治十四年至十八年(1661年)三村(杨村、李村、吴村)共住五十六户,二百八十六人,患吐黄水之疫,病亡二百六十二人……。”因此说太地塬过去曾发生过一次大的疫情有一定道理。

二说太地塬过去是屯兵训练营地。太地塬塬面宽阔,森林茂密,地势险要,立陡难攀,易守难攻,历来都是兵家争戈之地。村南有一长60米的土桥,中间最窄处仅可一人通过,两侧沟深数丈,大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村东建有土寨一座,居高临下,可防东边来犯之敌。村北也有一座长40米的土桥,虽比南桥略宽,但也仅容二人并行,两侧同样沟深数丈。村西俗称西峁,仅有小路一条可通村,极易防范来敌。村子第一列窑洞与第二列窑洞相距八十米,东西长二百米,传说空出来场地是专门用来训练士兵的,靠近老槐树的三孔窑洞是训练首领所住。后因战争兵营撤走,留下空村无人烟数百年。

三说过去匪患严重,土匪经常进村劫掠,村东寨子是专门为躲匪而建。村民为躲避匪患纷纷搬迁外地再没有回来。

太地塬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今无有定论。

先人们箍窑的砖是在当地烧制的,前多年在村南方块地、苹果园、寨子峁路畔发现三处烧砖瓦窑遗址,砖窑和现在的相比小了许多。过去烧的砖大而厚重,从坍塌的窑洞中挖出的砖长34厘米,宽14.5厘米,厚7.5厘米,是现在红砖的重量的两倍。

都说过去人高马大,要不然砖怎么造那么大呢?传说太地塬过去曾住过一对母子,其子身高六尺,力大无比。一日,其子对母说:“娘,我要到沟对面(现二对梁)收糜子,你多做些饭待孩儿回来吃。”儿走后,其母用二升小米做了一锅米饭。傍晚,儿子回来,背的糜子足有三百多斤,其母将锅里米饭盛给儿子吃,盛一碗吃一碗,直吃到锅底朝天,其母见状大哭,感觉多年来儿子一直没吃饱过,太亏欠儿子啦。后在村子石碾搬迁过程中,发现垫碾盘的一只鞋足有一尺二寸长。据说就是当年小伙子遗留的。

说太地塬是年轻的村子,是说现在居民中,没有一户是原居民。1938年前后,曾在洛川康塬、大韩村居住过的冯姓人家,先后在太地塬西坪开垦土地,春季种完就走,秋季再来收获,后来就选择南边第一列较好的窑洞居住下来,成为第一批入住的村民。他们来时,村子布满荆棘,村前村后全是树木,整个村落掩映在一片大森林之中。随后又陆续迁来黄家、谢家、向家、贺家、周家。

这一批村民的到来,使这个沉寂了数百年的古老村落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批人披荆斩棘,垦荒种地。在开垦过程中,村西南部发现有许多墓塚,后取名老陵峁,在墓塚旁边发现有石羊、石猪、石马,还发现雕刻有兽头的拴马石数根,拴马石曾拉回村子,后不知所踪。在村子周围还发现石碾三盘,碌碡几十枚,这些本不产于太地塬的石碾盘重达上吨,在交通不便、没有运输工具的过去,不知是如何运来的,火炼石碌碡产地好像更远,怎样运来仍是一个迷。

解放后,太地塬村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1953年6月在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黄占魁的带领下,创办了黄龙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起名“源泉社”。在其后的几十年间,他带领群众修涝池、盖学校,建果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崾崄乡苹果产业发展的创始人。1957年,黄占魁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以陕北老区参观团成员的身份赴京参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在创办农业合作社的过程中,逃荒并居住于北沟的魏家、薛家、李家、王家等居民和太地塬合并并搬到太地塬村居住。

新居民在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办起了学校,受到教育的这批人解放后都相继参加了工作。冯生贵先在黄龙县委宣传部工作,与宜川合县后,任宜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直至退休。冯生德曾在黄龙县农机部门工作,以农机工作先进个人随团进京,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合影,成为太地塬村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合影第二人,后任黄龙县农行行长。冯生才是太地塬村解放后考上大学第一人,考入西北政法学院后在贵州工业大学任校长。黄树德曾在黄龙县多部门工作,后任黄龙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贺长才在洛川县参加工作,曾任旧县粮站站长,洛川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刘勇生是解放后考上大学第二人,考上陕西师范大学,后任教于西安市九十一中,中学高级教师。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太地塬先后出去工作的达四十余人。谢建宏还成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采矿委员会委员,陕西采矿委员会副主任。

八十年代,太地塬烤烟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村民靠烤烟盖了新房,箍了新窑,娶了媳妇。于是,“通大电”成了全村人共同的梦想。为了早日实现这个梦,在乡政府领导组织下,村里达成一致,“拉大电”所需资金公家出一部分,村里集资一部分,前期按每口人100元,后期低压改造再集资。同时,村里所有壮劳力都要做义务工。该工程从1989年筹划,全村人同心协力,在当时机械不够先进的条件下,靠着人力,全村一起上,运送电杆,挖电杆窝子,栽电杆,现实版的“红旗渠”精神在太地塬村重演。一年以后,太地塬村成了黄龙山首先“亮”起来的村庄。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回来了,接着,洗衣机、电冰箱接二连三的搬进了农家院。

九十年代起,太地塬村在全县率先大力发展苹果,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现在一半以上的住户在县城购置了房产,三分之二的村民有汽车,年收入15万元以上的住户占到一半。

近期,笔者回到太地塬村,看到村中苹果园里仍是一番忙碌的丰收景象,尽管苹果销售已到了尾声,但果价仍然比往年高出许多。村党支部书记康福明说:“太地塬村50年代就开始发展苹果,2000年后苹果就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到了今天,70余户家家有果园,今年果价在3.5元左右,据初步统计,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

一条崭新的道路伸向远方。太地塬村在2010年通上了柏油路,2017年重新实施道路加宽工程,到了今年,在县、乡领导的关心下,各自然村的柏油路全部贯通。“路修好了,苹果价钱自然就上去了。人富了,对居住环境要求也高了,太地塬三个自然村有两个实施了亮化美化工程,另外一个正在筹划中。别看我们村位置偏远,咱太地塬人思想观念永远不会落伍,在奔小康的路上也永远不会落后。” 康福明对此深有体会。

黄龙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平台

扫描上方二维码 下载“爱黄龙”APP

黄龙宣传微信公众号

黄龙宣传新浪微博

黄龙宣传今日头条

黄龙宣传天天快报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话说黄龙】神秘的太地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