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为铜陵市 “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建言献策

2020-12-08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我市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的关键时期。研究编制好铜陵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事关铜陵文化发展改革的全局和长远,事关铜陵市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推动公众参与重大决策,市委宣传部特征集社会公众对我市未来5年文化发展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现选择部分意见建议刊登。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建言献策,联系邮箱:tl5880359@163.com。

个人简介:康岩,1990年生,安徽铜陵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学历,就职于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工作期间,策划和撰写了一系列教育、科技、文化类的通讯和评论。现担任要闻版编辑。曾获得人民日报社好新闻“精品奖”、一等奖,中宣部“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称号等。

意见建议:比照临近铜陵的大都会上海,树立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杆大旗,铜陵也可以找到三个、甚至更多的“主心骨”和“关键词”,统领“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建议从“工矿文化”“青铜文化”“长江文化”入手。铜陵以矿立市,“工矿文化”是底色,三千年古铜都,“青铜文化”是特色,滨江生态城市,“长江文化”是亮色。打好三张文化牌,铜陵的文化发展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个人简介:秦明,38岁,安徽铜陵人,现任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警务技术一级主管。他是当红作家,小说销量超过300万册;他是微博大V,拥有500万粉丝的强大影响力;他是网友眼中有公信力、有号召力的公安法医。他曾荣获“CCTV2016年度最具网络影响力的法治人物”“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十大公职人员微博”“全国十大惠民微博”“安徽省十大法治人物”“安徽青年先锋”“安徽省优秀青年”等荣誉,曾荣获三等功两次、嘉奖两次。

意见建议:系统梳理文学艺术界包括自媒体、短视频等行业铜陵文化名人,精心建设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库,并将人才库资源充分整合与运用,如:各单位多做一些线下活动,既可以增强黏性,又可以推动各类作品里植入更多家乡元素。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线下活动有利于增进交流、增强凝聚力,五湖四海的铜陵人会不忘初心,继续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家乡元素,不断提炼、宣传推介中国铜都这一城市IP。

个人简介:高旭,1985年生,安徽铜陵人,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等多个岗位工作,现任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总编辑助理、视频部总监。代表作《捅山工》《40秒40年》《中国有故事》分别荣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融媒创新奖、第29届中国新闻奖融媒创新三等奖、第30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三等奖。

意见建议:“十四五”时期,站在更高的历史阶段,铜陵市文化发展改革要用“新手段”做好“新传播”。扎实做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网上宣传工作,切实提升面向群众的网宣工作水平。发挥“中国古铜都”特色优势,利用铜陵人才资源,积极采用青少年网民的新型话语体系,运用新技术手段,打造一批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融媒体产品。产品内容要紧密联系青少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提高宣传上的引导力、说服力、亲和力;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网络直播活动,如在抖音、快手平台创建“铜陵真好看”账号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网络宣传形式推进铜陵文化旅游业发展,用新媒体传播手段,讲好铜陵故事。

个人简介:温馨,90后,安徽铜陵人,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研究专业硕士毕业,曾获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现任职于上海歌剧院艺术教育部。

意见建议:铜陵的基础文化建设已经逐步有所规模,但是包括线上直播、互联网带货、VR……一系列充满互联网思维的“新事物”,以及不同于传统模式的MCN产业文化的引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怎样可以让我们的“铜陵文化”(例如“铜文化”及比较有饮食特色的“姜文化”等等)进一步为大众所了解,而不是一味模仿他人的“互联网成功模式”,走出铜陵自己的文化特色道路,让它推陈出新更加有特色有吸引力,都需要更多的尝试与思考。

在我个人比较了解的音乐文化方面,希望进一步细化到社区,让“老中青”无论哪一代人都更多了解不同类型的艺术文化,进而丰富业余生活。例如开展更多社区文艺普及的讲座活动,开设惠民益民的绘画、音乐课程,集体观看较有特色的各类演出展览(希望更多不同艺术形式走进我的家乡,例如包括戏曲曲艺的传统中国音乐形式、各类西方经典曲目的音乐会及乐器演奏会、不同绘画类型相关的画展、各类比较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型艺术文化形式等等),开展更多有关艺术文化的公益性比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源头促进,从形式拓展。毕竟只有多了解“美”,才能欣赏“美”。希望可以将更多艺术文化润物无声的融入市民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个人简介:汪琦,1993年生,安徽铜陵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铜陵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专业,艺术硕士。出版作品《和悦洲上》《大尾巴兔子小尾巴狼》《疯狂的神仙》《和悦洲上》《爷爷的马拉松》等作品。曾获第七届巴蜀青年文学奖、第四十四届香港青年文学奖、第四届读友杯全国短篇儿童文学大赛银奖等。现供职于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创研室。

意见建议:文学艺术是一座城市最好的IP。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还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的柯南道尔在图书馆里构思出了福尔摩斯的第一个故事。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最生动有趣也是最具私人意义的作品是《爱丁堡笔记》,他曾说:“没有一颗星有如爱丁堡的街灯那样可爱动人。我若忘了你呀,爱丁堡,那就请让我这只写作的右手也不再灵活吧!”一百多年后,刚刚遭遇失业离婚双重打击的J.K.罗琳在爱丁堡的咖啡馆里创作出了《哈利波特》,至今占据全球出版物印量榜的第三名。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英国,即使对阅读小说毫无兴趣,也没有人会反对去爱丁堡“打卡”一下文学。

文学艺术就是最好的“再生资源”,是我们脚下这座城市最好的IP。希望我市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涵养文学艺术的良好生态,打造“文艺青年友好型”城市。文艺,是一座城市创意和智慧的集结,而所有创意的源头——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这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实际上是更需要我们长期精心培育的事业。

个人简介:谢思球,1970年出生,安徽铜陵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铜陵市文化名家文学工作室领衔人。著有长篇小说《大徽班》《大明御史左光斗》《抗倭名将阮鹗》等。

意见建议: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是重要发力点。进一步唱响“铜冠天下”古铜都文化品牌,做强铜官府、新九鼎、青铜时代等为代表的铜工艺企业,大力发展铜雕塑、铜情景园、铜工艺品等铜艺产业,培育一批铜文化品牌。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拥有“改革基因”的古铜都应率先而为,先行一步,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奋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如:充分挖掘铜陵市枞阳县2100余年以来的人文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和新时代城乡、工农业绿色发展新成果,加快旅游开发步伐,打造一批铜陵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名片,建设长三角地区最佳文旅休闲度假和养生目的地。

个人简介:张泽鸿,男,1977年出生于枞阳县麒麟镇,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先后在合肥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工作,现为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教授,翔宇学者、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

意见建议:一座城市既不能遗失自身的历史传统,也要有自觉的现代性追求。铜陵曾是一座因“铜”而兴的工业城市,在今天的城市转型升级中,她应该以发展生态文明为导向,兼顾发展桐城派文化品牌,一方面注重城市内涵发展,一方面加强城市形象建构,力求打造生态文旅、历史品牌和新兴产业三位一体的新铜陵。

个人简介:道门老九(网名),90后,安徽铜陵人,著名悬疑作家,先后创作《我当摸金校尉那些年》《山海秘藏》等多部畅销小说。其中《猎罪者》全网流量突破50亿大关,斩获有声热卖榜首,荣获上海电影节IP百强,另有多部作品开发超级网剧和网络电影。道门老九拥有自己的庞大粉丝流量,一直致力于援助抗战老兵,被腾讯公益和龙越慈善基金分别评为“和平守卫者”、“公益明星作家”,与众多明星一起为老兵晚年助力。

意见建议:以青铜文化为核心,紧抓潮流,做到时尚与接地气,打造一批新时代网络流量矩阵,把文化、旅游打卡点以及铜陵特产融合起来包装推介。

个人简介:刘芳,中盛画材&彦祖文化创始人兼CEO,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创立的中盛画材是国内领先的美术用品零售品牌,2018年孵化出短视频MCN机构彦祖文化,目前机构旗下达人50余人,自有粉丝约3000万,成为抖音第一批认证机构,天猫618机构带货榜全国TOP3,抖音官方认证品牌服务商。

意见建议:青年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国家,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青年助力。未来5年,希望更多青年能在铜陵这个青铜文化名城实现自我价值。文化企业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基础设施,发挥人才的灵活性和创意,在本地培养孵化更多“互联网+”“文化+”青年才俊。

个人简介:刘哲军,男,1980年出生,市政协委员,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动画教研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在读。

意见建议:每年开展一次全国铜文化论坛,可以围绕铜文化、铜艺文创等主题;每年开展一次铜艺技艺培训;每年开展一次铜艺文创大赛,做好命题发布和作品转化。

个人简介:陆恩国,男,1978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中级会计师,现任铜陵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法人代表,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意见建议: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利用好城市资源,拓展文化发展空间,新建书店、剧院、影院等文化场所,给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催生新的业态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政府搭台、银行参与、百姓受惠等多种方式,支持全市公共文化系列活动,多维度丰富各阶层、各年龄段人群的文化与金融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个人简介:余宏,1984年出生,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共铜陵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主任,铜陵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主要从事文化发展研究。

意见建议:十四五期间,铜陵文化发展基本处于城市文化发展动能的蝶变期、数字经济赋能文化发展的迭代期、破除文化发展路径依赖的阵痛期。为有效应对三期叠加的考验,奋力开创具有铜陵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一是推进统筹,促进文化协作化发展。要持续增强文化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强化动能统筹。紧紧围绕文化平台提能、文化产业提档、文化企业提效、文化人才提质这四大文化发展动能及相互间协作,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新支撑力、产业引领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深化区域协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发展联动机制,不断参与长三角文化发展分工,利用长三角各级各类各行业平台,增强铜陵文化发展的外生动能。二是推进耦合,促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文化数字化发展已然成势,指尖上的文化内容与服务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发展的耦合,应重点打造“文化大脑”,借鉴学习“工业大脑”的技术储备和运营经验,建构铜陵城市文化发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文化大脑”加速文化信息共享融合和完善文化行为感知网络,着力提高对文化生产信息、文化消费信息、文化载体新的监测和分析,让城市文化发展更科学、文化供需更准确。三是推进融入,促进文化溢出化发展。长期以来,铜陵文化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这虽与铜陵本土文化(铜文化)一脉相承,但融入社会生活不够导致后劲不足。在十四五期间,应着力铜文化创意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溢出,践行文化不止于文化的理念。围绕古铜矿文化带和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提炼铜文化创意元素,向城市空间设计、个人家居设计、生活用品设计、食品包装设计、旅游产品开发、文化节庆展演、时尚消费营造以及影视动漫游戏等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领域扩展,不断催生高品质的“网红产品”,推出具有“铜派”的文化精品。

个人简介:殷若昕,安徽铜陵人,85后,中央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演、编剧,导演作品《再见,少年》(张子枫、张宥浩等主演)和《我的姐姐》(张子枫、肖央等主演)。凭借《再见,少年》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入选年度导演。

意见建议:吸纳优质的影视项目来铜陵拍摄与建设铜陵本土的影视文化产业,应当并轨前行。建议多发掘、培养影视人才,重中之重是开拓视野。如能与优质的影视项目、影视公司建立合作,建议多输入年轻人才全程学习。

个人简介:王彩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传播学、危机公关学,国家行政学院优秀教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班和全国新闻发言人班等班次上主讲《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危机传播和舆论博弈》、《媒介采访实训》、《答记者问的策略和技巧》等课程。16年主流媒体工作与管理经验,历任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部门主任、策划总监等职。主要学术成果有《答问——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等8本著作。

意见建议:漫步大通古镇,千年商埠繁荣犹在;揽步铜陵博物馆,铜都韵味穿越时空;远眺滨江书屋,历史变迁仿若瞬间;站立和悦洲头,稀有江豚觅食雀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当人们都能享受文化带来的滋养,感受文化独有的魅力,文化的基石才能牢固。对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铜陵来说,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铜陵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将大通、铜街等塑造成品牌IP,助力铜陵“出圈”。

个人简介:苏画弦,1993年生,安徽铜陵人,青春文学作家。博士在读,已发表作品字数逾百万。长篇代表作《吹梦到西洲》《天暗下来,你就是光》《与你处处都是小美好》《与你处处都是小美好Ⅱ》《只待暮云归》《格拉斯香薰少女》《甜杏仁》等。

意见建议:文化是社会各项事业的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未来铜陵应在更多的村居基层增设“创意阅读点”,扩大全民阅读的服务半径;应加强对已建成阅览场所的规范管理,助力打造现代化城市阅读设施;尤其应在注入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理念的同时兼顾老年读者的数字鸿沟,真正做到让公共文化惠及全民。

个人简介:闫枫 ,85后,安徽铜陵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为人民网编辑。

意见建议:未来5年铜陵应该加强城市文化“符号”的塑造,打造有统一主题的精品文化系列产品。通过多样性的途径,如精品城市宣传片、城市旅游资源宣传片、文化名家系列讲座等。在宣传城市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多样性。

编辑:小铜

2020铜陵(北京)投资贸易洽谈会在京举行 现场签约重大项目11个 总额超63亿元

丁纯赴京拜访国家部委和央企对接洽谈项目 积极争取支持

18.13亿元!今天,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齐心抗疫

与你同在

原标题:《我为铜陵市 “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建言献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