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各地林草头条丨青海:在青山绿水间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2020-12-11 12: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率先在全国设置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全省10万余名各类生态管护员共同守护大美青海;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覆盖所有河流的五级河长体系,5925名河长与6421名河湖管护员一起守护一江清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江清水向东流”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是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拍摄的两只藏羚羊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共护碧水蓝天

夏日的午后,驱车行驶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山山水水之间,你会看到这里峰峦兀立,雄奇险峻,会看到丛林茂密,郁郁葱葱,会看到曲水蜿蜒,奔流激荡,偶尔还能看到一群岩羊在半山腰处悠闲吃草。

“虽然每天到山里巡护很辛苦,但我们保护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我觉得很自豪。”祁连山国家公园油葫芦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奎知说,眼看着自己熟悉的这片山林野生动物多了起来,盗采盗挖的违法活动逐渐消失,一种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以前的奎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大浪村的牧民,2015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油葫芦管护站成立后,他成了这里的生态管护员。

据统计,目前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油葫芦、野牛沟、黄藏寺、硫磺沟、老虎沟等40多个管护站的1200多名管护员驻扎在深山里,默默地守护着祁连山的一草一木。

当我们再把视线转移到有着“千湖之县”美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有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犹如美丽镜子一样的湖泊,更有一个个为了守护这里的美景而奔波在巡护路上的生态管护员。

“为了保护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我们组织村里的生态管护员成立了生态管护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玛多县黄河乡热曲村生态管护员果玛告诉记者,经过大家长期坚持和宣传,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除了管护员以外,其他村民也都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了。

一个个像果玛一样世代居住在这里游牧为生的牧民们成为了生态管护员,湖泊、湿地面积增大,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以及藏野驴、藏原羚等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成了黄河源头最美的画卷。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扎陵湖乡生态保护站勒那村生态管护队队员在鄂陵湖畔捡拾垃圾

共建绿水青山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绿水青山、人人共享。全省生态环保部门以帮助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和宣传,推进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引导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把生态保护优先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前不久,海东市全面开启2020年秋季国土绿化暨全民义务植树“大会战”。全面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让爱绿、植绿、护绿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

玛多县玛查理镇噶丹村,生态管护员才让卓玛在村子周边的草原上捡垃圾

通过义务植树活动的持续开展,一方面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绿化了环境。2019年全省参与义务植树人数达300万人次,共完成义务植树1500万株,全省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2.3万公顷,林草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完善,367.8万公顷天然林516.1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得到全面管护,治理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一江清水东流不息。

依托独特优美的山川秀水,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让青海的青山绿水不断刷新颜值,并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

“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才能拥有金山银山。”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索乎日麻乡索乎日麻村村民昂旦,因为年保玉则景区关闭,而从旅游经营者变成了生态管护员,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也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麻其村的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成了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又一热点网红打卡点,每当周末假期,便会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人蜂拥而至,在这里体验乡村文化、休闲度假。

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日益红火,不仅让互助北山脚下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身成为我省乡村旅游浪潮中的佼佼者,更让村民们在家门前的山林花海中增加了收入,过上了新生活。

玛多县玛查理镇噶丹村,生态管护员索南吉(右)与才让多杰在村子周边的草原上捡垃圾

共享生态红利

“保护生态的目的就是让草原恢复原貌,现在已经实现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生态管护员闹布桑周说,现在野生动物多了,放牧现象少了,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为响应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长江源村的128户牧民离开世代生活的长江源头,从山上到山下,从牧民到村民,他们改变的不仅是生活环境和身份,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到每一个村民心中。

通过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在草原奖补、困难补助、燃料补助等国家好政策的扶持下,长江源村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双赢。

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养育的牦牛、藏羊品质优良,从这里走出的雪多牦牛肉以绿色、有机、无污染享誉全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美好家园,一支支全民参与生态环保的队伍,每个月固定的环境卫生整治日,他们走上街头巷尾,深入牧区草原,一起捡拾垃圾。大大小小的环保队伍遍布河曲草原,保护环境在这里已经成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扎实推进,牧草丰美的河曲草原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来自“天河之南”天然牧场的绿色有机产品也备受市场青睐。在2019年中国珠三角(深圳)招商引资暨有机产品推介会上,河南县展出二十余种具有蒙旗特色的雪多牦牛肉、乳制品、手工艺品、人参果等有机产品,受到参会企业热捧,总签约金额约达1.8亿元,良好自然环境为当地企业群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从河湟谷地到瀚海戈壁,从金银滩草原到三江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全省各族儿女的共识和一致行动,他们或出现在村头巷尾,或出现在草原深处,以他们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一个个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动人故事,共同守护大美青海的蓝天碧水和山川草原。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田得乾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各地林草头条丨青海:在青山绿水间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