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三五”西秀区交出高质量脱贫攻坚答卷

2020-12-11 17: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千年梦想,在脱贫攻坚伟大行动中实现。

西秀区,在千年圆梦中,交出了质量高、成色足的脱贫攻坚时代答卷:2018年,9个贫困乡镇均实现减贫摘帽,贫困人口下降到8934人,贫困发生率从9.12%下降至1.46%,顺利退出贫困县。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书写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崭新篇。

双堡镇大坝村金刺梨美了乡村富了民 袁琴书 摄

辉煌答卷的背后,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奋斗的汗水。“十三五”以来,西秀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全力补齐短板,打赢“四场硬仗”,绘就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的新时代画卷。

补齐短板路正宽

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西秀区鸡场乡新合村磨满组村民罗德祥捧起甘冽的清水激动地说:“自从自来水通到家里,喝水不愁,再也不用大老远去挑水吃了!”

磨满组是一个布依族自然村,也是新合村较偏远的村民组之一。过去,山高坡陡、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开展西红柿栽培技术培训,让贫困农户掌握种植技术

“以前没有安装自来水管道,每年旱季,村民跑几公里挑水。”罗德祥说。他已经84岁高龄,一辈子都在担水喝。

2017年以来,在决战脱贫攻坚中,西秀区全力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新合村“干旱”问题得到解决,地处山顶的磨满组全部村民告别挑水日子,用上自来水的罗德祥脸上绽放出笑容。

精准施策,西秀区向贫困发起总攻,着力补齐短板,一个个贫困的山村发生着历史性改变,演绎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

西秀区属滇黔桂石漠化片区,28个乡(镇、街道)就有9个贫困乡镇,13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167户59944人。

“十三五”以来,西秀区打响决战脱贫攻坚的歼灭战,把全区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战区,构建区、乡、村三级指挥体系,建立“作战”机制。选派283名“第一书记”,创造性地推出由“第一书记”派出部门的“一把手”担任相应村的“帮村书记”,实行村级“双书记”帮扶机制。1080名干部奔赴一线,进驻283个行政村。3300名干部包保16167户贫困户,115个机关事业单位2863名在职干部“一包一”结对包保最困难的2900户贫困户。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从农民变工人 王众 摄

力量汇聚,奋力攻坚,西秀区创新“战法”,在“五个一批”、“四场硬仗”的基础上,创造性实施“九项行动”,短板得以补齐,弱项得以强化,贫困群众“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落实。

基础设施硬仗全胜,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硬化路,累计建成通组路1210公里、联户路935.43公里,2019年被评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通讯网络全覆盖,农网改造升级,家家户户通上“小康电”;在全省率先建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学校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实现就近上学 王众 摄

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3+1”保障惠及千家万户。农村学前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实施“互联网+教育”新模式。落实“七长”责任制,贫困家庭适龄子女全部依法接受义务教育,2018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即时结报,“三重医疗保障”惠及广大贫困户。累计实施危房改造2.9万余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个,搬迁2813户12332人,住房安全得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户户通”,农户喝上健康安全的自来水。

双业扶贫走出高质量脱贫路

初冬时节,走进西秀区大西桥镇溪桥蔬菜交易市场,三轮车、小货车停满空地,车上满载一筐筐鲜嫩欲滴的蔬菜,收购商一边挑选,一边和种植户议价,呈现出生机勃勃景象。

西秀区大西桥蔬菜产业园内,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 赵彬 摄

种植大户汪德祥驾驶汽车满载蔬菜,排队等待销售装车。他一直从事蔬菜种植,以前都要自己出去寻市场找销路,不仅担心销不出去,还增加了蔬菜运输成本。“今年,大西桥镇平台公司在蔬菜园区里建设了蔬菜农贸产品交易市场,只需每天按时将蔬菜拉过来便可现场交易,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增加收入。”他说。有市场,信息足,他种植的120亩精品蔬菜卖了好价,收入越来越高。

蔬菜种植业已经成为了大西桥镇的支柱产业,除了有合作社种植外,还带动了当地200余户农户跟着种植。

大西桥镇蔬菜产业发展的生动场景,是西秀区推动产业扶贫的缩影。脱贫与巩固脱贫成效并举,“十三五”期间,西秀区把产业扶贫作为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群众致富路子越走越宽。2017年,创新推行“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组建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搭建农业产销服务平台,构建“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新型产销模式。以“绿野芳田”为农产品统一标识,打造该区扶贫产品,强化“农校”“农超”“农企”对接,形成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截止目前,该区签订生产订单的合作社达160多家,签订农产品供应协议的大中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酒店、超市等消费销售主体达到1000余家,平均每天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80余吨。参与合作化生产的贫困户2600多户,每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金鸡农庄连基地带农户,实现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 振洋 摄

2018年,省委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西秀区用好用活“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八要素”,全面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掀开高质量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效的新征程。此后,该区将全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组团,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蔬菜、辣椒、茶叶、中药材、金刺梨、食用菌、精品水果、山药、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10大重点产业,引进华夏中璟数据农业、四川翠宏、福建南山婆等深加工农投企业,建立加工厂,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种植-粗加工-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西秀区蔡官镇就业扶贫车间,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就业扶贫保住农户“铁杆庄稼”,西秀区创新推行“就业岗位我给你、就业信息我送你、就业技能我教你”的“三个我和你”就业扶贫模式,依托产业园区、“车间进乡镇”、专业合作社、东西部劳务协作,有组织转移就业、引导就近就地就业,多渠道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创新在村级开发环卫保洁、林业护林、水务河道清洁、交通道路管护“一村七岗”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援助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人口就业1000余人。今年,西秀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建成,推动本地企业人才需求与区内外就业需求精准对接,推行“一二三”就业服务模式,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就业13391户28975人,就业率95%以上。

铿锵奋斗迈向全面小康

“今年辣椒丰收,纯赚了50多万元,过上小康生活咯。”西秀区宁谷镇张家井村村民胡海玉看着银行卡里的存款,笑哈哈地说。

她家以前因病致贫,每年为小孩治病,除了享受的政策外,还要花费10多万元,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18年,她在政府的帮助下贷款发展辣椒产业,当年种植260亩,因天灾、市场等原因,收入并不理想,还完贷款所剩无几;第二年种植300亩,全部丰收,纯收入50多万元,孩子治病的钱有了,彻底告别贫穷的日子。

在宁谷镇张家井村,村民胡海玉通过种植辣椒致富

赚了钱,胡海玉购买了三轮车,将房屋翻修一新。今年,她种植的300多亩辣椒再次获得丰收,还了银行贷款,除去成本,纯利润50多万元,一家人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秀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91.8万人奋斗不止,实施一项项增收富民工程,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综合保障脱贫齐头并进,编织起脱贫致富的保障网,迈出决胜脱贫攻坚的铿锵足音。

同时,立足东西部扶贫协作,强化与青岛市市北区、莱西市、西海岸新区在产业发展、旅游推介、教育医疗、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等多领域协作。青岛投入12700余万元帮扶资金,帮助西秀区实施项目176个,有效改善乡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发展。引进建成贵州榕昕康乐生态休闲观光产业园,建设大型养牛场2个,饲养奶牛389头、肉牛1006余头,带动当地贫困户就近就业。

历尽天华成此景,日破云涛万里红。“十三五”以来,西秀区实现了由贫穷到富裕的伟大转变,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探索了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合作社建设模式,政府安心、银行放心、农户顺心的“三心”金融服务模式、“双腿走出低谷、双手创造财富”残疾人扶贫“两双”模式,乡村振兴的大坝模式,形成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西秀样板。

2019年,西秀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57元,彻底解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效的历史进程中,西秀区谱写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盛世华章。如今,乡村振兴正起航,踏着时代节拍,西秀区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新的辉煌。

.end.

原标题:《“十三五”西秀区交出高质量脱贫攻坚答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