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七待丨这几天,特别想回家看看

2020-12-11 21: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本期人物:徐蔓

点击 ☟ 语音按钮,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主播:田珊

突然很想回家,是什么感受?

大概就是万般滋味心中涌,

奈何无法即刻相逢吧。

都说“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而我从逃离家到迫切地想回家,

花了9年时间。

离开家乡,

是用我的坚持和父母对抗

我出生和成长于广元市的一个县级区——元坝区,从小并不出众,但内心却一直有点小骄傲。大学毕业后,我一心想留在成都发展,但这与父亲的想法背道而驰。为了逃离他的“控制”,2015年夏天,母亲收拾好我和她的行李,我们一起来到了成都。临行时,小姨对我说,既然选择了成都,好坏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我暗暗点头。

来到成都高新区,我和母亲在我即将要实习的单位附近租房安顿下来。自从第一天到实习单位报到,我便进入了快车道,常常加班工作到凌晨,而每次回去的路上,无论多晚我都给母亲一直通电话,确保安全。为了能留在实习单位,我拼命努力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年,两年,三年,在那段我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幸好有来自家人的陪伴,母亲每隔一星期都会来成都陪我两天,坚持了整整一年。每次换工作搬家,父亲都会来帮忙,房间里成堆的书,被他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没抱怨过。

在成都,我接触到先进的理念,见识了优秀的人,每天被现代化建筑和大型商业体所包围,走在宽阔的路上,我似乎早已忘记自己从哪里来。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认同我的选择,和我一起离开,追求更好的生活,可父母却无法理解。

父母的脾气没了,

我们的交流也少了

今年9月29日,我踏上回家的路途。晚上十点我到了小区楼下,刚一按门铃,便听门嘎吱开了,紧接着一只挂着铃铛肥头大耳的棕色泰迪,呼哧呼哧飞奔前来,在我身上一阵亲昵。在家的日子里,爸爸整天买鸡买牛排,老妈操劳着我的饮食起居。她一会儿端杯水进来,一会儿切点苹果端进来,悄悄放我桌上。我有些不耐烦地说:“不要来打扰我,不吃不吃。”这时,她总会说:“苹果吃了对身体好,要多喝水。”然后便悄悄地关门离开。

不知什么时候起,父母变得对我百依百顺,没了脾气。他们的精力全部集中到了我身上,我也渐渐发现了他们的变化:电话少了,白发多了,工作话题少了,脸上的雀斑、眼角的皱纹多了,父亲走路,拖鞋蹭地的声音越来越响了,他还成了药店的常客。

幸好家里还有宠物陪伴,狗子成了我的替代品。狗子叫旺旺,自小,我妈晚上都会给它的窝里放暖水袋,爸爸带它定期打疫苗、洗澡、梳毛,全家把爱都给了它。在家的那几天,我和父母时常会因为有了旺旺的存在,而更有话题,会因为它的动作神情,一起哈哈大笑,似乎又回到欢乐的童年时光。

纵使万般留恋,

却依然转身离开

因为有秦岭的遮挡,广元这座小城很宜居,只是春天多风,秋天多雨。在家乡度假的这几天,虽然每天阴雨连绵,但淅沥沥的小雨却让我的家乡平添了一份安静美,忧郁美。还记得我趴在阳台的窗边,听小雨打到树叶上的啪啪声,睡觉时,朦胧间,雨声中混杂着厨房切菜声和说话声,温暖而踏实。无论是早上的一晚热凉面,还是晚上的小火锅,都让这座城市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息,随时都能让远行的人慢下来、停下来。

假期结束即将要再次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和母亲一起去逛商场,逛完后我们乘公交车到老城转盘路下车,此时距家尚有一段距离,我得以踏上许久未路过的南河大桥,细雨蒙蒙中,在桥上驻足欣赏沿江夜景的我,不禁想起小时候骑在父亲肩头,从元坝到广元赶秋交会,去东山公园坐碰碰车的时光,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当雨水轻轻洒落我的头顶,一阵寒意袭来,一种淡淡的苦涩也涌上心头。

家,曾经是我最想离开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我回不去的地方。时间到了,我依然要选择转身离开,因为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也应该做的,就是多一个电话和问候,常回家看看。

心理咨询师有话说>>

向上滑动阅读

家,永远是孩子一生的避风港,纵使曾经我们和原生家庭交杂太多爱爱恨恨,总有一天,孩子还是会牵挂那个曾经的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原谅曾经家庭带来的创伤呢?

1、孩子与父母“共生关系结束”,自我认知和经济独立意识增加

“为什么都28岁了还要和妈妈住在一起?”

“为什么都30岁了还要向妈妈要钱?”

经济独立不仅有一笔供支配的稳定收入来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而且也是自我独立的前提。当你的收入来源都依靠父母,并且没有独立生活空间的时候,是很难谈论脱离原生家庭问题的。同时,结束与父母的共生状态不仅是结束与父母经济上的共生状态还有心理层面的共生状态。很多人早已成家立业、拥有家庭,在遇到问题的瞬间还是会魂穿当年受伤害的无助的小孩。

2、原生家庭不是“替罪羔羊”

很多人无法忘怀原生家庭的伤害就在于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人生不如意时,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和反思,而是痛骂的父母对自己的影响。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不合理的行为逻辑和二次伤害后的创伤根源。原生家庭不是面对所有问题的借口,也不是面对痛苦时宣泄无能的背锅侠。处理原生家庭问题时,要学会区分“事实”和“借口”的区别。

3、看到原生家庭对伤害的影响,是治愈的开始。

当你认为过去的伤害你注定无法获得很好的未来时,自我实现式的预言会让你陷入越来越差的怪圈中。一味推卸自身责任,抗拒成长,这样的做法只会陷入另一个你以为的原生家庭的痛苦沼泽中。当我们看到家庭带给我们的创伤,接纳我们曾经创伤,并主动和过去和解,改变过去伤害的负面影响才能真正治愈原生家庭伤害。

黄茜 (律动心理咨询师)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两性关系、婚恋咨询师

·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LGBT(同性)心理援助

原标题:《七待丨这几天,特别想回家看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