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明从哪里来?该走向哪里去?

2020-12-13 11: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明从何而来?

我们对人类早期文明的认识主要来自考古学。19世纪以来,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成为欧美各国学界非常重视的学科。学者们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考古挖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古物,例如陶器、铜器、古代文书等。从这些古物中,考古学家推测出人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希伯来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后来,历史学家把考古学家的成果借鉴过来,将某些特定的但范围较大的地理区域里较为固定的物质生活方式称为“文明”(civilization),而把较为抽象的信仰和价值观等称为“文化”(culture)。其实,这两个词都是欧洲人在18世纪根据拉丁语词根提出的新名词:civilization 源自civilis,意为城邦公民;culture源自cultura,意为耕耘。它们经常被不同的学者赋予不同的意义,也时常被视作近似词而被互相代用。

大约距今12000年前,地球进入当今的间冰期,那时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已经居住着不同的人群。随着天气开始变暖,可供食用的物种数量增加,人类可以向之前无法居住的寒带移动,追捕一些习惯寒冷气候的大型动物,如驯鹿。在那个时候,农业将兴未兴。也就是说,此时除南极洲以外的五大洲(如果包括大洋洲就是六大洲)上的人类似乎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到6000年前时,中东、南亚和东亚的农业社会领先发展,澳大利亚、美洲和非洲南部则落后了许多。但到了今天,西欧各国人以及他们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后裔所建立的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经济水平最高;东亚和东欧正在急追,但仍然相对落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洲的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和东南亚的山区似乎最为落后。

19世纪中叶,正当欧洲殖民者统治世界各地,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出现了。这给了那些本来就具有种族优越感的欧洲人一个借口,认为白种人天生就优秀,而黑肤色与棕肤色的人则天生愚蠢。这些种族主义者一方面相信所有人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满口“爱你的邻人”,另一方面却又错误地演绎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它转化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相信种族和民族的“优胜劣败”和“存优汰劣”,进而在“胜即优,败即劣”以及“优当存,劣当汰”的宣传之下实施种族灭绝行为。

这些观点被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拥护者到处宣传,以致许多受害者都认为事情本来就该如此。简单地说,他们相信,某些人种/民族因为天生智力比较低下、比较懒惰,所以发展较为落后。

一个受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的人,会在自己的言行中不自觉地对欧美人士礼貌十足,而面对贫穷落后国家的人民和本国的少数民族时则不免会自我感觉良好。

针对上面的问题,进化论可以很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肤色深,有些人肤色白,有些人个子高,有些人个子矮。还有,根据近年来的基因研究结果,人类现有的体型、肤色、头发、鼻子、眼睛的差异,都可以在5万年的时间里因为基因变异而产生。也就是说,今天所有的人类都有可能是源于5万年前或更早之前的某一个小群体,尽管这不是必然的。

既然人类的基因和潜能都差不多,那么以种族论优劣的说法就完全站不住脚。这样的话,又如何解释有些地区的人在几千年之前就已经有了辉煌璀璨的文明,有些地区的人却在不久之前还停留在原始生活状态呢?

先让我们看一下世界各大洲的地图。欧亚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全部都位于北半球,而且主要在温带。穿过欧亚大陆的轴线是东西向,在北纬40~50度,因此要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到西部,穿越的气候带差异不是太大,而且从多瑙河到大兴安岭之间还有连续不断的大草原。

再看非洲,它最宽的地方在赤道附近,贯穿它的轴线主要是南北向,穿越了不同的气候带。南美洲亦是如此。南美洲形状狭长,跨越赤道,而且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安第斯山脉把它割裂成三大区:一个是太平洋区,一个是大西洋区,还有一个就是以热带森林为主的亚马孙河流域。因此,单从地形来看就可以知道,在亚洲和欧洲,人畜的往来和货物的运输比较容易,因此文明容易传播,文化容易交流,而这些在非洲和南美洲则是相当困难的。

文明的首要条件是农业。农业的开始需要有适当的本地物种,这些物种要能够在人的培养之下生长,还要适应季节的变更,且成熟期不能太长。早期人类不可能等候若干年之后才会结果实的植物,因为他们需要尽快获取余粮来维持生命。小麦、大麦、小米和稻米都是一年一熟甚至一年两熟,所以才会被人类选为农作物。

推动文明发展最为直接的条件是可以被驯化的、能驮重和耕田的大型牲畜。牛、马、驴、骆驼这些大型的哺乳动物都是在亚洲被驯化的。一旦有了被驯化的动物,并且可以让它们快速繁殖,这些牲畜就可以帮着种田,可以载人和运货,当然还可以给人类提供肉食。这些条件在非洲都不存在:非洲有的斑马和犀牛都无法被驯化,狮子、老虎更是不必谈。美洲和澳大利亚也没有可以驯化的大型动物。

总而言之:一万年前,几大洲的人类都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所以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地方发展得很快、很好,有的似乎还在原地踏步。这不能全怪后者文明落后,至少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那里的人们能力弱,毕竟大家脚下的路并不一样,有的笔直而平坦,有的则是崎岖难行,因此文明就有了不同的发展。

发展至今,文明遇到了哪些问题?

文明发展到了今天,有很多问题出现。首先是水资源的问题,很多地方水资源不够。以人口计算,中国是非常缺水的。然而,加拿大和俄罗斯这两个位于北半球寒带的国家却不缺水。北美洲的五大湖区是全世界最大的淡水系统,贝加尔湖则是全世界最深且储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其次是森林资源问题:有一些森林被改为耕地,有一些被改为住宅用地,还有一些则被打造成了高尔夫球场。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森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有不少森林资源。最后,和森林资源密不可分的当然是碳排放和化石能源的问题,这是引发国际争端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石油或者其他碳氢化合物作为燃料,就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会带来地球的暖化。这不只是某一个文明面临的困境,而是全人类甚至是全世界生物界面临的困境。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统治方法。古埃及以及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农业文明的基本统治方法是当政者专权,就是什么事都是当政者“说了算”。工业革命以来,许多近现代政府扮演的角色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比如被限定在依法收税和开支、处理外交和国防事务等方面。

现代人的公民意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方法改善了,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政府部门外,还出现了非政府组织,比如红十字会以及红新月会。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作为政府,怎样处理好税收、征地、公共设施建设、环保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一直没有一个令人真正满意的制度或办法。在认识和利用自然方面,人类已经比几百年前高明了许多倍。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方面,尽管现在教育普及,交通十分便捷,但没有任何一个现有的政治制度能够胜任。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联合国大会的一国一票制度是从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那里借鉴过来的,是标准的民族国家的世界构建模式,这在古代是没有的。民族国家明确规定了每个国家的法律行政边境。然而,今天的人类面临海盗、难民、流行病、气候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得到解决,更不是单靠在联合国的投票便能彻底改善的。

这样的问题在许多国家蔓延,难以处理且不能回避。因此,民族国家的概念在今天受到冲击,但又没有更好的组织形式可以取而代之。一战以后,奥斯曼帝国解体,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其中就包括用民族自决来解决上述难题。比如,阿拉伯人就可以创造一个阿拉伯国家,由自己管理。但是,国家之间的边境划分好以后,每一个国家内部存在许多民族跨境的情况,特别是在非洲。靠民族自决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像不太合理。威尔逊肯定想不到,我这个不需要民族自决的人,在他去世近100年后还在思考这些问题。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方向和目标,朝着它走便是进步,否则就是落后。在每个人的心底,哪种生活更快乐呢?或者说,进步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才是整个人类文明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探讨人类文明的走向,以下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第一,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人活在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不仅是宗教的起源问题,也是每一个具备思考能力的人必然会想到的。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怎样才算是满足和幸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又必然会影响个人的思考。因此,我们绝不能说宗教、哲学、伦理等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假如人类社会目前的状态是文明发展中的一站,社会应该做出哪些改变才能够使大多数人感到更加满足、更加幸福?人所处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相互关系、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人类和自然界的互动关系。在这种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个人如何才能使社会逐步趋向自己心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不是与之背道而驰?

第三,社会应该由什么样的人、用怎样的方式管理,才能把个人心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最大化? 这些问题未必一定会陷人类文明于困境,却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困惑。

未来文明的发展

将会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

让我们用宏观而又客观的眼光看看现实世界。首先,信息技术会给文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计算机给予人的信息量和速度,以及它所带来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大家都已经目睹,但这还只是开端。其实,计算机的运作程序需要一种简单而实用的逻辑。为了适应计算机的运作,越来越多的人会把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产生的社会效果可能会非常深远。它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变革性影响,今天我们还没有办法预见。

其次,生物技术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有人说,人将来可以活到200岁,你相信吗?这里涉及转基因食品问题、干细胞问题,还有医疗资源分配问题,这些自然会影响人的伦理观。

最后,太空技术可以为人类提供很多新信息、新材料和新的能源开采方法。新材料的合成可以在太空中进行,无重力、无污染状态下的分子结晶可以产生许多新材料。人类从地球之外还可能获得新能源,比如,把太阳能在太空中聚集之后,用一种特别的微波定向发射回地球某处,经过转化后就可以成为可用能源,这将会是一种几乎用之不尽的能源。

科技的力量对于文明的冲击是巨大的。但要看到,在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在当今的新兴经济体中,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令人忧心。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治理得好的。大众对于空气和水质的污染比较关注,其实土壤污染更可怕——空气和水还能流动和更新,土壤却无法在短期内更换,也无法简单地去除已经受到的污染。土壤的污染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会对农业造成沉重的打击。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历史故事。以前,罗马和北非的迦太基打仗,罗马战胜之后,就把盐撒到了迦太基的土地上,目的是让那里不产粮食,迦太基果真从那以后就无法再兴兵威胁罗马了。这样的故事在现代工业社会仍在重复着,那些不遵守环保法律的工业企业正在这么做,不同的是,它们影响的土地面积比罗马人要大得多。

对人类文明发展很重要的当然还有地球上的人口。过去几十年里,大家所注意的人口爆炸式增长已经放缓。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全球老年人口总数急剧上升,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则使较富裕社会的年轻人少生或是不生子女。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将不只是针对资源和市场——能够吸引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前往移民的国家将会在21世纪享受“人口红利”。与老龄化几乎同时出现的是高度的自动化以及最近特别受关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这自然会引起社会的改变,也会带来社会伦理观以及人际关系的转变。

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和美国将会是世界上最富经济活力的两个国家。中美合作就能双赢,对抗则会两伤。各国的领导人都很清楚,他们会以理性的态度,根据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条件来制定决策。未来三四十年,科技发展和人口变化将会导致人类生活方式、社会伦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全球不少地区都有可能出现动荡,但大规模和持久的战争应该可以避免。

以上文章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张信刚新作《文明的地图》,如果你也对丝绸之路的故事感兴趣,本书可以给你带来更加深度的思考。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文明从哪里来?该走向哪里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