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幸福洋溢安置区:彝良县发界安置区采访记!

2020-12-15 19: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昭通彝良发界安置区位于县城南部,约8.3公里左右,占地2460余亩,53幢电梯楼房,从15个乡镇搬迁入住5630户25725人(卡户5390户24626人)。配套幼儿园3个、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银行超市商店餐厅若干、社区4个、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区内道路、高速联接线等一系列设施,新建扶贫车间3.4万平方米。

毫无疑问,彝良发界安置区是彝良最大安置点,是彝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个耀眼的亮点。寒来暑往,脱贫入住户搬进新居一年多来,他们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带着这个问题,我和赵昱进行了入户采访。

断穷根 饮水思源 搬新居 不忘党恩

采访对象一

岳其荣老人,男,今年70岁,汉族,角奎镇发达坪政村田坝组社长,田坝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土地承包到户头一年岳其荣任社长,一直干到2019年12月搬迁到发界安置点。新居里,住着岳其荣和他的老伴,孙儿孙女,儿子和媳妇在浙江嘉善建筑工地打工,两人月工资6000元左右。

岳其荣老人在坪政田坝的老房子,是土木结构的瓦房,90平方米左右,系32年前修建,评估为危房。几十年老屋,尘泥渗漉,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每当夜间下雨,家人哆嗦挤在门头过墙板下面躲雨,可怜又狼狈。雨住后才能到房间去睡,床铺打得浇湿,只好将曰就曰熬到天亮。说起房屋漏雨这事儿,岳其荣老人心有余悸,眼泪嘘嘘,满腹心酸事,欲语又止。

老岳家有4儿1女,老两口与最小的儿子岳仕海一起生活。孙儿岳东今年11岁,读小学四年级;孙女岳瑞9岁,读小学二年级。读坪政小学那会儿,家里到学校有2公里泥巴路要走,往返的走,走得够一够二,可两个孙儿从不迟到耽误读书。下雨天回到家里来,尽管穿有雨鞋,泥巴敷到膝盖头,像个泥母猪,让人看了既心疼又好笑。这两兄妹也真懂事儿,大热天太阳再大,下雨天雨再大,从不耽搁读书。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始终有这样一个执念,就是“没有文化不行”。

搬到新区发界小学就读以后,妹妹岳瑞是班长,哥哥岳东是副班长兼体育委员,兄妹俩得到的奖状,贴满了半壁墙。

说起现在学校就在楼下,兄妹俩喜不自禁,“太近了,抬脚就走到了,干干净净,平平坦坦。营养餐又好吃。”

岳其荣老支书稍事停顿,说,“田坝自然村下辖10个社,10个社的电全是在我手里通的。从坪政到田坝的水泥路,早在3年前就铺通了。”说到乡村干部的艰辛,老岳叹一口气,“社长工资从每月20元到100元,2019年才涨到每月400元。”岳老支书一脸凝重地说,“作为一名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就是要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致富,工资多少倒没有考虑那么多。”如今,老岳主动承担起47栋的楼栋长,协助团结社区做好化解该栋楼房102家住户,锅瓢碗盏衣食住行,邻里纠纷夫妻矛盾等大烦小事的工作,受到住户群众的一致好评,老岳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说到分房时的情景,老岳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地说,“我当时选房的编号是1040,比较靠后,接到房门钥匙,愧疚和激动一起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想,不花一分钱,几十万元的套房,说给我就给我了,我何德何能?”思前想后,泪眼婆娑的老岳哆哆嗦嗦,掏笔写下了一句心里话,“永远不忘党恩!”纸条递上去以后,主持人当众宣读,台上台下掌声雷动,老岳激动不已,热血沸腾,一时间老泪纵横。

150平米的新居,宽敞明亮,通风卫生,地板虽是二次抹面,但在老伴的打点整理下,家里显得整洁干净,有条不紊。老岳的老伴林科芝68岁,瘦弱精干,“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咋会有这种房子住?做梦都没想到,这一辈子,还能住这样好的房子!”老岳接过话茬说,“是啊,没有抽一支烟,没有喝一杯水,没有道谢一顿饭。还是共产党好啊!”

感党恩 禁不住万语千言

采访对象二

安成荣,女,现年29岁,彝族,荞山乡海坝村关门山组24号人。老公彭高贵,25岁,汉族,角奎镇拖脚村庙子沟子组人,现在浙江宁波余姚家具厂打工,月工资 6000多元。说起丈夫彭高贵,小安一脸幸福,“他是一个有爱心,很有家庭责任感的人,努力打工挣钱就是为了这个家”。搬进新居前,安成荣在浙江宁波余姚电子厂打工,制作电脑元件,月工资4000多元。夫妻俩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彭大林2岁,女儿彭大菲8个多月。安成荣抱着小女,动情地说,“不让我们出一分钱,就住进这样好的房子,天地良心,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我们小两口合计,等两个孩子再大一点,让奶奶来带他们,在安置点新区就近读书,我们两口子继续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小安家4姊妹,1姐2哥,尽管安成荣在家里最小,看着她夫妻恩爱,一脸懂事的样子,我真替她一家人感到欣慰,这样的家庭一定幸福满满。

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搬进新居

采访对象三

罗碧清,男,今年65岁,汉族,丧偶单身老人,家住两河镇田黄村蚂蝗组7号。儿子罗庆红12岁时,老伴刘氏病逝。叔婶协助老罗,把儿子拉扯成人。儿子19岁就外出打工,如今31岁的罗庆红,在浙江绍兴一家纺织仓库打杂工,月薪3000多元。儿媳张梅,现年39岁,贵州毕节七星关区人。小两口2016年在浙江绍兴打工时相识,张梅在绍兴一家电脑绣花厂打工,制作婚纱窗帘,月薪6000元左右。婚后育有一男一女,女儿罗紫鸳3岁,小儿子罗紫阳1岁。

罗碧清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一脸的憨厚淳朴。早年在煤矿挖煤,患上轻度的矽肺病,后来在一家砂石厂打工,右肩又被石块砸伤,落下了残疾。老罗叹一口气,说,“田黄村蚂蝗组7号,距离田黄街上有6—7里路程,山大坡陡,要冏起背背爬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走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够一够二的。”石木结构的老房子是危房,100多平米,年深久了,破廊倒壁的,遮风挡雨都成问题。说起蚂蝗沟的艰苦条件,儿媳妇张梅坦言,“要不是搬在新区,我早就跑了!”我问,“你舍得两个娃儿吗?”“这实在是没有办法啊。”满是认真一脸厚道的张梅摇晃着背上的小儿子,动情地说,“现在的政府好政策好,我们就好像糠篼篼跳进了米箩箩。住在这种做梦都想不到的房子里,水电气样样方便,过去十天半月洗一次澡,现在天天都可以洗。生活方便舒适,安逸得很。内心真的是特别感谢党和政府!”

53幢电梯楼房,错落有致矗立在新区。在县委政府的关心和4个社区的保姆式管理下,脱贫入住户,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从当初水电开了不会关,门不会锁,不会使用电梯,不习惯冲厕,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开始,4个社区派专人手把手的教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暖阳般的温馨关怀,社区工作人员,保姆式子女式的照料,让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他们心中最想说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恩共产党,感谢政府”。

入夜,华灯齐放,霓虹闪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面春风,游逛琳琅满目的夜市地摊,人们无论男女老少,你看他们个个笑容可掬,谈笑风生,一片和谐祥和的氛围,洋溢在发界新区,真正是其乐融融,天上人间。

看着无人机俯视下的发界新区夜景,人们触景生情感慨良多,今昔对比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说新区比县城还热闹繁华,这真的没有多少夸张的成分。

今日推荐

来源/撰文:杨明 摄影:赵昱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幸福洋溢安置区:彝良县发界安置区采访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