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西十大最美公益人”专题报道(九) 杨斌青:公益力量让“家乡之音”传遍四方

2020-12-18 11: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12月1日,首届山西十大公益人物颁奖会在太原举行,冯黎明、成龙灿、沈菊芳、张彦青、刘建成、田先进、王建强、孟彩媚、杨斌青、薛志鹏十人荣获“山西最美公益人”称号。山西晚报将逐一讲述十位最美公益人常年累月投身公益倾力付出、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倾听他们利他忘我、心怀大爱、为国为民的信念和情怀。在向他们表达深深谢意与敬意的同时,在全社会营造公益氛围,彰显公益力量。

“大爱无边,情暖涌泉”“快门刹那间,爱心亿万年”“共建家乡之音,汇聚游子之心”……在太原坞城路一座普通办公楼里,有一间武乡“家乡书屋”,墙上挂满了武乡县各村送来的锦旗,红彤彤的一片。锦旗上方还挂着一幅装裱好的全家福,“这张是在北良村拍的!是我们义务为村民拍全家福去的第一个村子。”书屋负责人杨斌青指着那张照片,兴奋地介绍。

环顾一周,各式各样的图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侧的书架上,足足占据了一面墙,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两米长的实木桌子,安静自在。杨斌青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起他的公益之路。

北良村全家福拍摄团队。

大年初一不在家 只为给村民拍全家福

他的合作伙伴暴书红说,“杨斌青是一个走到哪,都对家乡念念不忘的人。”杨斌青出生于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河不凌村,生活的不富裕,让他从小便懂得农村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参加工作后,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志愿活动。2007年,在一次为平顺县的贫困儿童捐赠文具的志愿活动中,杨斌青深深地被孩子们的穷困生活所触动,儿时家乡的一幕幕场景不禁浮现在他的眼前。“我的老家更穷,那里的孩子也需要被关爱。”杨斌青坚定地说。从那时起,杨斌青便投身到家乡的公益事业中。

“给村民拍全家福纯属偶然!”杨斌青笑着说,他平时爱好摄影,每逢休息日便会约影友们一起去乡村采风,累了就在路过的村民家里歇歇脚,喝口水。去的村子多了,善于观察的他发现了一个有趣而又默契“统一”的现象:这些村民家里墙上挂的东西不“一般”——城市人的家里都挂些装饰字画,而村民家大多挂着孩子们的奖状和陈旧的全家福。而这些全家福大部分都没有相框,有的还是黑白的。甚至连拍照的时间点也差不多,都是在孩子结婚或者当兵时拍的照片。“因为只有那个时候的人最全,其他时间都外出务工了。”杨斌青边笑边无奈地说。

在与村民的攀谈中,杨斌青了解到,村民之所以不拍新的全家福,是因为村子里大都没有照相馆,想拍照必须要去镇上,最远的甚至要走40公里,很不方便。在和搞摄影的朋友们商量后,杨斌青就有了给村民们拍全家福的念头。那么,什么时候拍呢?2015年底,杨斌青去武乡北良村的一位朋友家做客,谈起了自己想给村民拍全家福,“当时那个朋友一听我这个想法就笑起来,说‘你这个全家福肯定拍不成!人都不全怎么拍?’”

杨斌青一听,心里开始发愁起来,“我当时已经准备放弃了。”他的朋友灵机一动,“这样吧,你大年初一来吧!过年人肯定是最全的时候!”于是,2016年大年初一,杨斌青便邀请了20多位爱好摄影的朋友一同前往北良村,给村民们拍摄全家福。

这一拍,往后的每个大年初一都成了杨斌青的“全家福”日。

最初的拍摄并非一帆风顺。“其实,一开始我们去和老百姓说给他们免费拍照,他们都不相信。”在被五六家村民拒绝后,满心沮丧的杨斌青在村里朋友的带领下来到一户只有两位老人在家的村民家,两位老人一听要免费给自己拍照,便急忙边摆手边说,“不拍不拍!怎么可能免费,都是骗人的!”朋友赶忙帮杨斌青解释,“大妈大爷,你们放心,要是他们要钱的话,我帮你们掏!”就这样,在朋友的协助下,杨斌青好不容易说服了两位老人。这下就等老人的女儿回来拍摄了,可谁知,女儿一进门便把杨斌青他们往门外推:“不拍不拍,谁爱拍谁拍,反正我们不拍!”啪的一声关上了门。“当时瞬间感觉心里拔凉拔凉的,心想怎么办个好事这么难呀!”杨斌青说着直摇头。正因为村民的这种抵触心理,才更加坚定了杨斌青想要把“全家福”这件事办好的决心,“越是不相信我们,我们越要做好!”在他的努力下,那天成功拍摄了6户。

正月十五当天,杨斌青去给村民们送洗好的照片,当村民拿到自家的全家福时,纷纷高兴地询问,“你们明年还来不来啦?”其中,甚至有一位老人双手紧握住杨斌青的手,满含热泪地道谢:“感谢党,感谢政府!”听到老人的这句话,杨斌青心头不禁一热,“这句话以前总在电视上听,没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一个普通人竟也能听到;更没想到我做的这么一件小事,竟能让他这么感激我。”

在全家福拍摄的过程中,杨斌青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被北良村村民称为“傻子”的年轻人。村里人告诉杨斌青,村里有个人是傻子,傻子会打人,千万不要给他拍照。但是,杨斌青和同伴安志伟商量后,还是决定过去看看。在杨斌青眼里,这个年轻人虽然有些“傻”,但是他却很懂礼貌,当杨斌青把洗好的照片拿给他看时,他认得照片上是他自己,便一边咿咿呀呀地嘟囔着,一边向杨斌青竖起大拇指,傻呵呵地笑着。看到年轻人开心的样子,杨斌青感慨道,“他不傻,他都懂……”

开办微信公众号和家乡书屋 传播家乡文化

“传播,让公益更有力量。”随着全家福拍摄活动的进行,杨斌青逐渐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通过开办微信公众号,把免费拍摄全家福的活动的消息传播出去,让更多摄影人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2016年,杨斌青开通了“家乡之音”微信公众号,忙于日常工作的他,每天都坚持抽出一点空闲时间来发布与武乡县有关的文章和照片。当发布了第一次在北良村免费拍摄全家福的活动后,各种文章、照片、信件像潮水一样迅速向家乡之音公众号涌来,各界人士纷纷向杨斌青表示自己想做公益的意愿和建议。

在读者和朋友的建议下,杨斌青把公众号的定位逐步进行了扩展,定位为纯民间、纯公益的,以宣扬武乡悠久历史、红色文化与游子积极上进事迹为主流的自媒体,并诚邀对武乡有感情、对文艺有追求、对未来有想法的武乡籍爱心人士加入。

短短时间内,关注“家乡之音”的粉丝近万人。随着公众号的影响力越来愈大,许多老乡在发来文章的同时,还将自己出版发行的作品给他寄了过来。在大家的支持下,杨斌青又有了做“家乡书屋”的想法——他希望通过收集、整理武乡籍文化人士所撰写的书籍,和其他非武乡籍文化人士撰写的与武乡有关的书籍,使书屋成为“家乡之音”线上和线下的交流互动平台,从而能够连接更多的家乡文化人,让乡愁在他们手中延续。

搜集、购买书籍可是个大工程。那时候,为了收集一套与武乡有关的书籍,杨斌青经常上网上去淘货。有一次,杨斌青在网上用三百块钱拍一套关于武乡曲艺秧歌的书籍,当时,正好有人也想买,网店老板突然决定临时加价。杨斌青特别着急,赶紧加上老板微信,向他表明自己想要这套书的迫切和公益用途。老板听后十分动容,放弃了高价出售,将书以最初定价卖给了杨斌青。

随着“家乡书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爱心人士开始踊跃捐书,有人甚至把绝版的书都忍痛割爱捐给了杨斌青。也正是由于家乡人民的这份厚爱与信任,才更加坚定了杨斌青创办书屋的决心。

到目前为止,家乡书屋初具规模,藏书近2000册,给想了解武乡、喜爱武乡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家乡书屋”不仅仅是阅读图书的地方,更是武乡文化研讨会的集中地。在杨斌青看来,没有再生产能力的书屋终将会被淘汰,而“家乡书屋”不仅仅是收集图书,更是在收集文化。

在这里,杨斌青以书为媒,举办过多场文化研讨会,以传播武乡的抗战历史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重回1937》主题研讨会”、品读武乡悠久文化历史的王刚《板山和赋》研讨会以及《苦的河》小说研讨会……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前来研读有关武乡的书籍,使武乡文化在继承中历久弥新。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有志之士纷纷加入进来,“家乡之音”已成为民间颇有影响力的公益团队,相继在太原、长治、北京等全国各个城市设立家乡之音联络站,家乡公益团队成员遍及海内外,团队成员上万人。

在杨斌青的带领下,“家乡之音”公益团队组织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创办“蜀葵花开”纯文学公众号,组织全国爱故乡非虚构文学写作大赛,组织“献礼建党百年”寻访红色故事,与山西联通合作创办“乡村公益课堂”品牌活动等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使“家乡之音”公益团队的力量不断壮大。

“雏鸟长成,反哺其母。”杨斌青和他的家乡之音公益团队,通过线上线下互相结合,个人和团队相互促进,民间与官方相互合作,用先进的公益理念和有效的公益行动,极大地带动和辐射了周边的公益活动,成为山西乃至全国推动民间公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扎根于武乡文化,以浓浓的乡情为凝聚力,把所有志同道合的武乡人聚集在了一起,公益让微小的力量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公益不是单向付出,

而是双向助力和提升

杨斌青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

山西晚报:坚持这么多年做公益,您付出了很多,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斌青:我用庄子说过的一句话表明我的最大收获: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就是说我明白了人应该做物的主人,而不是物的奴隶。学会控制自己的物欲,学会享受精神的富足。少一些欲望,少一些心机,多一些灵魂的自得其乐,自我精进。

公益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助力和提升,我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改造和提升,向善向好,无我利他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导航标。

山西晚报:您做公益中,是什么让您坚持不懈?

杨斌青:一是情怀,是投身公益时起心动念的行善初因。

二是责任,是对公共利益充满热情的责任感。我们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义命分立”,有了这样的观点,才可能有孔子的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是专业,公益执行上,业余与专业的差别就在于持续地专业地解决问题。

山西晚报:在您公益路上,讲一件让自己特别得意的事情。

杨斌青:2019年1月5日,家乡书屋出的第一本口述家乡《守望祥和》,作为文化挖掘和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读者的喜欢。历时两年多,我们团队走了500多公里,采访了30多位人物。这本书是家乡之音公益团队在留住乡愁、服务家乡道路当中的重要拓展和标志,是当年新年伊始的开门大喜。

山西晚报:获得“十美”,希望对谁说什么?为什么?

杨斌青:很多,最应该说的是我的故乡——山西省武乡县,是八路军的故乡,是子弟兵的摇篮,是八年抗战的根据地,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我要感谢故乡的一山一水,故乡的父老乡亲,是故乡的山水让我成长,是故乡的乡亲让我成熟,没有故乡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还要感谢的是我的单位,中国联通山西省分公司,我1993年上班以来,就干在基层,为村村通电话,户户能上网日夜奔波,秉承红色通信的基因,积极组织乡村公益课堂等爱心公益活动,让科技助力山区的孩子成才。

颁奖词

难舍故乡水,不忘桑梓情。拍下一张张幸福满满的全家福,让村民们的年味更加浓香悠长。传播家乡文化,凝聚真爱力量。他一直在传播“家乡之音”的公益路上奋力奔忙。

获奖感言

岁月不语,人心不已。

不知不觉,家乡之音团队做公益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我深深知道没有团队就没有我个人。今天我代表团队站在台上领奖,必须先介绍一下我们团队,因为我们在做着另一种公益。

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以乡情为主线,以文化为引领,以互联网为手段,奋力打造山西县域文化振兴的新模版。旗下家乡书屋、家乡之音公众号、乡村公益课堂三大品牌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汇聚起了全球280多个城市近万人进行公益文化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在帮贫解困,协助社会治理的基础上,积极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进行的创新探索。通过文化的积累、挖掘和传播来倡导大爱、无私、利他的精神。希望我们的模式不断被传播、复制、借鉴,从而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

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感谢组委会、《山西晚报》组织这次活动。第二句,感谢蒋殊,张建鹏、李东兴、魏玉峰、高山流水、蜀葵花开以及家乡的21万父老乡亲多年来持续的关注、支持、传播,你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第三句,感谢山西省联通的省、市、县各级领导和温建朴、王志英等同事们以及乡村公益课堂的所有小伙伴们,感谢你们的指导、帮助、参与,你们是我最澎湃的动力。

个人简介

杨斌青获评“山西最美公益人”。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杨斌青,男,48岁,山西省武乡县丰州镇姜村人,中国联通山西省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家乡之音”民间公益团队负责人。2018年被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评为“全国爱故乡人物”;2019年被山西省委宣传部授予“山西省十大读书人物”称号。

记者手记

他始终以家乡为荣,与公益为伴

采访杨斌青,让记者感动的是他的故土深情,尽管他工作很忙,但对故土的这份深情,让他不计得失,从照片、书籍,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家乡记忆,而且一直坚持着,给每一位从武乡到太原的人一份家的温情。

春节,人人举家团圆的日子里,他们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只为了留住另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笑脸。而他们仅仅是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家乡做一点事情,渺小却又十足温暖。

杨斌青对家乡的热爱溢于言表,采访中常常聊着聊着就跟我讲起武乡的文化、八路军的革命故事,还给我展示了很多好不容易找回来的书籍,一说就停不下来。相较于谈起自己家乡武乡的滔滔不绝,对于自己的事情他反而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总说自己是学理工科的,担心回答不好。

今年开始杨斌青和他的团队推出了“口述家乡系列丛书”的第一本书,讲述的是武乡一位普通中共党员的一生。当我问到为什么要做普通人而不做家乡名人的口述书籍,不怕没有销量和影响力吗?他却笑着说,不是为了卖书,从小的方面来看是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点点滴滴,留住了一份家庭记忆;从大的方面,可以从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乡土文化、家族传承,这些点滴日常中留下国家和社会发展变迁的多元样态,他们都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我不禁感叹,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他和他的团队花费金钱和时间去做这么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呢?原来,真的有这样一群人可以如此热爱着自己的家乡,并无私的为之付出、为之努力。

或许他们没有力量强大到足以改变世界,但在社会的小角落却能因为一点微小的善举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也是杨斌青的初衷,他始终以家乡为荣,与公益为伴,以浓浓的乡情为凝聚力把所有志同道合的家乡人连接在一起,也将这份热爱传递给年青一代。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舒敏

实习生 卢琳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清

原标题:《“山西十大最美公益人”专题报道(九) 杨斌青:公益力量让“家乡之音”传遍四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