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围猎的渔村

2020-12-19 10: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四川卫视 x Figure

三个月前,Figure纪录片栏目推荐过一部优秀的海洋纪录片《蔚蓝之境》。除了制作精良堪称国产良心之外,作品更深的意义在于触及了国内较少关注的海洋环保主题,其中对我国海洋生态问题严峻性的直观展示,引发很多人的关注与忧虑。

与此同时,Figure的一个导演组,正在海口下辖的一个偏远渔村里,拍摄海洋公益项目「让渔回家」的故事。

导演|钟徐姣

撰稿|阿 田

编辑|许 静

出品|FigureVideo

海南,海口,台风季。雨刚停了不久,一点点风。海浪乘着风,拍打着容山寮的海岸线,碰撞出一朵朵在月光下白的发光的浪花。

蔡叔今晚准备九点半出海,带上一张网,头顶一个探照灯,换上捕鱼的衣服,就可以出发了。妻子则算着丈夫回来的时间,支起灯在岸边等待,等的是平安归来的家人,也是维持一家人生计的经济来源。

蔡叔是容山寮的渔民,打小便跟着老一辈出海,怎么捕鱼、怎么收网早就看在眼里。十八岁念完高中时,正值1988年海南开发建设,出海的收入相当可观,蔡叔便放弃了当老师的机会,回到村里开始了自己的渔民生涯。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他说:「现在老了,想想当初是错了,老师有退休工资,老了却捕不动鱼了。」

 

晚上九点半,蔡叔出海

出海捕鱼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作业,出海时间多半是晚上或者凌晨,风大的时候渔船可以倾斜到45°,收网也不是简单的工作,一张渔网有40多米,200多斤,收网的时候拉一手只有50到60公分,至少要拉70到80次才能把网收上来,这些事都是蔡叔一个人来做,所以他的手臂看起来比普通人粗上一倍。

在海南,有两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渔村,80%的渔民都和蔡叔差不多,都属于「生计型渔民」——一艘船上就是一家人,渔业作业是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近些年来,从事捕鱼业的年轻人屈指可数,出海的收获明显下降,渔民的收入大不如前。

和全国其他沿海地区的情况类似,海南的渔业似乎是达到了某种临界点,渔村、渔民都在等待着某种转变。

海洋之心

「我是陈明志,我是智渔‘让渔回家’项目的负责人,我是一个正在做环保的90后。」

这是小明在面对Figure采访时的自我介绍,听起来简洁又充满力量。对于90后的身份,他是这样认定的:「我觉得90后年轻人会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那个东西,可能并不是看重这一份工作能够给他的未来带来什么,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

小明的大学专业是城市规划,四年多的沿海城市规划工作之后,他更想为家乡海南做点什么,师兄的一句「希望你今后成为最了解海洋的城市规划师」,让返乡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2015年,小明从深圳回到海南,在家乡创业,开始做一个关于生态养殖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探索如何在带动经济的同时又能保护家乡的生态。后来,小明认识了「智渔」的创始人韩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观察智渔到底是在做什么事情,在和韩姐(智渔创始人)越聊越投机之后,他开始和「智渔」合作,并在2019年正式加入其中。

小明和团队一起聚餐

对他来说,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的心,公益机构的成员都怀着一颗善心和一颗初心,这颗心也是所有公益机构里最需要去保护的东西。

「智渔」是一个年轻、多元、跨界的公益团队,团队里的同事来自不同的专业,水产、环保、文学、计算机、城市规划等等,让大家汇聚在一起的唯一一个理由就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让渔回家」项目成立,小明担任该项目的负责人,带着团队走上了一条充满艰难但有充满意义的路。

「我们把‘让渔回家’这四个字解读为‘让渔民回归社区,让渔业回归理性和可持续’」。小明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目标。」

最后的渔村

环保、公益并不像口头上说的那么简单,所有环保的背后都会涉及到人的问题。

在深入渔村的调查中,小明发现大多数渔民在捕鱼时用的渔网是一种不被允许的定制网,这种渔网的网眼几乎和蚊帐差不多,所到之处就是「寸鱼不生」,捕上来的鱼都大多都没有达到可捕尺寸。同时,那些不被需要的海洋物种也一起被捕捞了起来,造成另一种海洋伤害。按照农业部的相关管理规定,这其实就是非法捕捞。

渔民捕捞的鱼货

「我们到底是该去指责他们还是默许他们呢?」这种矛盾曾在小明心里激烈地碰撞。

一方面,这是渔民最主要的生计来源,当天出海捕捞的鱼货就是这个家庭一天的收入。渔民也需要养孩子,送孩子去上学,需要交房租,交家电,需要照顾家里面的老人,如果去指责他,甚至是禁止他这样的行动,那他的家庭生活又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如果默许这类行为,随之而带来的是资源减少,鱼类存续、渔业可持续面临严重威胁,又应该如何去解决?一个老渔民说,只要把全省「灯光捕捞」停一年,这鱼可能就跑到岸上来了,就这么简单。

站在容山寮的海岸线向大陆望去,目光所到之处是一座比一座高的楼盘,在这些高楼大厦的对比之下,容山寮就像一个被为围困的猎物。渔民作业的这片海域也非常靠近海口港,未来是否会在港口扩建中被兼并,也是未可知。

容山寮背后的城市化建设

当小明还在为普及、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奔走时,「渔村」消失的问题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而愈发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原始渔村的消逝,这些被某些人忽略不计的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最终会都在渔村的渔民身上一一再现。渔民无鱼可捕,又没有其他的生存手段,还要面临失去的「家园」可能。

早在2015年,容山寮就曾经启动过一个拆迁的议程,但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渔村层面都没有规划好这个村子的未来的发展,便暂且搁置。容山寮的归属到底会是怎样呢?村里的渔业和渔民又会如何?

渔村的突围

渔村面临的不仅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渔村的生存问题。在海口的城市化发展中,很多渔村已经慢慢的消亡,容山寮成了海口周边仅剩不多的传统渔村。

「我们希望荣山寮渔村不要被从海口片区地图上抹掉。」小明说。

老渔民在海边晒网

「让渔回家」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就是和渔村、政府以及社会的各方达成共识,让渔村能够存活下来。荣山寮这块在解放初期就形成的渔民聚集地,承载的是最原始、最朴质的渔业文化;有着自然的渔业风情和渔业文化,同时作为在海口周边一个渔村,它背靠城市,又有着发展美丽渔村、休闲渔业的巨大优势。

台湾和日本已经有一些成功转型的案例,通过旅游业或者是文化体验的方式让渔业文化得到存续,甚至衍生出独具特色的地域IP,如垦丁的后壁湖、京都的伊根。容山寮渔村是「让渔回家」的项目中的一个重点对象。要做到那些闻名遐迩的小渔村一样,容山寮的渔民需要更多的自我认同感。

但很多渔民都认为自己赖以为生的工作异常艰辛却并不光彩,他们是一群几乎没有身份认同感与职业尊严感的人。

渔民在修补渔网

2019年,小明和他的团队尝试用镜头来重新解读渔业,记录下渔业最真实的面貌,渔民最真实的状态,并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项活动让渔民重新认识并认可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带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去发掘、保护、传播自己的渔村文化。

当照片在村里的茶馆展映时,一位老渔民在照片前站立了很长时间,微微泛红的眼眶让小明和整个团队都难以忘怀。

近些年,一些返乡的青年也逐渐认识到「保护家乡」的重要性。他们自发挖掘村里的一些文化,向外面的世界传递渔村的故事;村里的渔民也开始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渔村的风景和渔业状态。

渔民在海中作业

容山寮要在城市化中存活下来,未来必不可少的是和城市的互动。公益机构的影像力量无法解决渔村里各个方方面面的问题,却在努力解决一些阶段性的问题。「我们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小明将公益组织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更多人意识的改变和行动意愿上。

「让渔回家」是一群年轻人对于家乡的美好愿望,而珍惜和保护海洋资源,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的使命——除非在你的梦中,没有那片辽阔美丽的蔚蓝之境。

四川卫视首档青春励志纪实观察类节目《向上吧!青春》11月1日起每周日晚21:10播出。更多人物故事,请关注节目。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