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川报整版聚焦普格丨百年稻米走出大山 来自天府新区的媳妇说:这里的生活不比城里差

2020-12-18 17: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微信号:scrbpx 联系我们:0834-3866868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冲 王云 唐泽文

▲12月18日四川日报16版截图

一线故事:百年稻米出山记

12月12日晚,在与普格县夹铁乡党委副书记阿达色轨的闲谈中,记者偶然得知当地竟然种植了珍珠米。

在气候高寒、土壤条件特殊的大凉山,种得最多的粮食作物往往是“老三样”——土豆、荞麦、玉米,即便这几年脱贫攻坚带来了诸多新产业,种植了一些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也大多是水果、药材等,种植水稻实属罕见。

见我们一脸疑惑,阿达色轨跟记者约定,第二天一起进村一探究竟。

▲普格县夹铁乡莫尔非铁村农专社出品的袋装珍珠米。王云摄

种稻是传统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当地种植珍珠米已有上百年历史

珍珠米是粳米中的一种,因米粒饱满、色泽洁白、形似珍珠而得名。资料显示,其在我国主要种植于东北、宁夏等地。大凉山土地贫瘠,真的可以种出珍珠米?

走进莫尔非铁村,才发现阿达色轨所言不虚。在这里,冬日刺眼的阳光下,一束束枯黄的稻草仍插在泥土中,方方正正的水田轮廓清晰可见,灌溉渠道纵横交错。

夹铁乡有3000亩水稻,其中莫尔非铁村占了五分之一。每年三四月插秧时,便是这个被群山围绕的小村子最忙的时候。

这里能种植水稻,首先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莫尔非铁村夹在两座大山之间,色洛河流经这里,冲刷出一片平原,当地人称为“小兴场”;同时,全村平均海拔高度1900米,日照充沛、温度适宜,也为种植水稻提供了条件。

“我们这里的水稻种植历史已有百年,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莫尔非铁村党支部书记阿达俄来介绍,当地在明清时期叫“夹铁尔库”,是当时宁远府的一个小驿站,也是凉山四大土司之一的阿都土司的主要粮仓。

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普格县向莫尔非铁村派驻了农技员,指导村民种植水稻,确保了珍珠米质量。截至目前,该村已统一推广销售珍珠米累计超30万元,平均每户种植户增收1000多元。

■普格县夹铁乡莫尔非铁村。王云摄

卖米有变化

村民再也不用背米出山,而是借助合作社、电商渠道

在莫尔非铁村的村委会办公室,阿达色轨给记者展示了一袋10斤装的珍珠米。“这是村里自己设计的‘2.0版本’袋装珍珠米。”指着包装袋,阿达色轨介绍,“相比于上一代,我们在包装上特意开了个一元硬币大小的透明视窗,方便消费者直接查看米粒色泽、饱满度等。”小小细节的背后,是对当地产珍珠米的自信。

包装左上角,有一排小字“资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字体不显眼,却是“扭转”当地珍珠米产业的关键。

原来,虽然当地珍珠米质量不错,但以前受限于交通,销售范围小,最多覆盖到西昌、布拖等地。“很多村民背着大米出山去卖,卖不完的只能再背回来。赶上丰年,大米多得卖不掉,只能囤着,一放就是三四年。结果新米成旧米,越来越卖不起价。”阿达俄来回忆。

如何让珍珠米走出大山?阿达色轨想到了电商平台,和来自资中县的驻村帮扶干部商量后发现,可以利用“资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电商网络,将当地珍珠米销往成都、内江等地。

电商发力,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在价格上。“往年村民自己背出去卖,最高每公斤也就4.8元。”阿达俄来说,“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大米价格每公斤在6元左右,品质高的能卖到每公斤11.6元。”

今年夹铁乡珍珠米产量接近50万公斤,有了电商平台助力,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了7000元。

为维护农户利益,莫尔非铁村还成立彝家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建起加工厂,形成“一单、一货、一送”制度:接到订单,合作社向村民采购珍珠米并包装,再通过快递物流及时发货,做到“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到成立合作社、开辟电商平台,莫尔非铁村的珍珠米得以走出大凉山。但要想继续向前走,仍有不少关卡要过。

首先是商标注册。“我们已申请‘小兴场’商标,正在注册中,预计年底可以批下来。”采访中,阿达色轨并未掩饰缺少商标的尴尬,由于没有商标,当地生产的珍珠米至今无法进入商超、菜市场等线下渠道。

其次是扩大种植面积。根据相关规划,未来,夹铁乡的珍珠米种植面积将达到12400亩。“等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结束后,我们还要把附近3个乡镇拉来一起种。”阿达色轨希望,脱贫攻坚结束后,他们仍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享受扶贫政策,例如注册使用“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参加全省扶贫产品展销等。

▲普格县特补乡甲甲沟村的新房。 王云 摄

来自天府新区的媳妇见证巨变:要把补拍的结婚照挂进新家

12月13日,普格县特补乡甲甲沟村,沙马子呷在新房里看着两个儿子拿着玩具相互追逐嬉闹,满心欢喜。

虽然还没正式入住,但这个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的4室1厅新家已完成基本布置——舒适的布艺沙发是两个孩子翻滚的“主战场”;每个房间床单铺放整齐;卫生间里,打开水龙头就有热水涌出……

沙马子呷还不满意。“少了一个重要的物件,结婚照。我要和老婆去补拍一张,放大后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王云 摄

在当地人眼里,沙马子呷可谓“人生赢家”——来自穷山村的他,娶到了天府新区的媳妇。

当年第一次带妻子罗丹回老家,沙马子呷很心虚。“那时,回家必须过一个破铁索桥,桥面有的木板都脱落了,需要跳着走。”

破败的不只是铁索桥。那时,沙马子呷家的土坯房有风漏风、有雨漏雨。村子里的乡亲们也靠种地自给自足,没有多余的收入来源。

从过铁索桥开始,沙马子呷就一直胆战心惊,“那时,我想的是,如果她真因此离开我,我也认了,确实条件太艰苦了。”

回家的路,需要坐11小时的火车到西昌、近2小时到普格的班车,再换乘小三轮并步行近1小时。第一次面对如此辛苦的路程,罗丹忍不住哭了。

幸运的是,沙马子呷遇到的是一个真心喜欢他的女孩,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除了有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还来自小两口对家乡的信心——从2015年起,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迈进,普格全县各村的基础设施都在不断发生新变化。

王云 摄

2018年10月,四川省烟草公司、三峡集团等单位投入近6000万元资金,在甲甲沟村建成260套住房,并配套建成幼教点、排污管网、太阳能路灯及通组入户的道路。在这里,精致的别墅错落有致,白色的栅栏里,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种植了各类蔬菜。

以前从老屋送孩子上学,要走40分钟;现在开车送孩子上学,只需 5分钟。当年需要“跳着过”的铁索桥,如今也变身可以通汽车的大桥……这些变化,让罗丹觉得不仅选对了人,还选对了安家的地方。“这里的生活,不比城里差。”

如今,沙马子呷和罗丹在镇上租了一间铺面,经营童装和鞋子生意,“一年有几万元收入。”

不仅是他俩,整个甲甲沟村的产业发展也和生活环境一样在发生变化:当地在现有300亩烤烟、300亩马铃薯、300亩玉米种植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协调相关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对贫困户的培训力度;同时,还根据需求,针对性开展维修、电焊、缝纫等技术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大家的日子都越来越好,真的很开心。等到照片拍好,我要亲手把结婚照挂进新家!”罗丹笑着说。

特写:新生活,“萨拉”!

“‘萨拉’党支部,这是什么党支部?”12月13日,在普格县荞窝镇云盘山村的株木树临时村集中安置点,记者在一间办公室前,对门上挂有“‘萨拉’党支部”的牌子研究了半天。

“‘萨拉’是彝语越来越好的意思。‘萨拉’党支部是临时党支部,也是带领群众把日子越过越好的党支部。”荞窝镇党委书记曲木日沙笑呵呵地解释。

为什么要在安置点内设立临时党支部?云盘山村第一书记杨洪介绍,村子有贫困户515户共2633人,其中451户2404人为自主搬迁户,来自凉山13个县及攀枝花市。由于自发搬迁群众数量众多,且多来自凉山各县,云盘山村也有了“小小凉山”的外号。

考虑到外来群众如此之多,为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禁毒防艾、生育秩序、控辍保学等工作任务,云盘山村按照“集中代管、分村管理”原则成立了小田坝、株木树两个临时村,并在每个临时村成立临时党支部。“萨拉”党支部,就是株木树的临时党支部。

“萨拉”党支部成立后,首先就在当地贫困老乡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工作中发挥作用。随后,又推动在安置点附近建起了小学。为了帮助安置点134户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萨拉”党支部牵头下,株木树又发展了700亩烤烟、400多亩青花椒及七八百亩的果树产业。

如今,曾经自发搬迁的村民又自发团结在“萨拉”党支部周围。他们相信,有了“萨拉”党支部,未来的生活肯定会继续“萨拉”下去。

普格脱贫门道

五道箐乡洛果村:环境与文化生活“双优”

投入13万元集中整治环境,建设10个垃圾池,配备保洁员10人。村子还成立“农民网校”,坚持开展群众“识网、懂网、用网”培训;组建达体舞表演队,宣传文明新风。

红莫依达乡马里哄村:种植养殖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以生猪、牛羊和蜜蜂养殖与错季蔬菜白萝卜、莲花白、豌豆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同时,在土豆、荞麦等传统作物增收后,积极开展“以购代捐”,健全销售网络。

特补乡特补乃乌村:发展完整产业链

整理烟田651亩,兴建机耕道、沟渠、管网、水池,打造新能源烤房20座;发展核桃种植3600亩,建起20余亩种植李子、樱桃的集体果园和25亩蔬菜大棚基地及附属设施。村子更推广“互联网+”模式,打造“种(养)、采收、初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哈力洛乡四甘日村:外出务工与传统产业两不误

通过积极组织培训和联系外省务工点等措施,带动有劳动力的群众外出务工。同时,对缺乏劳动能力的村民,村子以低保兜底,保障其生活;对留在村里的贫困群众,通过增加公益性岗位提高收入。

猜你喜欢

1、对话183丨美姑县委书记马小宁:锁定两个文旅发展目标定位 构建全域生态山地旅游体系2、对话183丨普格县委书记刘若尘:打造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县3、对话183丨凉山州政协副主席、金阳县委书记毛正文 :打造金沙瑶池明珠

4、美景美图 邛海湿地花香鸟语满园春5、对话183 | 甘洛县委书记陈建生:建设大渡河畔的璀璨明珠6数瞰四川之凉山篇 | 唯美视频浏览全域五彩凉山 感受阳光味道7、对话183 | 会东县委书记刘晓博:让“川滇明珠”在金沙江畔熠熠生辉8、对话183丨凉山州雷波县委书记王荣华:大山大水见证脱贫发展奇迹来源:四川日报

主编:王云

原标题:《川报整版聚焦普格丨百年稻米走出大山 来自天府新区的媳妇说:这里的生活不比城里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