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筑会“说话”:上海这些掩映在梧桐树后的老房子,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2020-12-19 15: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朱志荣、潘新华 档案春秋

(本文由朱志荣口述、潘新华整理)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气质与风韵,而建筑作为城市的缩影,堪称城市文化最直观的载体。

上海的宁波路上,矗立着一栋网红“纸片楼”,它位于石潭弄的最南端,正面看与普通居民楼并无差别,侧面观之却薄如纸片,最薄处甚至仅有一块砖的厚度。这栋百年老楼并非有什么魔法支撑,而是因为它采取了非常独特的三角形构造,外面看难以居住,其实里面“别有洞天”。这是寓居于旧上海老巷弄的民众们的生存智慧,也是上海风情各异的历史建筑之冰山一角。

若说精巧奇崛的纸片楼涵纳了上海普通民众的喜乐悲欢,那么端庄华丽的洋房花园则见证了东西交汇、华洋共处的上海沧桑往昔。这些掩映在梧桐树后的老房子,设计独特、工艺精巧,兼具西方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构成了这座城市别具一格的海派韵味,不仅仅是上海的,也是见证中国历史的“活化石”。

神奇的“纸片楼”

在这座有温度的城市里,建筑是可阅读的。优秀历史建筑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城市记忆和人文故事。

建筑有记忆

老房子铭刻着不同的历史年轮,它储存着城市的记忆。

上海是一座汇集世界近现代优秀建筑的大城市。有人曾形象地说:“一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优秀建筑和名人住宅,在上海建筑史、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近百年来,荟萃东西文化的各种优秀建筑和一批近代重要历史文化名人住宅汇集上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景线。

宋庆龄故居照片(上海市档案馆藏)

上海是西方文化最早传入中国的城市之一,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上海的近代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些建筑如同城市中闪闪发光的皇冠,而徐汇区近代建筑则被誉为“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这里留下了丁香花园、徐汇公学、徐家汇大教堂、徐家汇藏书楼等近百年的建筑文化遗产,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作品。从英国式、德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以及俄罗斯建筑,到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丁香花园

丁香花园楼阁走廊

体现中西合璧的花园池塘及凉亭

1850年创办的徐汇公学

徐汇公学旧影

徐汇公学

徐家汇大教堂

教堂内景

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旧影

这些外来的建筑文化落地之后,又与本地的建筑文化交融在一起,如中国建筑艺术的传统元素——梁枋、斗拱、雀替、石鼓、墙檐、屋脊、砖雕、彩绘、门墩、隔扇和瓦当等等,在异国风情的建筑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老上海的石库门建筑,既采用我国江南传统民居空间形式,又按照西方连排居住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并融入了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等建筑艺术元素,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海派建筑文化。

老上海生活照——石库门里弄(上海市档案馆藏)

记载着生活痕迹的老房子,成为一段段城市历史的片断。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早期花园住宅和西式公寓建筑的兴建,记载了一战后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租界内相对稳定的秩序,吸引了海内外人士和财富向此集中,这一区域逐步发展成为高级住宅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租界一度成为与战火隔离的“孤岛”,大量新式里弄、联立式花园住宅和单元式公寓住宅的先后产生,吸纳了大量涌入的人口。可以说,历史建筑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衡山路上的丽波花园

凯文公寓

上海国际礼拜堂

当代上海的多名大实业家在徐汇区都有花园洋房。中国公私合营第一个签署协议的地点就在建国西路296号的一栋洋房里(建国西路襄阳南路路口,当时的荣公馆),由荣毅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

荣毅仁与家人合影

建筑因为有了故事而有了生命,城市因为有了历史建筑而显现出它的个性。在徐汇区几千幢老洋房里,曾居住过许多达官要人、工商巨头、演艺明星,曾经发生过不少影响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细细挖掘的话,可以说每一幢老洋房都有一段精彩的往事,或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缩影。

如何保护老房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许多老房子要么是七十二家房客,“超负荷”地拥挤使用,要么后来经过大规模旧城改造,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随着时间的推延,许多超过半个世纪房龄的建筑已显得风烛残年,再则有些房屋由于使用上不尽合理,一些高级公寓或花园住宅,或改作工场,或住户拥挤,另外由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些历史建筑和名人住宅有意无意被开发商拆除或改建。即使有的老房子没有被整体拆除,但由于居住人口增加后,大大小小的分割、加层、搭建,让它们破旧不堪。加上公用部位堆满杂物,花园内乱搭乱建,往日的光彩有的已不复存在。

不仅是单个的老房子应该保护,成片的历史建筑群体更具有特别价值,更需要保护。如上海西南中心城区内的里弄、街坊和花园别墅群,除其具有单体建筑艺术意义之外,更具有街坊、里弄或建筑群形成的上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区域的意义。建立历史建筑风貌区有利于上海城市更新改造,该拆除的旧房,拆除改造;该保留保护的建筑,采取积极的、高水平的保留保护,使保留保护的建筑也能为城市经济产生新的效益。它也有利于开发都市旅游资源。

留住老房子的神韵

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其他的城市管理一样,需要像绣花一样,细针密线;需要精心呵护,就像敬畏善待老人一样。有的老房子即使要大规模修缮,也要“修旧如旧”,不能随意改变它近百年来形成的、建筑本身具备的特有纹理、肤色和风格。

比如说武康大楼。它原名诺曼底公寓,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淮海中路1842-1858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它的外形呈30度,就像一艘巨轮,位于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它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20世纪50年代被命名为武康大楼。之后,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王文娟和郑君里等文化演艺名人入住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旧照

武康大楼

赵丹

王人美

早些年大楼修缮,工人们在清洗大楼外立面时发现,这面墙先后遭遇过五六次涂刷,都是不同年代根据当时的审美做的“美化工程”。经年日晒雨淋,不同颜色都已渗入墙体。修缮组最终选了折中的办法,一方面尽力清洗后涂的颜色,同时适度保留历史痕迹。

武康大楼作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至今保留了它的历史神韵。

武康大楼全貌及局部图

今昔对比

旧居新气象

东平路9号,有一幢法国风格花园住宅。它建于1930年代,曾经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居所,蒋为其取名“爱庐”。蒋介石把庐山观音桥的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子湖畔的别墅称为“澄庐”,而把这里称为“爱庐”。它与 “美庐”“澄庐”并称。1958年,这里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1947年,上海市工务局关于修缮东平路9号的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

爱庐

美庐

澄庐

爱庐为蒋宋结婚时宋美龄的陪嫁

2006年11月,这幢楼被列为当年上海优秀历史建筑重点修缮工程。保护性修缮工程刚竣工,还没有正式使用,“爱庐”显得格外幽静。这样的优秀历史建筑,怎么能不阶段性地对社会开放,让普通市民了解这座城市里的“凝固的音乐”呢?

2007年6月9日,在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爱庐”首次向社会开放。开放那天,引起轰动。成百上千的市民前来参观,排成的长队从东平路、衡山路,一直延伸到近乌鲁木齐路。

这幢法式花园住宅,正房四开间,假3层,立面是水刷细卵石。窗口、门廊、墙隅均为齿状仿石装饰,屋顶设置老虎窗。住宅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主楼面南,副楼位于主楼西侧。东侧底楼是一个大客厅,可容40余人观看电影。二楼卧室内用小柚木条拼嵌地板。卧室外有一阳台,可眺望宅前花园。屋前原是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大花园。花园里有几棵拔地而起的大雪松,靠南有小溪流穿过草坪,溪内有大小石块,可徒步跨跃而过。花园东侧有池塘、假山、小桥,周围用鹅卵石铺筑小道。假山上,镌刻有蒋介石书写的“爱庐”两字。

花园

可阅读的建筑

可阅读的建筑充满了意外、惊喜和精彩,它也让人们走近了真实的历史,触摸到了过去的生活,这也许是历史建筑的灵魂所在。徐家汇这些历史保护建筑,比较多地集中在武康路、复兴西路、衡山路、桃江路、汾阳路、永福路、五原路、岳阳路等。岳阳路上有清水红砖的建业里,延伸过去的汾阳路还有“海上小白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现在上海许多马路上都是人,但在安亭路,从头望到尾往往只有五六个人。这些道路以及一幢幢历史保护建筑,都是徐汇区独具的特色。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彩色镶嵌玻璃窗

老房子因有了故事而拥有生命,老房子记忆见证了历史建筑保护发展的历程,上海人的老房子记忆也将随着历史建筑保护走向新的高度而更加丰富和精彩。

(口述者朱志荣曾任上海市徐汇区房屋土地管理局局长。本文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呈现)

杂志编辑:李红

新媒体编辑:一茶、方亚琪

原标题:《建筑会“说话”:上海这些掩映在梧桐树后的老房子,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