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在故宫“飞檐走壁”

2020-12-24 13: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吴奕樊 人文清华讲坛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12月28日正午12点,

“鸿图华构·人文清华故宫行”直播节目,

带你走进紫禁城,

走进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今天,节目嘉宾之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

为你讲述,

在故宫飞檐走壁测绘古建筑的日子~

童年与故宫结缘

刘畅,从小成长于紫禁城脚下,自幼儿园起就有大把时光在故宫里乘凉玩耍。“四五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的幼儿园就在故宫附近的宣仁庙,老师隔三差五带着我们一堆小朋友逛故宫。感觉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童时期的刘畅穿梭于故宫的红墙黄瓦,紫禁城的韵味,潜移默化地沁入他早年的生活体验,也培养了他对故宫发自心底的喜爱。

在故宫“飞檐走壁”

1987年,刘畅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92年毕业后,他进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作,并于1993年至1998年期间参与了故宫古建筑全面测绘工作。这是故宫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系统的测绘。

从此,在故宫爬房、上柱和钻梁架成了刘畅的“家常便饭”,“几乎走遍了每个院子,钻了大部分的梁架,爬到吊顶上去当吸尘器。”

刘畅在故宫测绘的第一个区域是漱芳斋,几年后全国热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和紫薇等格格们的住所就是这里。

对刘畅而言,古建高悬在半空的梁架里藏满了历史的秘密,如不亲身爬上去一窥究竟,就永远无法窥得历史真相的细节。

他曾发现柱子上藏着匠人特殊的“上梁仪式”的痕迹,也曾偶然间发现墙上糊的纸中掉出古代匠人沟通所用的媒介碎片……回想起发现这些秘密的情景,刘畅难掩兴奋之情:“我恨不得有机会再爬一遍。”

乾隆花园是刘畅最喜欢的一处,乾隆的审美品味如何影响花园的设计和装修,室内装修的精湛工艺背后隐藏着哪些历史故事,都让他着迷不已。刘畅表示乾隆花园项目给他带来的启发是最深刻的,“发现自己以前对文物和古建筑的理解,对历史匠人的理解,都通过这个项目再上了一个台阶。”

而比起建筑技艺本身,刘畅更爱建筑背后匠人的智慧,“建筑中最复杂的那些鲁班锁、斗栱、榫卯,这些构造其实只要你把它拆开了玩,就能找到里面的好多机巧,但我觉得设计出这种机巧的人的智慧更好玩。”

故宫前辈赵仲华先生也曾给过刘畅许多启发,“赵工的巧思在于,他不满足于探讨颜色的等级制度,不满足于排列从庑殿顶到硬山顶的尊卑,他想知道建筑尺度中隐藏的奥妙。于是他热爱测绘,并领导了1993年的测绘。”

“一靠验,二靠算。”每一个数据的获得,都需要经历反复的测量和检验。古代匠人间流传着这样的口诀:“差一寸,不用问。差一尺,正合适。差一丈,用得上。”表面看,以“寸”为丈量单位似乎是不需要缜密计算的粗糙活计,而实际上,“寸”这样的单位只不过是工匠脑中“合理”的整数,其背后是一套清晰的比例关系和计算方法,隐藏着古建营造者更深层的智慧与逻辑。

“孤独的测量者一旦读懂了古人的用心,他们便拥有了无价的欢喜,在学术喑然的今天,也拥有孤独的骄傲。”对刘畅来说,每一次测量都是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在故宫测绘的五年,刘畅获得了“测绘积极分子”的称号,“当时我的英雄事迹就是,上去给构架量完尺寸,下面的同事没记下来。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可以把这些数字复述一遍。”这个“飞檐走壁”的功夫,为他日后走遍中国许多地方进行古建测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回忆起记忆里故宫最美的一天,他的眼睛里仍然充满亮光,“96年或97年,一场大雪过后,我自己跑到太和门前面,整片雪地上只有我自己的脚印,我觉得好像一下子拥有了故宫一样,皇上可能也没有这样踩脚印。等着太和门开门,踩到太和殿前。感触特别深,有点要掉眼泪的感觉。这也和一直沉浸在古建筑和建筑史当中是有关系的。”

孜孜不倦

解释故宫之谜

1998年,刘畅离开故宫,返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拜入建筑史学家郭黛姮先生门下,成为梁思成先生的再传弟子,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师承名门,刘畅谨遵郭先生教诲,对古建与历史始终保有一份敬畏之心,“文物能告诉你什么?是和你的修养、学识、积累、时间都相关的。要是有足够强的敬畏心,面对一个文物,你能看到的东西就肯定不一样。”

留校任教之后,刘畅也常常和故宫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我即便回到清华教书,在最忙的那段时间里,也希望能保证每周都来。我有一段时间被学校派到新疆去,援疆那段时间,每次回北京我都肯定会来故宫。”“故宫对我来说是部特别大的谜语书,好多秘密藏在角落里。发现是第一步,解释是第二步。”而解开故宫的这些谜题,则需要恒久的热爱和长期的投入。

自幼年结缘故宫至今,刘畅对故宫的喜爱之心,也在岁月中沉淀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小时候哪里会觉得这是遗产,就觉得这是可以用来摔跟头、打盹的地方。”而年逾半百后再回首看故宫,刘畅心中更多的是传承与责任:“现在再来看这个事情,与其说是看故宫,还不如说在看一个行业,看建筑这个行业如何理解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对于我来说,建筑史与其说是描绘一个物的演变的历史,不如说是描述造这个物的人的想法演变的历史。”

古建筑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知己,而故宫这部600年的宏大“谜语书”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等待更多有志之人的探索。

钱穆先生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且要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

故宫,是带着敬意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所在。

中国的“中”字是怎么来的,它与紫禁城的中轴线、北京城的格局有什么关系?皇宫建成什么样,皇帝自己说了算吗,是什么决定了紫禁城的规制和样貌?

六百年紫禁城,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鸿图华构·人文清华故宫行”大型直播,故宫博物院与清华大学合作,邀请知名学者带领观众近距离欣赏故宫建筑,观看历史细节,读解中国文化。

2020.12.28正午12点,在故宫,读中国。

活动信息

特别直播

《鸿图华构·人文清华故宫行》

直播时间

2020年12月28日(星期一)

12:00-14:00

主讲嘉宾介绍

王军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

故宫研究院建筑与规划研究所所长

著有《城记》等,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文津图书奖、中国建筑图书奖等。2016年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价值研究》,对紫禁城与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作出揭示与论证,指出“北京旧城平面布局保存了支撑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最具基础性的人文信息,彰显惊人的文化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刘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

2012至201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院兼职副教授。1992至1998,任职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要著作有《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天王殿精细测绘报告》《乾隆遗珍》《北京紫禁城》等;并在海外合作出版《The 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Juanqinzhai》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有《算法基因:高平资圣寺毗卢殿外檐铺作解读》《康熙三十四年建太和殿大木结构研究》等。

张淑娴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1995进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作,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从事明清皇宫建筑的保护及其历史与艺术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清代皇宫内檐装修的研究,发表《倦勤斋建筑略考》《扬州匠意:宁寿宫花园内檐装修》《乾隆时期地方制作宫廷建筑内檐装修的特点》《从清宫建筑内檐装修看乾隆帝的艺术品位》等学术文章。出版专著《明清文人园林艺术》《金窗绣户:清代皇宫内檐装修研究》。

资料来源:刘畅《北京紫禁城》 清华大学出版社

原标题:《我在故宫“飞檐走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