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每座城都有它的数字密码,三三〇的答案,50年尚未讲完

2020-12-25 19: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北京618、成都402、武汉710、

重庆429、南京9424、长沙3614、

涪陵816、宜宾812、甘肃矿区404、

西宁704、洛阳202

......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神秘数字,这一次,带你走进三三〇的故事,从“万里长江第一坝”开始,从中国水电人与湖北宜昌这座滨江之城的相遇开始。

在宜昌人眼里,三三〇是“混血儿”的聚集地,他们说着各地方言混搭的“三三〇普通话”,拽劲十足。

在三三〇人眼里,宜昌是他们水电报国、奋战一生的发源地,也是魂牵梦萦、心心相念的永远家园,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而真正的三三〇谜底,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说起。

葛洲坝船闸

1970年12月26日,当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77岁生日那天,批示“赞成兴建此坝”,万里长江第一坝——代号“三三〇工程”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三〇工程指挥部——中国葛洲坝集团的前身,便逐渐走进宜昌人的视野中。

1970年12月30日 葛洲坝工程破土动工

为纪念毛泽东于1958年3月30日视察三峡坝址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命名“三三〇工程”

摄影:彭雄才

自那时起,拥有“万里长江第一坝”的宜昌人,对外不得不提“葛洲坝”这张最亮眼的名片。

三三〇亦成为了宜昌的城市地标之一,承载了五色斑斓的时代记忆。

1980年葛洲坝民兵

摄影:肖诗立

1983年 葛洲坝电力工人架设输电线路

摄影:肖佳法

当年只有11万人口的峡江明珠宜昌,大街小巷都书写着和水电息息相关的故事。伴随着三三〇工程开工,10万水电大军聚集西陵峡口,如同宜昌之内再建一城。

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次三峡截流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对于中国而言,三峡大坝是继葛洲坝之后水电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九十年代,三峡工程的开工,带来宜昌的第二次腾飞。

差不多同时,三三〇工程的建设者们,也开始尝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除了水电工程,他们广泛涉足大电力、大交通、大建筑、大环保、新基建......

三三〇和宜昌,不断上演着离开、归来的聚散故事。

兴建葛洲坝、三峡工程,对于葛洲坝建设者,既是荣耀,也是考验。

81岁的黄华平同志

31岁的黄华平,便是其中一员。当时作为施工组综合组长的他,已知此行艰难。

只是年少的他,从未想到,这一搏就是一辈子,这一住就是往后余生。

《我们最平凡》组照

摄影:祁丹斌

《大坝神韵》组照

摄影:胡汴城

10万人浩浩荡荡,肩负使命而来。

为了这“万里长江第一坝”,他们把自己的才华与青春岁月熔铸其中,把血气方刚融化成坚韧、把艰难融化成勇与谋,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宜昌融为一体。

摄影:姚依正

1985年,葛洲坝一期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虽有建成葛洲坝自豪,但黄华平们并不满足于这一项工程,三峡工程和更多国之重器,是他们即将征战的沙场。

三峡之夜

摄影:胡汴城

湖北宜昌——水电之都

摄影:何能春

葛洲坝人的脚步,从不止步于葛洲坝,从不停止于荣耀。他们完成了三峡工程65%以上的工程量,铸就了宜昌作为水电之都的荣耀。

跨越50年,他们走向五湖四海,在全球打造了8000多项精品工程。一座座点亮光明、畅达交通、造就美好生活的丰碑工程,展现了他们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

作为世界五百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的核心建设企业,葛洲坝集团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当年初生牛犊的少年们,如今已白发满鬓。

老一代面颊的沟壑中,沉淀着葛洲坝人的五十载岁月,这岁月是没有休止符的,而是永远的省略号,延续着新一代人的传承。

一茬又一茬崭新的面孔,在这里聚集,又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各地,他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承担着新的使命。但他们,始终传承着”三三〇“这个密码,就如传承一种精神。

从车水马龙的三三〇转盘,转入石子岭路。你会发现,葛洲坝基地的安逸显露出一种“不合时宜”的静,他们在随性中倚靠城市繁华,却保留着独属于自己的一份骄傲。

钢筋水泥不仅构筑了堤坝,也将所有奋战于此的人,紧紧黏合在一起。

葛洲坝原始地貌

今日葛洲坝

摄影:肖佳法

在历史影像中游历旧时光,昨天与今天的时间,在三三〇同步折叠。

从前的三三〇工程局,有着自己的公、检、法,有着独立的医疗、教育、商业体系,虽在宜昌,却与本地原住民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屏障,这个“组合家庭”,在初遇的很多年里,都有着一股彼此“较劲”的意味。

葛洲坝一隅

如同“时空之门”的三三〇转盘

但时间总有它的良药秘方。当岁月的脚步不断往前迈,你会发现,不知何时起,“三三〇普通话”不再那么突兀。

宜昌人在这场时光接力赛中,也接过了葛洲坝人的一棒。慢慢的,这座城市,已淡化了外来与当地的痕迹,真正的融为一个整体。

每一个区域或许都是一本活体杂志。红砖房与高楼形成了两股对抗又融合的力量,代表着三三〇如今的复杂功能。

经过巅峰与沉淀,这里早已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生活。来往路人,由于葛洲坝的纽带,让彼此更靠近,就连街道与街道之间,似乎也散发着同样温馨可亲的气质。

或许有人会觉得一代人老去的样子,像一面老旧的墙缓缓斑驳。属于集体的美好记忆与岁月创伤在时间里块块掉落,最后只剩下这个世界原本的新的样子。

但对于三三〇葛一代而言,这份放心老去的安全感,是由一代一代人的加厚、传承,才筑成了坚固的“墙”。

1970年来到宜昌的张永明

今年正好80整

他小心翼翼制作收藏的“三三〇回忆簿”

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

葛洲坝人的精神,塑造着一座城市的面孔。

这些来自历史中的回忆,震撼而温暖,足以拼贴出葛洲坝人,最日常却又最不平凡的过去与当下。

葛洲坝天桥

当葛一代年华迟暮,葛二代、葛三代征战四方,如今的三三〇,老人与孩子成了“占领”街景的主力军。

但故事却并没有因此进入尾声,逐渐生活化的三三〇片区,丝毫不减它的韵味,这种厚重感不在建筑中,而在人的神情与筋骨里,也在葛三代的延续中,继续散发着无尽的光与热。

人群“大杂烩”的三三〇,口味自然也是大杂烩,没有一统江湖的美食代表,却又街头巷尾从小吃到大的熟悉味道。

每一个葛洲坝人都“逃不过”的大象滑梯

除了日常刚需,三三〇的柔情浪漫,全被倾诉于葛洲坝公园的某时某地。

葛洲坝公园一览船闸好景致,是附近人们领略生活闲情的“根据地”。而门口的健身娱乐处,却吸纳着目睹这里不断改变不断革新的见证者。

沉迷新型健身器材的95后

跳舞、下棋、健身的人络绎不绝,却又默契地在各自一隅活动,井然有序,填满活力。在自有一套不必言明的章法中,每个人都投入着自己对生活的一片热心。

这里不是他们出生的故乡,却早已成为心的归属。

人与人的话题在江水中流动,与三三〇人生活的基地一样,都在反复刷新。

我们在其中,看见了一座城的往事,也象征着与其类似,更多城市的历史。

清晨的三三〇,比别的区域醒的更早一些。一扇窗、一缕阳光,将过去50年的勋章交给岁月本身,又将未来,藏于新的一天、新的一年。

这样的景象,在这个时候,在很多城市,在相似的“大院”生活、“基地”生活中,在不同的数字代码中,都正在发生着。

2020年,葛洲坝集团成立五十周年。

当问及葛一代们的寄语,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答案:“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葛一代的“兄弟局”

人生就像一个“接尾句”的游戏,上一代的谢幕语,是下一代人的启程宣言。

突然想起那位用手写19张信纸,回答采访问题的黄华平同志,那天采访结束后,他仔细把信纸折叠,一折又一折,像在折起他的青春,折起他流逝的年华,然后那样细心地把折好的纸,放进贴胸的口袋里。

最后他与我们一起,转身离去,把岁月和梦想留在身后,留给年轻的一代,留给下一个50年。

葛洲坝集团党委宣传部 ONE城 联合出品

原标题:《每座城都有它的数字密码,三三〇的答案,50年尚未讲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