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写不尽的应县木塔!

2020-12-28 17: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华夏大地上众多的古建筑中,雄伟壮观,华美玲珑,威严庄重,典雅高贵的应县木塔,始终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漯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 清代学者顾炎武曾这样赞叹应县木塔。

近一千年过去了,木塔依然巍巍挺立在莽莽恒岳之阴,悠悠漯水(今桑干河)之阳的内长城要冲之地的应县古城内。

诚如中国建筑史大家梁思成所言:“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天柱地轴 稳健千年的擎天巨塔

今天的应县,在辽代称为应州,下了高速是县城的北部边缘,因为没有什么高大建筑,依然保留着千百年来的天际线,著名的应县木塔成了视线中唯一高耸之物。

行至塔前,空旷的广场更加剧了这种高大感,此时的木塔真如一层匾额上所书“天柱地轴”一般,拔地升起,大气磅礴,矗立在苍茫的天地间。

“噫嘘唏,危乎高哉”,从辽清宁二年到元代到明清再到如今,它经历了多少历史巨变?它又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

站在这稳健千年的擎天巨塔下面,心如狂浪震撼难平。

走近细看,近七十米的木塔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

塔身像一层层叠起来的楼阁,平面均为八角形,外观为五层六檐。塔高近70米,高峻而不失凝重。

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平缓,每层檐下均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既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

塔顶为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制作精美,直插云霄,让木塔更加宏伟壮观。

在这漫长的千年岁月里,它已矗立成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古塔。

历史上的辽国早已灰飞烟灭,气吞万里金戈铁马的契丹族也星散云流般溶入中华民族的汪洋中,只有耸立在荻花蒲草间的木塔,饱经千年的地动山揺、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傲视古今,阅尽人间磨难。

它,至今仍以独特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展示着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当我轻轻地靠近千古巨塔的时候,内心涌动着无法言说的激动。

这座坐落在塞北小城应县的木塔,一千年始终坚持着矗立不倒,沧海桑田,历久弥新,它的巍峨、它的神奇、它的壮观早已高贵了时光,冷艳了古今。

构架宏伟 巧夺天工的斗拱博物馆

雄伟壮观应县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结构设计中。

木塔在施工上亦匠心独具,从外观上来看,木塔建在一个4米高的两层砖石塔基上,第一层为立面重檐,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而以上各层均为单檐,所以共有五层六檐。

每层之下都夹设一个暗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

这座巨塔顶天立地,近观给人的视觉印象非常高大,然而整体上却是玲珑秀气,刚柔相济,结构非常精巧。

木塔塔身采用中国传统的重楼式建筑,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内有8根。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的枋上,并向内递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

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明暗双层套筒式空间框架,使塔体刚度增强。

柔体结构即由活动层的柱子组成,每层柱子与柱子之间,采用叉柱造作法,卯榫咬合的工艺,使塔体有了一定的活动性和弹性韧性。

刚柔结合的结构,使木塔本身拥有巨大的耗能减震作用。由于不是刚性连接,当受到大风、地震影响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磨擦,从而吸收和损耗了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外力影响。

无论远观还是近看,整个木塔比例适当,不仅构架宏伟,造型完美,巧夺天工,而且坐落稳重,技艺精巧,外观庄严,具有极好的整体性。

如此庞然大物,大小部件若干,却没用一个铁钉子,全部靠着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

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犹如朵朵盛开的硕大莲花。

木塔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

设计奇特 久历沧桑而屹立不倒

木塔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流年依然屹立不倒,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奇迹。“砍光黄花岭,修成应州塔。”当地民间流传的民谣,其实,远不止是人们的信口闲谈。

据史地学家对古籍的分析研究,宋辽金元时,古应州周边的恒山、句注、管涔以北原是一片葱笼,境内龙首山下黄花岭上更是古木参天。

辽史记载兴宗耶律真宗酷好狩猎,在黄花岭上曾有日射31熊的记录,可见当时的山林是何等幽森。

正是此处落叶松材质和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一地天成的适应性,为木塔建造提供了充足、便利、优质的用材。

木塔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上,塔身虽全部由木头搭建,但八面透气,四面通风,十分有利于木材保持干燥和防朽。

还有塔基落于地质特别稳固结实的耐土之上,承载力好,至今都不用担心会因底虚而倾斜或倒塌。

并且最为神奇的是,夏季成群麻燕居于塔上,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

而无火无灾的原因也十分简单,是那个八角攒尖式塔顶上所立的金属塔刹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

宛若天机神意,铁刹全铁制成,由迎莲覆钵、相轮火焰、仰目宝瓶及宝珠组成,中间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四周八条铁链,沿塔八角引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避雷设施。

正是因为应县木塔拥有如此科学奇特的设计,才能久历沧桑而不摧,虽然遭受过无数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仍能为今天的人们成就 “木德参天”的美谈。

据史料记载,元代以后,当地曾发生过十余次较强地震,其中六级以上就有3次,房毁人亡,木塔却安然无恙。

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中弹200余发,弹痕累累却仍巍然屹立。仅上世纪50年代在距塔100米的地方就曾发生过两次特大雷击,而塔毫发未损。

站在塔下,听檐角铃铛清脆的响声,看一群群麻燕不知疲倦地绕塔飞舞,它们以塔为家,一代代繁衍着,和木塔一起见证着这些岁月,一个个王朝崛起又衰落,而塔和燕依旧在此,成为永恒。

文物珍品 辽代文化的艺术宝库

应县木塔不仅具有超凡的建筑成就,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一座辽代艺术宝库,这里的雕塑、文物、绘画,都集中着辽代的文化艺术元素。

木塔的一层大门敞开,一走进去就有古朴沧桑之气扑面而来,塔正中立一座释迦牟尼像,面容慈祥端坐于莲花之上,左手下垂,右手扶于胸前,佛像姿态唯美神圣,至今都保存完好。

仔细再看,发现佛像竟然蓄着胡子,有着浓浓的契丹特色,当年,契丹是个非常强盛的游牧民族,男子体格彪悍,马背之上,骁勇善战。他们都留着胡子,以示男人的风度。

木塔是契丹产物,人文因素不可避免,他们塑造了佛祖的慈悲,也塑造了佛祖的英雄形象。

遗憾的是,为更好的保护应县木塔,现已不能让游客登塔,二层以上塔内情景无缘亲见。据塔内的资料介绍,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74年,在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并且塔内至今还留着两颗佛牙舍利。

在远逝千年的岁月里,想要寻到辽代艺术踪影颇为困难,而应县木塔内珍藏的这些辽代艺术品,显得尤其珍贵。

古往今来,观瞻雄伟壮观木塔成为一大乐事,帝王将相、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赞扬的匾额和楹联,依附在木塔上的书法、雕刻、绘画、诗歌……也颇值一观。

如木塔二层外檐南面有联曰“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层霄”,写得气势非凡,振人耳目。

塔上现存54面牌匾和6副楹联,赫然悬于塔躯的各个部位,有的叙事绘景,有的写意抒情,文字精彩,寓意深长,而且书法遒劲多姿,各有千秋,是中华文学、书法艺术之魂魄,同时也是历次修缮木塔的历史见证。

峻极神工 各有千秋的众多牌匾

特别是众多的牌匾,无论是书艺之精湛,或文意之雋永,都堪上乘。

第三层塔檐下三字匾额“释迦塔”,是木塔匾中最古老、最珍贵的一块,被看成是应县木塔的“身份证”,它是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应县木塔在增修工程即将完工时,由当时大同府的一位王姓官员所题。

“释迦塔”3字丰润饱满为颜体中之佳品,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大匾两侧有236字的题记,右侧竖刻着“金明昌五年七月十五日建,金城县北辉耀薄莹施,木匠李庆甫许福施工”。备述了历次修葺情况,是难得之史料。

木塔最高层五层檐下,高悬“峻极神工”匾,是明永乐皇帝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北征时所题,“峻极”是写木塔的高峻异常,“神功”是写木塔设计巧妙、建筑神奇、技艺绝伦,既颂扬木塔建造鬼斧神工到了极致,又表达自己的文治武功达于鼎盛,立意冷峻高远,笔势神采傲拨,颇显大帝胸襟。

第四层塔檐下“天下奇观”四字匾,为明武宗朱厚照御题。武宗曾亲自统兵在应州境内与鞑靼人大战,暂时安定了西部边疆。

为了庆祝应州大捷,武宗于正德十三年(1505年)亲临木塔,即兴写下“天下奇观”四字,既赞美木塔的胜景,又抒发自己的豪情。

清脆的风铃声穿越千年的时光,深情地诉说着木塔守住时光的安祥。

六重塔檐、四层平座、两层基台,配以穿天铁刹,和谐凝重,深邃幽远;

斜撑柱、辅柱、隔扇窗和斗拱等的使用,极富韵律节奏,灵动而生机盎然。

集建筑学上的形、意、神于一身的应县木塔,其取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科学理念、建筑技术和审美情趣,融合着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最高寄托,代表着我国古代木结构营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作为当时人们心中的最高信仰和最高技术的载体,亦作为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质的象征,在这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以其特殊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展示着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作者简介

白英,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关注与拍摄民间手工艺、民间习俗、民间美食等题材,善于用女性细腻、独特而丰富的摄影语言定格美、表现美,注重内心的体验与拍摄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文化画报》、《中华手工》、《中国国家地理》、《环球人文地理》等多家媒体撰稿人,著作有《中国手艺人》(中文版、英文版)。

(来源:老家山西V)

原标题:《写不尽的应县木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