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州治水成绩单:147条水体消除黑臭,污水处理能力第二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通讯员 赵雪峰
2020-12-29 16:12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发展之基。

“十三五”以来,广州市坚持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厂建设、碧道建设、合流渠箱改造、排水单元达标、珠江堤防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实现了城市水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

 市民在东濠涌边休憩娱乐

12月2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了这份成绩单:目前,广州全市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13个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该市入选首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黑臭河涌治理”获评市民认为建设美丽宜居花城中成效最为显著工作。广州市顺利通过省住建厅、生态环境厅联合开展的黑臭水体治理专项排查,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广州市抓源头 补短板 保生态 强机制 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治水经验被住建部专刊采用报中办国办。

猎德涌实景

此外,2020年,广州市入选拟命名第十批国家节水型城市名单,番禺区入选水利部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全市共新建污水管网7781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厂6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约769万吨/日,位居全国第二。累计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513公里,海珠湿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典型在全国宣传。

纳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

广州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制定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工作部署,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抓源头,强力整治污染源,实现源头减污减量;补短板,着力推进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保生态,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推动污涝协同治理。强机制,完善治水管水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区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治理后的河流焕发新活力、呈现崭新面貌,时隔多年重现晴日“白鹭成行”、夜晚“流萤飞舞”的美丽景象。

治理后的车陂涌 

车陂涌是广州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典型范例。该河涌自北向南,流经9个街道、9个城中村,支涌和暗渠23条,主涌长18.6公里,支涌长48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多万,曾是广州市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之一。

广州市对车陂涌采取多项处理措施,一是加强厂网建设。二是深入源头治理。开展“四洗”行动,完成洗楼28373栋,排查检查井1.1余万座、管道348多公里,整治流域598个问题排水口,清理“散乱污”企业2348家,拆除涉水违法建设338宗,面积20余万平方米。三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四是高标准规划建设车陂涌碧道。以水为主线,分近、中、远期进行规划建设,拟由南向北分别打造水乡文化、健康休闲、野趣科普、学院绿道等四大特色段的生态滨水公园,车陂涌南段3公里水乡文化段已基本建成,共享治水成果。

2018年,车陂涌经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复核已消除黑臭,实现“初见成效”目标,并连续6月水质监测达标,达到“长制久清”标准,被生态环境部列入首批“黑臭水体整治光荣榜”。

大力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建设

按照广州市总河长令(第4号),广州市大力推进全市2.6万个排水单元达标工作。根据各区数据,截止至2020年11月30日,全市排水单元雨污分流面积492平方公里,完成比例为65%。

广州市大学城 

2019年9月26日,广州大学城共建共治共享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由市河长办牵头,番禺区政府、市水投集团会同10所高校的管理部门共同推进该10所高校进行排水单元达标建设。2020年8月28日,10所高校完成排水单元达标认定,9月10日排水单元抽检复查全部合格。

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顺利完成排水单元达标创建,一是归功于强化组织统筹。成立大学城高校排水单元达标创建专项小组,由市、区水务部门、属地街道、广州市水投集团等部门人员组成,专项抽调技术人员,形成专班,会同大学城各高校管理部门,开展高校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工作。二是优化工程方案。开展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排水管网检测摸查,全面踏勘各高校排水设施现场,不断优化整改工程方案,将高校有限的整改资金花到最需要的地方。三是实施管网整改。依照应急程序实施高校排水设施整改工程。累计完成雨水污水错接混接点改造842处,雨水管污水管3、4级结构性隐患修复551处,新建排水管11857米,新建检查井637座,修复检查井633座。四是强化督办认定。实行每周现场督办会制度,现场解决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工程管理,加大人员、材料、设备的投入,全力推进排水管网整改工程进度,确保大学城10所高校顺利通过排水设施整改工程质量验收。

以污水厂建设为基础,构筑覆盖城乡的治污设施系统

2019-2020年全市新(扩)建污水处理厂共1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9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约769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污水处理能力超过全市日均自来水供应量,补齐了污水处理能力短板。另外,花都大陵净水厂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和设备安装,具备通水条件,预计年底再增加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

广州水投集团广州净水公司石井净水厂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张村,张村涌以南,石井河以东。本厂规划红线用地面积为16.57公顷,规划用地面积为15.37公顷,是目前广州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地下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为大坦沙系统中鹅春岗片区、石井净干流片区、新市涌以东片区三个片区,及白云二线、环城高速至白云区界以北区域,服务面积45.11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11.12万人。项目建设总规模为30万吨/天,分两期建设。

广州水投集团广州净水公司石井净水厂 

污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均布置在厂区地下区域,将几十个功能各异的设备间、处理构筑物组团化、集成化、模块化,有机组合为预处理区、生化区、泥区等六个模块,中间布置行车通道、检修通道和综合管廊,构筑物和设备间在不同标高上层叠布置,便于安全生产管理。与比同类工艺、同等规模常规地面污水处理厂用地节约30%。

厂区采用全生态设计理念打造,绿化率达到50%以上。地面建成大型园林景观公园;景观建筑设计融入岭南建筑的风格,与石井河相协调,形成城市绿地景观景点,得到周边居民认可和支持。

大力推进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和市长温国辉近日共同签署颁发广州市第9号总河长令,要求2023年底前完成全市443条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是广州市持续深入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措施。

北降涌位于海珠区南石头街道,全长1513m,最终排入珠江后航道。

面对北降涌流域排水系统不完善、雨天涌水黑臭、城市积水隐患等“陈年旧账”,海珠区水务局在北降涌流域排水单元达标创建试点工程攻坚战中落实“硬要求”、拿出“硬措施”、展现“硬作风”。对北降涌的排污口溯源改造,从源头上推进清污分流工作,其中暗渠整改排口26处,明涌排口8处,实现“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完善区域内污水管网的建设及雨污水管网错混接的整改,截止目前共新建管网33983m,其中雨水管16123.3米、污水管13330米、立管4530米,实现雨污各行其道;对流域内104个排水单元进行达标改造(其中59个居住小区和事业单位纳入本工程改造,17个现状已分流或正在建设不需改造,其余28个为工商企业单元,本工程预留接驳口,后期由其自行改造)。

历经335个日夜的攻坚克难,通过工程建设,有效截流0.337万吨/天的污水进入明涌、暗渠,恢复北降涌暗渠排雨水功能,并解决了流域内南边社区、基建新村、庄头社区等历史水浸点,流域内部分排水单元已实现雨污分流,雨水污水各行其道,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雨季溢流污染得到有效削减,北降涌水质显著提升,实现由不黑不臭到V类水的转变。实现北降涌“闸常开、水常清、岸常绿”的盛景。

进一步构建安全可靠的珠江堤岸防洪体系

目前,广州市珠江堤防总长371.71km,其中中心城区192.63km,番禺区123.14km,南沙区55.94km。2018年底经过对全市珠江堤防的摸查评估,广州市仍有182.83km的堤防未达到200年一遇规划堤顶高程。

珠江堤防

广州市珠江堤岸防护工程(后航道左岸黄埔涌口至海军码头段)位于海珠区新洲街道珠江后航道左岸黄埔涌口至海军码头段堤防沿线。原状堤防主要由堤岸和码头组成,堤岸主要是浆砌石结构,堤线凌乱,堤身单薄,码头主要是桩基结构,堤顶和码头顶高程2.2~2.6m,远未达到抵御200 年一遇洪(潮)水的设计堤顶高程。

为进一步提升珠江广州段防洪(潮)能力,广州一方面联合海珠区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推进拆迁工作,及时提交施工用地;另一方面督促建设单位采取措施,倒排工期并增加机械和人力投入,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堤防建设工作。

本段堤防规划防洪(潮)标准为200年一遇,堤防工程等级为1级,设计水位为2.65米,设计堤顶高程为3.95米,实际建成后堤顶高程为4.45米。建设总长度2.12公里,其中新建堤防1.54公里,加高堤防0.58公里。

工程的建成,不仅大幅提高防洪(潮)能力,还美化提升了沿线居民生活环境。在河道沿岸增设上下水台阶、赛龙舟平台,对拆迁出来的空地进行了硬化处理,方便了居民出行。另安装了群众锻炼设施,给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空间。

周边居民游玩休憩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2020年我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须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截至11月30日,根据各区上报情况进行统计,广州市已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建成区面积为274.1 km2,占全市建成区面积1324.17 km2(以2019年为水平年)的20.7%,海绵城市建设满足国家考核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现广州市海绵城市项目清单共涵盖建筑小区、道路工程、公园绿地、水务工程等4大类,共计665个项目。在各类项目中,因地制宜,采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目标。

除前文中所介绍的地埋式层叠布局和全生态化设计,石井净水厂更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设置初雨系统提升周边地表“水弹性”,以适应环境改动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

石井净水厂初雨处理规模30万吨/天,当汛期暴雨,厂区接到预警等情况需要开启初雨处理系统时,来水主要经由石井河浅层渠箱收集,通过进厂连接管进入石井净水厂厂区。初期雨水先经过预处理区中的粗细格栅、提升泵房以及旋流沉砂池进行一级处理。处理后的初期雨水再经过初雨提升泵房提升至高效沉淀池,经过混凝,絮凝和沉淀强化处理后排至石井河,利用初雨系统能够有效解决雨水洪涝问题,提高雨水利用率,为城市节省水资源,减轻城市水危机。

高质量推进广州千里碧道建设

根据广东省关于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的重要部署,2019年以来,广州市印发实施《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广州市碧道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广州市碧道建设技术指引(试行)》和《广州市碧道建设评估办法(试行)》,明确碧道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任务、资金渠道,初步搭建“规-建-管”全流程的碧道实践模式,以“理想水生活”为理念,全力打造我市“千里碧道”美丽长卷。根据规划,到2025年,广州市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到2035年,建成碧道2000公里。

花都湖碧道试点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西起华南大桥、东至琶洲北涌,全长2.6公里,未来会向西延伸串联琶洲西区、广州塔城市新中轴,向东连接琶洲东区,是广州市五处碧道示范段之一。

海珠区集“五道”于一体的阅江路碧道

阅江路碧道以“阅江汇客·都市生活”为理念打造覆盖所有人群的都市亲水生活场景,共建设驿站两座、跨涌桥一座,节点7处,形成“五道贯通、全人群滨水、海绵都市水岸、旧材新用、退堤还生活”等五大特色。

    责任编辑:徐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