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过快乐的生活,还是有意义的生活?

2020-12-30 12: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专栏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师生撰写,内容聚焦时事热点,科普生活知识,涉及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职场之道等诸多方面。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让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徐婷婷 应用心理学学士

段锦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过快乐和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们在衡量和激励自己时的两个最普遍的目标。其它细化的目标,如健康、爱、事业成功以及养育子女等,都可以涵盖在其中。

快乐和意义是理想生活的重要因素。它们本身有大部分重叠,相互关联,但也有不同的根源和影响(MacGregor & Little, 1998)。快乐的根源可能是使人的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还有很大程度上是摆脱不愉快的事情。“有意义”相比“有快乐”更加复杂,因为它对跨越时间的情况做出解释时,需要依据抽象的价值观和其它文化价值的想法。

图/ unsplash

那么到底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有意义?

快乐可以以多种方式被理解,通常定义为一种主观快乐感,也就是说,是一种普适的积极情感基调的体验状态。它可能聚焦于狭隘,也可能聚焦于广泛。一个人可能因为找回一只丢失的鞋子感到快乐,可能因为战争结束了感到快乐,也可能因为有一个好的生活而感到快乐。

快乐的情感平衡(affect balance)理论认为,快乐=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即一种愉快感多于不愉快感的情绪状态;而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理论认为,快乐是指调用一个人的生活整体、而非瞬间情感来进行的综合的、可测评的评价。

意义可以是一个纯粹的符号或语言现实,如一个单词的意义。因此生活的意义这个问题是符号理念应用于生物现实的问题。也可以假定为对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有目标和价值的评估,这个评估既是认知上的又是情绪上的。

图/ unsplash

可以用这样一些问题来测量快乐(自我享乐)的水平:

• 你会经常感到开心吗?

• 你常觉得生活充满乐趣吗?

• 你是否总觉得满足?  

以下问题则用来测量意义感水平(自我实现的幸福):

• 你是否经常认为人生是有方向、有意义的?

•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

•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在某个社群/团体有归属感?  

快乐和意义有哪些关键差异?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在为期一个月内调查了397名被试,测试了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否快乐、是否有意义(这里并没有将特定的快乐和意义的定义强加于他们)以及其它的跟选择、信仰、价值观有关的题目。建立在“快乐是自然的,意义是文化层面上的”这个理论基础上,他们发现了快乐和意义之间的5个关键的差异点。

图/ unsplash

关于得到需要的和想要的:需要的满足是快乐感的一个可靠来源,但是与意义没有什么关系。比如,健康无疑是一个非常基本且普遍的需求。健康的人肯定比患病的人更快乐,但是并不意味着患病的人的生活缺少意义。

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快乐聚焦于现在,而意义则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当人们花时间思考过去和未来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意义有余、但快乐不足。反过来,如果人们仅仅关注现在,活在当下,他们就更快乐。

关于社会生活:和他人的联系对于快乐和意义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些关系的根源就是它们的区别所在。深入的关系,如家庭关系,增加了意义。而与朋友呆在一起增加了快乐感,但对于生活的意义性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与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时间往往涉及应对问题和挑战,而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可能仅仅是培养感情并且无须担负很多责任。

关于苦难和压力:高度有意义的生活会遭遇到很多能导致不快乐感的消极事件和问题。养育孩子是愉悦的但它也与高水平的压力有关,也就是有意义但并不总是快乐。尽管少有压力可能让人感到更快乐——就像当人退休后就再也没有工作的压力,但是生活的意义性下降了。

关于自我和个人身份:如果快乐意味着得到想要的和需要的,那么意义则意味着表达和定义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更多的与有价值的自我意识,以及一个人在生活大环境和群体中的目标紧密相关。

图/ unsplash

Fredrickson等(2013)发现,生活得很快乐、但几乎不追求人生的意义的人,和那些“长期身处逆境的人”的基因表达模式非常相似。这些处于被Fredrickson称作“空洞的积极情绪”(empty positive emotion)的快乐状态的人,身体却一直在做好预防细菌威胁的准备,促炎反应会变得活跃。也就是说,即便他们并未患病,身体也会先调动自己处于一种“炎性反应状态”,以抵御可能会患病的风险。如此,处于长期炎性状态的身体,罹患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将会更高。

此前的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逆境中的人,是有某种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的。当人们感到非常孤独,为爱人的逝去而悲痛,或勉强维持生计时,他们的身体也会进入“威胁模式”(threat mode),这会触发与压力相关的基因模式:促炎基因变得活跃起来,同时,抗病毒反应的相关基因的活性则会下降。简单说来,就是处于逆境中、感到孤独和悲伤的人,患炎症和受到病毒感染的几率会比一般人要高。而如果你是社交达人,拥有很多健康的社会关系,身体就会形成抵御病毒入侵的抗体,以防范与大量人员接触可能导致的病毒,如传染病等。

图/ unsplash

以下四种人在基因的表达模式上是一致的:长期身处逆境的人、患有双向障碍且处于躁狂状态的人、在酒精和药物的作用下进入人为诱导的快乐状态的人、还有就是那些觉得生活中充满了享受的快乐的人。他们的免疫系统一样容易主动激发炎症,从而增加他们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

新近的一项研究还发现,(整天)追求快乐或幸福(happiness),非但不能增加幸福(well-being),反而会降低幸福感受,尤其是在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或地区。

所以,单纯地追求享乐(或快乐)是不够的,如果想要活得更久或赢得持久幸福,人们还需要追求意义。

如何兼顾快乐和意义?

在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过着有意义但不怎么快乐的生活。他们集中体现为从事困难的事业,如护理、社会工作甚至是激进主义者。它意味着许多的担忧、争吵和焦虑。过着这样的生活的人,花费大量时间思考过去和未来:他们期望做很多的深入思考,他们想象未来的事件,并且他们回顾过去的苦难和挑战。他们认识到,自己比别人有更多的不愉快经历,并且事实上过着有意义的生活的人中的3%是因为有糟糕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这种生活通常不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典范。但是,那些牺牲了个人享乐来积极投身于社会的人可能做出了大量贡献。培养和鼓励这样的人,弱化他们的不快乐感,是值得积极心理学去追寻的目标。

图/ unsplash

也有一部分人过着高快乐感而相对低意义性的生活。有这样的生活的人似乎相当无忧无虑,少有担忧和焦虑。如果他们争吵,他们不觉得争吵反映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是索取者而非给予者,他们很少思考过去和未来。这些模式表明没有意义性的快乐感塑造了一种相对肤浅、固执己见、甚至利己主义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一切都很顺利,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困难的或者繁重的复杂情况被避免了。

如何让自己拥有高快乐感高意义性的理想生活?这是积极心理学家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但同时也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Baumeister, et al. (2013). Som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a happy life and a meaningful lif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8(6).

Ford, B.Q., et al. (2015). Culture shapes whether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predicts higher or lower well-be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

Fredrickson, B. L., et al. (2013). A functional genomic perspective on human well-be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33).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