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好各族群众的“芝麻官”

2020-12-30 14: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有人打趣说,基层法官就是老百姓身边最小的“芝麻官”,是为老百姓主持公道的“芝麻官”。

东家告西家欠了338元钱不还……

杨某的羊被马某的玉米苗毒死了……

男方被判死缓,女方提出离婚……

女方外出打工回来,要求与男方离婚……

张三砍伐自己的树木,不幸触电身……

在基层法庭,法官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琐碎繁杂的民事纠纷。这些案件标的不大,但大多是经过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甚至政府部门的层层过滤,最后才到法院,所以往往也是最不容易审理的。

农村的一大特点就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村就似一个大家庭,有着它特有的和谐与平衡。任何一个案件的处理都有可能牵动人心,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法官绝不能掉以轻心。

海东市共有96个乡镇,是青海最大农业区,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基层法庭作为两级法院工作的前沿阵地,设有27个基层法庭,占全省47个法庭总数的57.45%,直接面向广大农村,与各族群众密切联系,受理的多是婚姻家庭、宅基地、相邻关系等纠纷,案件虽不大,却琐碎繁杂,涉及涉诉各族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群众利益无小事”,法庭干警扎根基层,把一个个看似“鸡毛蒜皮”的“小”案件,当做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去办,吃在庭里、干在庭里,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群众来了就是上班,群众走了才算是下班。基层法官除了要办案,更多的是要围绕案件跟各族群众、当事人打交道。要想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干警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基层法庭工作,需要对职业的热爱,对审判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认真负责。

入乡随俗  架起一座连心桥

民和县川口法庭所办50%以上案件中当事人均为回族。回族人习饮盖碗茶,每当法官们巡回办案时走到回族人家中,他们都会沏泡浓郁香甜的盖碗茶来热情招待。法官从中受到启发,创建起“盖碗茶”调解室,用茶台替换法台,用茶碗拉近双方距离,在和风细雨中解开当事人心里的疙瘩。去年9月7日,康各代村59岁的农民马某买在拆除马莲滩村祁某强旧房时,马某买被突然倒塌的烟囱砸伤后不治身亡。马某买的妻子、子女就赔偿问题起诉,要求祁某强赔偿马某买的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按回族风俗,对死者死因不能做法医鉴定,这也导致几次调解未果。为缓解剑拔弩张的紧张、对立情绪,避免双方矛盾激化,法官特邀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来“盖碗茶”调解室参与调解。法官们给大家端上“盖碗茶”,在温和的气氛中调解。大家一边饮茶,一边心平气和地协商。最终,双方把堵在心里的话说开了,纠纷也得到了彻底解决。

遇到类似纠纷时,法官便把当事人以及特邀调解员请进法庭,大家围坐在“盖碗茶”调解室的桌子前,当事人情绪有所舒缓,语气有所平和,法官与特邀调解员共同参与案件的调解,成功化解了大量纠纷。2017年以来,通过“盖碗茶”调解室调解纠纷达669件。

“盖碗茶”调解室创建以来,川口法庭通过当地人民陪审员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特邀调解员参与涉及赡养、索要抚养费、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土地承包及公开审理的婚姻案件等案件的调解,案件调解率从2016年的75%上升到92.5%,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称赞。

以人为本  浇灌民族团结花

海东市基层法庭干警凭着对审判事业的执着和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一心扑在司法为民上,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时刻把“人民”两字放在心中。

藏族人有一个习俗,离婚后男孩儿跟父亲,女孩儿跟母亲。在审理乐都区中坝藏族乡嘛呢台村藏民东某旺杰与妻子顿珠离婚案件中,曾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法官的乐都区法院安炜法官仔细翻看卷宗,实地走访基层组织以及邻里乡亲等,权衡其中利弊,反复做思想工作,促使东某旺杰最终同意把五岁的儿子交给妻子抚养。

曾在一起民事案件中接触过循化县法院白庄法庭拉浪华多法官的该县文都藏族乡拉龙哇的村民才某说:“有她在,心里就有底了。”2016年,才某与拉浪华多法官“结缘”。因哥哥病故,才某的嫂子东珠来到法庭要求分割财产,她提出,“只要家里的那口锅”,拉浪华多法官深知当地藏族人的传统是不分锅,如果谁家分了锅或者砸了锅,说明这家已经家破人亡了。经过拉浪华多法官的耐心劝说,双方最后达成了财产分割协议。自从财产分割纠纷解决后,他与这位精通藏汉双语,又通晓法律的双语法官拉浪华多成了朋友,经常向拉浪华多法官咨询、学习法律知识,为身边的亲友提供帮助。

近年来,海东市两级法院十分重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积极总结先进方法和经验,不断加强法庭一线阵地建设,为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藏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民间商贸活动逐渐增多,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也水涨船高。但因为千百年沿袭的传统,部分藏族群众仍习惯于“以自己的方式判案”,族中颇有威望的长者分头调查,开个“小会”从中调解,让双方达成共识,互献哈达,平息纠纷。藏族习惯法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发展到今天,仍然在藏族地区发挥着规范功能和控制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两级院法官们总结了一套调解方式,要尊重习惯法的存在,在司法实践中,除了依照法律这根“准绳”,调判还必须结合本地的风土民情,充分利用民俗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事双方信服,实现案结事了,才能促进辖区和谐稳定。

土语搭桥  巧解相邻纠纷案

“感谢你们,能这么快就处理我们的事情,真是太谢谢了”两位满脸喜悦的土族兄弟用朴素的语言对互助县法院东沟法庭办案人员说。

东沟法庭的干警们早早地准备好案件材料,这天一大早就驱车前往辖区的丹麻镇泽林村、东沟乡卡子沟村、昝扎村、东和乡姚家沟村四地开展巡回办案。考虑到此次巡回的案件中有三起案件的当事人都是土族,用本民族语言交流更有助于化解矛盾纠纷,也更能让当事人愿意接受调解,法庭早早联系了土族调解员一起开展调解工作。原告董宗甲和被告董宗乙是亲兄弟,双方因一条排水沟的问题多次发生口舌,村委会数次调解无果。法官到达现场后,实地察看了原告家的排水管、排水沟以及被告的耕地。法官调解过程中,原被告一度情绪激动,心里非常抵触,但在调解员使用土语进行调解后,被告终于敞开了心扉。经过法官及调解员不断地耐心调解,原告当庭撤诉,兄弟二人握手言和。 

播撒种子  普法到各族群众

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把法律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基层法庭精心打造特色普法品牌,全面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走出了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普法之路。针对辖区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基层法官深入乡村、走上街头,向农民群众散发精心整理编撰的法治宣传册,讲解法律,案例说法,法律咨询,把法律送到田间地头、农牧民毡房土炕上。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基层法官到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进行法治讲座,普及法律知识。同时积极发挥审判职能优势,把庭审打造为一个个面向人民群众的普法阵地,通过公开审理对群众具有教育意义且适合公开的案例,通过直观的法治教育,向各族群众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意识,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让法治精神种子在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基层法庭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它直接回应着基层各族群众对司法公平正义的深切期盼,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的牢固根基。长期以来,广大法官扎根基层法庭,用法律、良心和责任,坚守公平和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把司法温暖送到各族群众身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