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0年,那些“三农”·事儿

2020-12-30 15: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波澜起伏2020即将过去,回望这一年,齐心抗疫的感动、脱贫致富的辛劳、粮食丰收的喜悦,多种浓烈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这一年如此的百味杂陈。这一年,有故事、有情感,这一年有感动、有欢乐。在此,农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梳理出2020年的“三农”那些事儿,带您回顾这充满笑与泪的一年。

2020“三农”·事儿——

节约粮食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强调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节约粮食,既关乎每个人的日常,又涉及粮食安全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和热烈响应。各地采取了多种行动:鼓励光盘、实行“N-1”点餐、推出小份菜……

相关法律也呼之欲出。12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第一次全体会,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首次提请会议审议。草案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处理厨余垃圾的相应费用。

制止餐饮浪费,即将走向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并重。

2020“三农”·事儿——

悬崖村搬出大山

2016年,一张孩子们沿着悬崖藤梯攀爬的照片让阿土列尔村出名了,从此这个地处四川凉山深处的村子有了另一个名字“悬崖村”。彼时的悬崖村,村民走向外面世界,只能通过17条藤梯爬下落差800米的悬崖。

随着脱贫攻坚逐步推进,悬崖村也在发生着改变。藤梯变成了钢梯;通信塔建成让村里实现了信号无缝覆盖;运货索道开通,村民可以不再负重攀爬。

真正的质变发生在今年。5月12日,悬崖村开始了整体搬迁,全村84户村民陆续搬到64公里外的昭觉县城,那里有统一规划的新房和功能齐全的社区,有为他们准备好的就业岗位。

离开悬崖,摆脱贫困,等待着“悬崖村”村民的是更广阔的天地与美好幸福的生活。

2020“三农”·事儿——

张桂梅的坚守

在茫茫滇西大山深处,有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它的创办者张桂梅,不仅是这所高中的校长,更是老师、护工和孩子心里的“张妈妈”。

秉持着“救一个女性等于救了三代人”的信念,她扎根边疆贫困山区几十年,带领着大山女孩与命运死磕,用年华与汗水将别人嘴里的“痴人说梦”变成了现实。

几乎是以生命为代价,63岁的她在建校12年的时间里,帮助了1804个贫困女孩走出了大山。目前学校本科上线率、一本上线率稳居云南省丽江市前茅,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今年,张桂梅被中宣部评选为全国“时代楷模”,张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在口耳相传中变得滚烫。半年内,张桂梅16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累计上榜4241分钟,每一分钟都有人留下感动的泪水。

红土高原上的一枝梅,柔弱而又坚定,用她的美塑造了女性力量。

2020“三农”·事儿——

申纪兰逝世

她是唯一一位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当之无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常青树”“活化石”,她说:“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为人民说话,给人民办事。”她是人民代表申纪兰。

她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使之成为新中国妇女解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她是大姐申纪兰。

60多年来她始终将目光聚焦“三农”,始终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动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每次长长的建议和议案背后,尽是为农请命、为民说话的牵挂与情怀。她是农民申纪兰。

2020年6月,这位初心不改的老人永远告别了她所深爱着的土地。“申大姐走了”“申奶奶一路走好”,全网开始以各种形式对申纪兰表示哀悼。“对党忠诚、执着为民、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信念依旧涤荡并感染着一代代人。

2020“三农”·事儿——

直播带货快速兴起

生活在变化中前行。2020年,新冠疫情猝不及防地杀进人类世界,人们被迫在家,“宅经济”迅猛发展。直播带货的风潮迅速席卷了各行各业。今年,“直播带货”一词在百度上搜索量高达479304次,成为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消费热词。

如果说在2019年,直播带货依靠李佳琦、薇娅成功出圈,那么在2020年,直播带货则借助疫情成为诸多行业应对危机的硬核手段。一时间,流量明星、企业大佬纷纷撩起衣摆、大踏步入局。

在农村市场,因为线下渠道受阻,多地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不少地方政府公职人员走入直播间,化身农产品带货主播,开启花式自救。前有湖北30个县长在直播间“为湖北拼个单”,后有山东烟台海阳“博士市长助力农产品”,一时群起激浪。

如今,直播带货正逐渐演化为全民带货、万物直播,不仅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020“三农”·事儿——

“青稞博士”不幸离世

“青稞王子”“青稞博士”"青稞领域的袁隆平"……这些都是人们对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的称呼。

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日土县调研途中,车祸夺走了他55岁的生命。

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西藏农业界的第一位藏族博士,他知道这一切离不开国家培养。当国家需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到西藏,将全部心血投入到青稞育种事业。他研发的新品种青稞“藏青2000”,累计种植面积330多万亩,让农牧民增收7亿多元,有效促进了西藏青稞产量突破80万吨。

如今的西藏,青稞良种覆盖率超过90%,青稞特色农产品产值近14亿元,成为了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

2020“三农”·事儿——

螺蛳粉爆红

今年的螺蛳粉毫无疑问是食品界的“顶流”。

12月18日,堪称螺蛳粉大本营的柳州市官方发布,今年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达到105.60亿元,较去年增长68.80%,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螺蛳粉由线下走到了线上。乘着直播带货和网红经济的东风,螺蛳粉的热度迅速攀升,成功在方便食品领域打出一片天地。

而新冠肺炎疫情为螺蛳粉的爆红点燃了最后一把火。无数“宅”人盼望能从酸爽的螺蛳粉上获得味蕾的刺激。于是,螺蛳粉数度冲上热搜,一度成为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外又一个供不应求的产品。

从街边小吃到方便食品再到网红食品,螺蛳粉“草根逆袭”之路也为其他的地方特色饮食提供了借鉴。下一个“螺蛳粉”在哪里?值得我们的期待。

2020“三农”·事儿——

新发地出现疫情

新发地批发市场,北京的菜篮子,承担着首都90%的农产品供应,水果和蔬菜吞吐量日均2万吨,是全国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6月,新发地批发市场因聚集性疫情成为新一轮疫情“震中”,一时成为国民关注的中心。疫情出现后,新发地休市,周边的4.6万名居民接受核酸检测,40个小区封闭管控。菜市场,特别是肉类柜台一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随着北京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8月份新发地开始逐步恢复营业。定时全面消杀、重新划分经销区、取消零售业务、实行货品进场准入制度,一系列新举措保证了市场的卫生安全。

现在,新发地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供应水平,那个忙碌喧嚣的首都“菜篮子”又回来了。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裴逊琦 梁冰清

图片:新华社、农民日报

制图:崔鹏家 刘然

原标题:《2020年,那些“三农”·事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