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本刊关注】光辉理念指导下的光辉实践——山西省灵丘县生态扶贫纪实

2020-12-31 15: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滔滔黄河之北,巍巍太行山西缘,距首都不到300公里,有一个革命老区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今日灵丘,山青水碧,产业兴旺,村庄秀美,百姓安居乐业,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被誉为“京西福地”.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这样的成果,源于7年前一个正确抉择。

2013年,灵丘县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指引,摈弃拼资源、抢速度的惯性,开启了在光辉理念指导下的光辉实践,探索出以大生态推进大扶贫、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实践路径,成效斐然,给人启发.

山青水碧惹人醉,乡村振兴前景美。图为山西省灵丘县红石塄乡上北泉村的优美风光

上篇

灵丘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山西省第四大县。境内山环水绕、重峦叠嶂,总人口25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但耕地面积却只有59万亩,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

(一)秀水蒙“尘”

灵丘,很美。《楚辞·王褒〈九怀·蓄英〉》云:“玄鸟兮辞归,飞翔兮灵丘。” 此处,“灵丘”一词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灵丘山奇水秀,素有“九景十八坳”之说。境内,既有山花烂漫、可纵马奔腾的高山草甸“空中大草原”,又有飞湍流瀑、蝙蝠成群的“桃花溶洞”,还有穿洞而入始见良田阡陌、屋舍俨然的现实版“桃花源村”花塔村……拥有优胜的自然风光,成为灵丘人民的自豪。

灵丘,很“红”。在灵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英勇奋战,杀敌千余人,取得了平型关战役这一抗日战争以来的第一大捷,提振了全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在灵丘,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救死扶伤;也是在灵丘,王震旅长曾率领359旅部队进行了上百次战斗,歼敌4000余人。

在峥嵘的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的灵丘人民红心向党,做出重要贡献。崇山峻岭是打游击的有利地形,但在和平建设年代,如此地形条件却一度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00年之前,灵丘人民习惯用“山老区”一词概括自己的家乡。

“山老区”这个称呼耐人寻味。有对经济发展落后的自嘲,也有对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无奈,很多时候,它似乎成了一种标签。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指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的确,有一段时间,有一些灵丘干部,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山老区”作为标签,从而画地为牢、自我调侃,仿佛这可以是发展慢的理由。

上世纪90年代,“山老区”灵丘县连续多年无法按时发工资,有一年,甚至连续8个月发不出工资,机关干部无钱买粮,只能在周末骑自行车回到老家,向还在种地的爹娘或亲戚讨一点儿粮食,勉强度日。

穷则思变。

灵丘多山,山上多矿产,是资源大县。境内有各种金属、非金属12大类40多个品种,其中金、银、铜、铁、锰、铅、锌和珍珠岩、沸石等储量可观。2000年前后,困境中的“山老区”开始“有水快流”,把资源变资产,引得全国各地的开发大军闻风而来,采矿点在灵丘县遍地开花。于是,灵丘县外地人多了,轿车多了,县城繁华了,专卖店林立了,GDP上来了,短短几年,县财政收入由原先的不足6000万元增至近5亿元。经济提速的同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治安纠纷、信访案件频发,物价高升,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与此同时,灵丘人民曾经引以为豪的青山绿水也变样了,一座座青山上,顶着一片片因采矿致植被损毁而出现的“牛皮癣”;一条条坑坑洼洼的马路上,大卡车队夜以继日地输运着灵丘的资源,空气不再清新,白色污染随处可见……灵丘的发展,再陷困境。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首提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喜讯,被京西不到300公里的新一届灵丘县委县政府敏锐捕捉到,为在怪圈中打转的“山老区”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知止明行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灵丘,必须在资源型经济的路径上“知止”,但,如何向生态文明建设转型?突破口在哪里?县委县政府立足自然禀赋和耕作传统,决定从发展有机农业方向寻求突破,走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3年,“有机”尚属小众词汇。灵丘县要转型有机农业的思路一经传出,全县哗然。

一些乡镇干部说:“不让用化肥、农药,老百姓能接受吗?不好监管吧?”

一些机关干部说:“有机农业是先富地区的探索。像咱们这种‘山老区’,条件根本达不到,也许再过10年、20年差不多。”

还有些干部压根儿就不信:“也就提个口号而已吧。别较真,等着瞧。”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2013年,灵丘县委县政府分批次组织干部走出去,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乡村取经,以心动促行动。浙江安吉的余村、海南保亭县的什进村、山西长治市的振兴村,以及上海青浦、广东深圳、云南香格里拉的一些村庄……都留下灵丘干部的足迹和讨论。谈到“心动”,灵丘县扶贫办主任赵优文这样说:“去了那些村庄,我们才认识到,总书记指出的生态文明不只是方向,而是在有些地方已经变为现实,我们看到了差距。”

回来后,灵丘的气氛活跃了,干部们经常自发热烈地讨论见闻、抒发感受。看到干部们渴望改变家乡面貌的激情,县里又组织他们捧起书本静心学习,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真学、真懂、真用,并结合考察范例,确定了全县的发展路径: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城镇化,不把农民赶进城,不搞大拆大建,在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中实现就地城镇化。让农村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地方,让农业成为有魅力的职业,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群体,让农民守着家乡过上好日子。

方向,只有变为清晰的蓝图,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在打出了漂亮的“心动”牌后,灵丘又打出了更内核的“规划”牌: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易兰国际等机构请来70多位专家,与县里相关干部一起历时100余天,遍走山川、遍访民意,撰写出35万字的转型规划《山西灵丘有机农业园区建设实施规划(2013—2030)》,并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法乎上,得乎中。法乎中,得乎下。”这一高起点的规划,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规划以着眼长远、服务大局为特点,明确了灵丘的发展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为指引,聚焦保护雄安新区水源地这一重要功能,打造面向京津冀地区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功能区。

规划中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在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植被良好的南山区5个乡镇,打造一个总面积达1185平方公里的连片有机农业园区。以南山区为基础,逐步升级打造全域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公园。

聚焦这一目标,灵丘以“规划到每一寸国土”的工匠精神,又一步步精描细绘着一个个分规划。8年来,灵丘先后编制了20多项县域整体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及61个乡村建设规划,基本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全域规划和政策体系,改变了农村发展缺少规划、散漫无序的落后局面。

精细的规划,精美的蓝图,令全县干部个个摩拳擦掌,人人期待大显身手。不久,“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同富裕”的24字工作思路出台,灵丘县转型发展有了总纲。

新目标,新方向,新机制,新起点,新风扑面。

一个长期服务灵丘转型的专家智库成立了。来自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机构的专家教授组成决策咨询委员会和规划委员会,长期为灵丘县转型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一个新的部门成立了。适应转型需要,2013年6月,灵丘成立有机农业园区协调办公室,简称有机办。

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点诞生了。这个突破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叫下车河。2013年,该村常住人口只有37人。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最薄弱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容易突破的地方。要在最薄弱处实现突破,由至贫而致富,前提是认准方向,“弱鸟先飞”。

吃的是有机粮,住的是二层楼。图为山西省灵丘县红石塄乡车河有机社区依山面水的民居。

中篇

(一)小村庄的重任

下车河山环水抱、风光优美,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耕地少,导致贫困发生率较高,成为贫困村。

虽说有山有水,但下车河的植被在周边村庄中并不算最好。1997年,高中学历的王春担任该村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后,便四处筹集树苗,每年春秋季带领乡亲们上山栽树,如今,这个小山村的绿化覆盖率已达80%,绿色成为它傲人的底色。尽管村庄既小且穷,王春却一直坚守不离,“我要是出去打工,收入肯定比在村里强,但我丢不下父老乡亲。”

2013年,下车河村的机会来了。

那年春天,漫山杏花开放的时节,灵丘县委县政府决定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选择发展有机农业的第一村,以此作为突破口,逐渐带动全乡、全县转型。王春闻讯后积极争取,下车河这个小山村便成为灵丘县转型有机农业的首个试点村。

机遇也是压力。机遇争取到了,接下来,王春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且必须做好,因为这关乎全县转型发展的开端:下车河村要与邻村上车河村合并,合并后的村庄叫作“车河有机社区”;社区全体居民要成立村社合一的“道自然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将两村1213亩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至由一家民营企业成立的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公司负责将社区居民原有房屋拆除后,为每户兴建一套面积为130平方米的二层楼,下层供自住,上层用于发展旅游接待……

让乡亲们交房交地谈何容易?尽管王春在村里久负威望,但真要动乡亲们的命根子时,还是颇费周折。王春不仅要一遍遍地宣传“不离地、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居、保增收”的发展前景,还要对接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易兰国际等搞有机农业、搞乡村规划的专家和负责投资开发的公司。同时,他还要学习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名词,代表合作社与公司谈合作路径、谈利益联结。那一年,王春每天有干不完的事,以至于一度陷入失眠,“那时,真希望能有半天时间,一个电话都不来,一点事情都没有,安安静静地躺上半天。”

那一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住在村里。在县里的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下,车河有机社区通了路、通了公交、通了网络、通了天然气;盖起了风格独特的二层楼,统一配备了发展旅游接待的生活用品;建起了5900平方米的旅游接待中心;开展了帮助村民适应新生产、新生活的各种培训……“两山”理念指导下的小车河,开始了大蝶变。

现在的车河有机社区,是这样的动人景象:从前低矮破旧的房子不见了,村民们全部住进了二层小楼;田野里,以有机方式栽培的700亩杂粮、蔬菜长势良好;村庄西头的养鱼池,上千条尺把长的红色、黑色的虹鳟鱼自由游弋;村庄东头的养鸡场里,返乡创业的两口子忙并快乐着,3万只以有机方式散养的乌鸡所产的绿壳蛋每斤售价20元仍供不应求,5000只本地大青背山羊因肉质细嫩无膻味十分畅销;远处,村庄北面的梦幽谷乐园、听溪谷、冰雪园等景点游客络绎不绝;村口,生物污水处理厂将经过6道过滤的非常洁净的二类水安全地排入潺潺小河,在王春看来,这水“清湛湛的,都能喝了”。

小车河,大使命。车河有机社区还办有农业博物馆,展示着油坊、磨坊、酒坊、豆腐坊、铁匠坊等传统旱作农业文化,并被确定为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堂”。张大千先生的第三代弟子、著名画家郝长煜,在车河有机社区依山面水、安放理想。如今的车河,已是一室难求。

2013年车河村改造前,村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300元。改造后,车河有机社区的居民拥有了4项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基地务工收入、合作社分红收入、旅游接待收入。2019年,他们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0元。该社区也成为全县第一批退出的贫困村。那个从前“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的穷车河,已经变为“沟里的乌鸡山上的羊,滩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二层别墅住得亮堂堂”的车河有机社区,年游客接待量达七八万人次。

9月12日,以“有机农业与生态扶贫”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在大同开幕。

车河的变化并不静悄悄。从2014年起,灵丘县委县政府连续7年举办“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以自信的态度、开放的胸襟,让这个蝶变中的小村庄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有机农业圈的聚焦点。今年的第七届论坛,主办单位是大同市和中国农业大学,以“有机农业与生态扶贫”为主题,来自海内外的近200名专家、学者、有机农业实践者齐聚车河,共话有机农业,共谋生态扶贫。这一切,是从前的车河人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我是车河的残疾人,驻村工作队来到了我们村,叫我过上了好生活……”在车河有机社区一栋田园风格的二层楼里,当谈到现在的好日子时,今年63岁的张翠莲大大方方地给记者唱起了自编的歌曲。张翠莲的丈夫8年前患上脑梗,需要她照顾。张翠莲本人又患有股骨头坏死,走路离不开拐杖。2014年,张翠莲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大河有水小河满,这几年,在车河的巨变中,张翠莲夫妻俩也随之拥有了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分红、旅游接待等多项收入,去年她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

日子宽裕了,一切都在好起来。这两年,张翠莲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并坚持服药控制病情,身体有了明显改善。丈夫也积极锻炼,加上张翠莲照顾周到,现在竟能下床走路了。有空时,张翠莲就将自己的感受编成歌词,套用年轻时学会的调子,唱给自己,也唱给游客听。这个快乐、勤快的妇女,总是将屋子收拾得窗明几净,脸上仿佛总有阳光在流淌。

山下,泉水淙淙;山头,绿意葱茏。住的是小别墅,吃的是有机粮,车河有机社区,不仅成为张翠莲们的福地,也为灵丘县的转型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二)踏上有机之路

车河,只是灵丘县实现转型、开展有机农业探索的起点。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而灵丘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正适宜发展有机旱作农业。

灵丘县位于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地带——北纬38°~39°地区,年均日照率为64.3%,年均气温7℃,无霜期平均145天左右,年均降雨量433.3毫米,这样的气候条件,使灵丘成为抵御病虫害的天然宝地,也成为华北地区发展“谷、黍、麻、麦、豆”等杂粮的优质基地。此外,灵丘还拥有面积达220万亩之广的天然牧坡,是山西省草地面积最大的县,也是雁门关地区肉牛、肉羊重点发展县。

结合灵丘所长、京津冀雄所需,灵丘县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打造面向京津冀雄的安全食品生产区”的重要路径。

发展有机农业,必须保证水安全。灵丘水资源丰富,是雄安新区的水源地,且泉水中锶含量与昆仑山矿泉水相当。灵丘立足这一资源优势,守护青山绿水,改变曾经的资源型经济对水系的影响,强化水质治理,使曾经被污染的地表水多个断面监测由2013年的五级、六级,提升至三级甚至可直接饮用的二级水,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清洁“血液”。

图为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车河有机社区产出的有机农产品。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下关乡的有机水稻供不应求。

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解决技术上会种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在灵丘建立教授工作站,持续给以技术指导,并与灵丘联合培养“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人才支持。而每年的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更是吸纳了最前沿的技术信息。

发展有机农业,必须加强自我约束。为此,灵丘县刀刃向内,建立了一支覆盖县、乡、村、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确保生产中守规则、讲信用,并与中国质量协会合作,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发展有机农业,必须保障有机肥料的供给。适应有机农业对有机肥的需求,山西省最大的肉牛养殖企业佳农牧业落地灵丘。该养殖场存栏西门塔尔牛6000余头,吸纳了50多名贫困群众务工增收。在加工有机肥中,还可消化周边4个乡镇的玉米秸秆,群众售卖一亩玉米地的秸秆可收入380元,既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又变废为宝、促农增收。

养殖业的发展,还延伸出新的产业——从乳牛血液中提取牛血清作为疫苗培养基的山西润生大业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也落户灵丘。公司负责人介绍,牛血清的提取和加工对空气洁净度要求很高,正是考虑到灵丘生态环境好,养殖业又成规模,才决定把这样的生物项目落户灵丘。该公司帮助119户贫困户通过分散代养户均年增收13000元。

有机农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证周边空气、土壤、水相对纯净,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自2017年起,车河有机社区所在的红石塄乡实施全域有机农业行动,严格禁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含化学生长调节剂的制品,全县为此每年给予该乡有机肥补贴200万元。2018年,红石塄乡获评全国有机农业示范乡。目前,该乡获得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多达60余种,有机种植正逐步扩展至周边乡镇,全县从事有机农产品加工的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至20余家。

8年前,对于红石塄乡的普通农家来说,“有机”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如今,即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也会自豪地逢人便夸:“俺们这里的东西可好吃哩!不用化肥不喷农药,有机的,认证过。”

通过转型发展有机农业,灵丘实现了“换道超车”。

(三)生态为底色 村庄是花朵

循着有机农业的方向,灵丘正在通向生态文明建设。

灵丘生态环境优良,水资源丰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栖居地。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写实写好生态扶贫这篇大文章?灵丘县狠下决心,首先做好减法。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2013年以来,灵丘县顶住压力,果断取缔非法选矿企业100多家,清理非法矿点85处,对20多座露天开采的矿山实施生态修复。污染企业减少了,环保设备增加了:县城加大集中供热面积,集中供热率达90%以上。农村实施“生物质燃料+环保炉具”改造,并配套垃圾收集车、转运车、吸粪车。这一系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硬举措,终于让灵丘的蓝天重归纯净。

水是生态建设的核心指标。灵丘对河流沿岸农村生活污水实施专项整治,配建小型人工湿地或小型一体化处理设施,在河道两岸建设景观绿地。实施这些工程不仅涵养了水源,还促进了贫困群众务工增收。现在,水量充沛、水质纯净已成灵丘名片,在县里的各种大会上,县委县政府经常自豪地强调,“水是灵丘的灵魂和眼睛,必须倍加珍惜和爱护。”

其次,真抓实干做加法。

多年来,灵丘县持续推进植树造林生态治理工程,坚持生态与生计统一、增绿与增收同步,探索“抱团式”“红利式”“补偿式”“服务式”和“长效式”五大举措,大力拓展生态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内涵。比如,2017年以来,灵丘县创造条件让贫困农民就地转化为造林工人,将全县12.355万亩造林任务全部交由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揽实施,1760多户贫困家庭5200多名贫困人口受益。与此同时,灵丘县大力实施山水湖田林草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及草原生态治理工程,一个“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农村人居环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惊喜呈现。仅在2013—2019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中,即完成治理面积7069.6公顷,发展水保林3276.07公顷,封禁治理3623.82公顷。这些工程的实施既增绿又增富,大批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务工鼓了腰包。

清澈见底的河面上,一只只黑鹳自由戏水,这是灵丘县特有的景观,也成为近年来灵丘县生态改善的重要标志。黑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珍禽,对水质和周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因数量稀少被誉为“鸟类大熊猫”,而灵丘被誉为“中国黑鹳之乡”。近年来,灵丘县禁用农药化肥后,河流中各类水生物数量明显增加,黑鹳数量稳中有升。

好山好水好风光,就连黑鹳也爱上了灵丘。

有人说,乡村是大地的花朵。灵丘大生态的改善,既有力促进了有机农业的推进,又为旅游扶贫奠定了生态底色。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次第绽放于这一怡人底色上。

汽车驶出车河有机社区,继续南行10分钟,在大片的紫色薰衣草花带相伴下,在唐河的一路欢唱中,一个花团锦簇的村庄——红石塄乡下沿河村呈现在记者眼前。道路两旁、院内院外、墙上墙下,各色菊花、格桑花、马鞭花姹紫嫣红竞芳菲。家家户户的小院里,瓜果飘香、蔬菜滴翠,鸡鸣、羊咩、牛哞哞,室内室外整洁有致,让人不禁联想到陶渊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古朴意境。

村庄南头矗立的十几栋大棚里,采用有机方式种植的羊肚菌、灵芝等珍贵菌种正“健康”成长。“按现在行情,一克灵芝孢子粉至少能卖到5元,一个大棚可种两季,年收入能达到600万元。一斤羊肚菌的售价,也能有上千元。”项目负责人自豪地介绍,该项目带动了周边4个行政村3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

下沿河村,只是灵丘县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公园旅游专线中的一朵“花”。

灵丘县旅游资源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型关战役遗址、觉山寺辽代砖塔和曲回寺唐代石佛冢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武灵王墓和明代内长城,中国传统村落觉山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下北泉村……均坐落于这片明山秀水之中。

如何让有机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在实处?灵丘县又开启了乡村旅游的生动探索。

在发展旅游中,灵丘同样是规划先行,请来了业内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精心编制出《灵丘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灵丘县唐河湿地公园规划》等10多个专项规划,让美丽乡村“图景”可见。为避免千村一面,规划师在设计中因村施策,综合考虑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康养产业和现代文明等因素,坚持好房不拆、好景不毁、好料不弃,从各村传统的建筑、道路、围墙栏杆、农田、农具等实物中,提取主要乡土元素融入设计中,从而使新景观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让游客身心放松、安放乡愁。

在美丽乡村的诞生中,灵丘县一批批农民也变身演员。灵丘北泉社区、龙渠沟社区的山水实景演出,上百名演员全部由村民担任。当他们面对游客的目光、手机、相机,自由地舞蹈、自豪地歌唱时,哪个能不被这新时代新农民的新风貌所震撼?

在美丽乡村的诞生中,有的干部变身为乡村规划设计师。与平型关大捷遗址毗邻的景点“含水人家”,村中小溪潺潺,两岸商铺独具古韵。但没有人想到,该景观的设计竟出自该村所在的镇党委书记之手。家乡的变美变靓,空前激发了干部的聪明才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灵丘的实践表明,旅游扶贫、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党中央的号召,更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期盼。他们,才是乡村的真正主人;他们的内生动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财富。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下沿河村街景

灵丘县尨渠沟有机农业社区一角

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图为山西省灵丘县红石塄乡城头会有机社区的秋日风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经过一番巧梳妆,“城头会有机社区—车河—沙湖门村—龙渠沟—北泉村—花塔村—小寨村”,一条全部由村庄构成的“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公园旅游专线”于2018年精彩亮相了。专线中,那一个个风情各异的村庄,如同一颗颗珍珠点缀于山清水秀、景点众多的灵丘南部山区。沿途,游客不仅可享受植被覆盖率超过80%的满目葱茏,还能领略“古建游、山水游、休闲游、有机游、乡村游、灯会游、节庆游、红色游、通航游”的美美与共。这一路, 村落与景点交相辉映,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直赞其为“京西福地”。

伴随着旅游业的繁荣,传统手工艺得以复苏,传统美食得以光大。一个个合作社、企业纷纷研发苦荞褥、苦荞枕、草鞋、草编等旅游产品,一家家餐饮店将凉津津、滑溜溜苦荞凉粉与各类传统美食匠心搭配,让灵丘物美饭香惹人醉。通过原料收购和吸纳务工,贫困群众进一步增收致富,这片大地的劳动者,在“九分山水一分田”里过上了七彩生活。

2019年,灵丘县申请了县域公共品牌“灵秀灵丘”,打出了品牌的组合拳。

下篇

(一)遥遥领先

思路一变天地宽,转型发展气象新。

有机农业、生态建设、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灵丘的颜值,也增加了对高端生态产业的吸引力。2019年,大型数据项目——总投资400亿元的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基地项目落户灵丘,目前已投资60亿元。该项目因开展大数据存储服务,对空气的洁净、气温的凉爽要求较高。落地以来,已为300多名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经济品质改善的同时,文化影响力也空前提升。今年元月,央视《唱响新时代》特别节目走进灵丘,龙渠沟社区的乡亲们载歌载舞,与全国观众见面。

这,是脱贫攻坚以来灵丘县的荣誉之路:

——2016年9月6日,“山西省转型综改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车河有机社区举办。

——2017年,灵丘县入选“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单位”;红石塄乡上北泉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

——2018年,灵丘县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有机农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扶贫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在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进行了展示和交流。这一年,灵丘县成为大同市首批“摘帽”贫困县之一,危房改造工作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

——2019年,灵丘县荣获“中国有机30年全域有机创新奖”;“城头会—觉山寺—车河—桃花溶洞—北泉—花塔民俗风情游线路”入选全国150条“夏纳凉”系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上沿河村入选“全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第一批精选试点村”。

灵丘,这只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而展翅奋飞的“鸟儿”,好风凭借力,扶摇直上,遥遥领先,先机频频。近几年,全国各地来灵丘学习、考察有机农业、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的团队越来越多,其“先飞”效应愈发显现。

透过一个机构的诞生、一个人的职务调整,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其“先飞”效应: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打响了消灭绝对贫困的发令枪,脱贫攻坚成为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当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周边县尚处于观望、迷茫之中,而先行者灵丘县正蹄疾步稳地奋进。从机制建设看,2016年,灵丘县即成立了大同市最早的县级脱贫攻坚指挥中心,率先实现了机制保障、队伍保障。此时,县有机农业园区协调办公室主任赵优文,因三年来推进有机农业成效突出,被任命为县扶贫办主任,并被赋予从各机关、各乡镇直接点兵的特权。后来,灵丘的脱贫攻坚之所以起点高、进度好、效果实,与这一机构的及早成立、运营有力关系极大。从资金使用效益看,脱贫攻坚战打响之时,正是灵丘已经启动的各种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注入之际,政策给力、真金白银支持、社会合力帮扶,让灵丘的转型之路、脱贫攻坚战顺风顺水,且一路获援无数,不断产生乘法效应。

一步先,步步先。借势“有机农业+生态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在脱贫攻坚战中,灵丘又一次以较高的初速度振翅先飞。

(二)成功之道

追本溯源,我们在灵丘的转型发展中看到了一条这样的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和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遵循,让优质农产品、优良生态、优美乡村共助脱贫攻坚,实现大生态助力大扶贫。

仔细分析这一转型路径,我们看到了贯穿其中的方法论:

——在生产、生活、生态上“三生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具体来说,即以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为支撑,建设“有产业”的新乡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建设“有颜值”的新乡村;以留住乡土味道为重点,建设“有乡愁”的新乡村。通过吸引农村人口、人才、资金等不断回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在资源、资产、资金上“三资融合”,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概括来说,灵丘通过 “空间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实现资本流进来、资源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活起来。具体来说,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探索运用PPP、基金等现代融资模式,在有效控制政府债务的同时,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为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在自治、法治、德治上“三治融合”,构建党建引领、政府群众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比如,灵丘县全面加强“三基”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持续强化普法教育,广泛举办农民运动会,注重激发农民的参与性,把弘扬传统美德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让清风正气充盈乡间沃野,在志智双扶上开展丰富探索。

在2020年全国扶贫日“生态扶贫论坛”上,大同市委副书记、灵丘县委书记张强(左二)分享灵丘县践行“两山”理念、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张战役的经验和成效

分析这一方法论,我们感受到奔腾于其中的精神:服务大局、对标一流、规划先行、弱鸟先飞、求真务实、久久为功。凭着这种精神,灵丘这只曾经左冲右突、难以脱困的“鸟儿”,找到了方向、飞向了“蓝天”。

今天,灵丘的干部们常常忍不住感慨:当初将信将疑,没想到这些年坚持下来,发生的变化连自己都吃惊。一位当初为灵丘做过规划的专家,在了解到灵丘的变化后,忍不住赞叹:没想到规划真的实现了!

8年来,灵丘努力顶“天”立“地”:真学真用,紧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同时,扎根县情民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灵丘的发展天高地阔、势头强劲。

8年来,灵丘以时间换空间,让2732平方公里的国土发生了巨变——体现出提升生态颜值、实现高质量脱贫的显著成效,蹚出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丰富路径,也提供了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真切典型。

灵丘这一革命老区的精彩蝶变,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吗?

来源:《中国扶贫》

原标题:《【本刊关注】光辉理念指导下的光辉实践——山西省灵丘县生态扶贫纪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