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 · 饮水思源】三个侧面看“崇信红牛”

2021-01-02 13: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三个侧面看“崇信红牛”

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窑洞养牛示范带,“赶着红牛奔小康”的标语格外醒目。

甘肃绿源牧草公司,机器轰鸣,草叶翻飞,清香阵阵。

崇信红牛繁育场,毛色红亮、体格健硕的红牛悠闲自得。

……

“崇信红牛”的一组镜头,展示发展变化,见证前进步伐。

近年来,崇信县立足资源优势,将红牛产业作为助推脱贫增收、加快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坚持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牛产业呈现出“总量扩张、质量提高、效益凸显”的良好势头。记者走访了部分企业、养殖户及部门负责人,试图从青贮饲草、窑洞养牛、种质种群三个侧面,对“崇信红牛”作一个粗线条勾勒,管窥其成效及发展。

有好草才能养好牛

九月,进入玉米收获期,和红牛养殖有关的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时间陡然紧张起来,他们需要在半个月内,完成玉米的收割和青贮工作,否则就会导致秸秆水分损失、木质素含量增加、营养价值下降等问题。

所谓“种好草养好牛出好肉”,饲草的质量决定了肉牛的生长质量,进而影响牛肉的品质,而要从源头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去年年初,县上就制定了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对玉米秸秆的青贮、综合利用和红牛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门部署。”崇信县畜牧兽医中心主任秦好书介绍,在“种养结合、为养而种,连片种植、综合利用”原则的指导下,崇信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玉米、紫花苜蓿、小麦等种植面积近25万亩,足够保证十二三万头牛的饲草。

草料充足的情况下,亟待解决的就是加工、运输、配送等问题。2020年,崇信县提出“清零、清表、清理”的秸秆青贮转化要求,确保所有能加工的秸秆都能变成饲草,同时做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全清理无堆放。国庆时,秦好书驱车在塬地川区跑了一遍,“地里看不到站着的玉米秸秆,百分之六七十都已青贮结束。”数据显示2020年崇信县共收贮饲草料20.4万吨,秸秆青贮转化率达到100%。

“2020年收购加工的玉米秸秆和苜蓿超过2000吨,10月初就全部售完,其余都是附近的养殖场和养殖户拉来秸秆我们代加工,当时要赶时间,所以工人非常辛苦,每天加班加点。”绿源牧草公司生产厂长刘晓明介绍,秸秆经过粉碎、揉丝后,再进行裹包密封,既能提高饲草的质量,又方便贮存和运输,群众也比较认可。

除采取订单收购、秸秆代加工的青贮模式外,崇信县还创新开展了饲草兑换模式,引导全县大型饲草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办好“饲草超市”,通过玉米秸秆兑换青贮裹包的方式,为养殖户提供服务,得到了玉米种植面积大却没有秸秆加工能力的养殖户的好评。

县上还出台政策,饲草加工企业及农机大户为养殖户代加工裹包饲草的,每100公斤补贴20元,每400公斤补贴100元。不仅如此,群众种饲草、建基地、建贮窖池、加工饲草都有相应的补助政策。“饲草补贴只是一部分,这几年对牛产业的补助力度之大,是空前的。”秦好书说,2019年崇信县牛产业政策性投入1700多万元,2020年将近2000万元,“极大地提振了群众养牛的信心和积极性。”

窑洞养牛的有益探索

近两年,锦屏镇平头沟村村民朱海萍的名字,频频见诸媒体。在津津乐道她脱贫致富励志故事的同时,媒体记者更愿意将关注点放在朱海萍赖以脱贫的载体——生态窑洞养牛,去探讨这一模式带给她以及当地群众的变化。

红牛产业是崇信县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和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在发动龙头企业养、大户养和家家户户养的同时,县上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养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窑洞养牛模式。

朱海萍是这一模式的第一批受益者,3年多时间,从最初的10头牛发展到如今的150多头,收入也从2万元增加到24万,真正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

秦好书算了一笔账,整修一孔窑洞,政策补贴贫困户1万元,每头牛补助3000元,平均每孔窑洞能养4头牛,投在每头牛上就是5000元,差不多是一头牛的饲养成本。2020年,平凉红牛6个月牛犊的售价在1万元左右,“基本上是净落。”

选择窑洞养牛模式的,既有分散户,也有合作社,还有养殖企业,他们看重的是什么呢?窑洞养牛到底有什么益处呢?从建设到饲养再到效益,秦好书总结了10多条,包括:盘活废弃窑洞,节约土地资源,投入低收益高,接地气疾病少,长势好坐膘快,产犊成活率高,环境好牛舒适,改善乡村面貌、发展乡村旅游,调动剩余劳动力积极性等。

“虽然是在窑洞养牛,但是饲喂方式却很科学。”秦好书说,每个养殖区都严格落实了“四区分离”要求,建成了防疫室、消毒室、堆粪场、草料场等配套设施,全面落实饲喂、防疫、粪污处理等措施,每头牛享受的是自然的风、自然的雨、自然的阳光,还能听音乐、做按摩、喝温水。

山清水秀的村落,修葺一新的窑洞,悠闲散步的牛群,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众多游人。特别是夏日傍晚,平头沟离县城不到10分钟车程,人们带着老人孩子,休闲纳凉,享受难得的悠然时光。

在好政策、好收益、好前景的加持下,崇信县已建成5条窑洞养牛示范带,11个窑洞养牛基地,累计改造窑洞1126孔,牛存栏3500多头。不仅带动群众发展红牛产业脱贫致富,提升了红牛饲养数量和养殖质量,还找到了农旅融合的结合点,为乡村振兴打好了基础,走出了一条传统养牛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选育平凉红牛优质种群

崇信县生态环境良好,饲草资源丰富,群众素有养牛的传统,在从役用型牛向肉用型牛转变的过程中,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平凉红牛的种群。随着平凉红牛产业的发展,崇信县加大肉用型为主的红牛定向选育改良力度,积极实施红牛种质资源提纯复壮工程,巩固红牛生产高档化特质,目前养殖的肉牛中80%为平凉红牛,为选育平凉红牛优质种群、打造平凉红牛核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11月21日,崇信红牛产业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工作站成立,柔性引进国内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遗传学等方面的9名权威专家。毫无疑问,它将承担起平凉红牛品种改良选优、核心种群建设、品牌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功能与责任。

专家团队成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认为,平凉红牛是我国特色肉牛品种,具有生产高品质牛肉的潜质,应尽早培育出品质更好的“平凉红牛”品种,以支撑平凉肉牛的高效优质发展。

“崇信红牛公司拥有全县最大的养殖场,目前存栏的1600多头牛里90%以上都是基础母牛,并且都是‘平凉红牛’。”崇信红牛产业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文忠虎介绍,目前已经选育了500头核心群,未来还会继续扩繁,争取两三年后达到1000头。

保种扩繁、品种选育的过程并不简单,“首先从体态外貌上要符合平凉红牛的特征,要有肉牛的体质,还要保证在1.5至2岁之间……”说起选育标准,文忠虎滔滔不绝,他认为,崇信红牛公司繁育场未来要发挥“保种场”的作用,及早建立核心种群数据库,保证族谱及基因的稳定遗传,通过不断的选育,保留平凉红牛的优质品种基因。

肉牛选育五个代次最少需要十年,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项需要极大耐性的浩大工程,但是,即便需要付出这样多的努力,文忠虎和他的团队还是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

品种资源是长远发展的基础,效率和效益是产业的关键。保护好平凉红牛的种质资源,踏踏实实做好品种选育,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振兴民族传统种业,支撑牛产业发展,已成为当下及未来扛在“平凉红牛”“崇信红牛”肩上的重要使命与担当。

来源:平凉日报/刘英娜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 · 饮水思源】三个侧面看“崇信红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