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面小康路上谱写呼伦贝尔脱贫攻坚幸福篇章

2021-01-02 17: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新年的钟声在耳畔回响,隆冬时节的呼伦贝尔,银霜遍地,天地间百色归一。在这最纯净的颜色里,驻足回望,在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中,听脱贫攻坚“足音”,阅脱贫攻坚“答卷”,一条条高标准柏油路直通农家,一片片特色产业区喜迎丰收,一个个专业合作社生意红火,一张张脱贫群众自信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在呼伦贝尔大地上,蕴藏着人民生活的福祉,到处是蒸蒸日上的幸福景象。乡村更美了,百姓的腰包更鼓了……红红火火的日子里,透着喜乐祥和,一幅小康图景跃然纸上。

“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6年的25660户61660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205户505人,贫困发生率由7%降至0.06 %;28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2018年,阿荣旗、扎兰屯市、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4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市摘帽退出;2019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2个国贫旗摘帽退出;2020年11月10日,全市1311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清零。

产业挑大梁 打造“聚宝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莫旗是国家级贫困旗,是我市脱贫任务较重的旗之一,担负着56个贫困村出列、3.182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重任,贫困是一块难以啃下的硬骨头。

在发展扶贫产业中,这个旗从自身禀赋优势出发,推行“菜单式”产业扶贫,深度探索“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把贫困户全部吸附在产业链上,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实现农畜产业联动,培育经营主体带动和发展多项产业拉动,借助产业实现“逆袭”。

2017年起对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四种种植业、四种养殖业产业扶持,每户每年给予最高6000元的资金补助,2018年开始增加了“菜单”种类,扩展到“八种八养”。

2017—2020年,短短4年内,这个旗累计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432人次,共投入补助资金8417.9万元,实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资金到村到户,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和发展产业,光荣实现增收脱贫,让群众幸福感十足。

莫旗还投资2.85亿元在阿尔拉镇阿尔哈浅村建设48.6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截至2019年底,已实现销售收入516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48户,户年均增收3000元。并投入400万元建成扶贫车间,引导企业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扶贫车间稳定就业,变“输血”为“造血”,一大批贫困户获得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机会,让当地贫困群众真实地摸到了脱贫的大门,扶贫车间就是贫困群众的幸福车间。

像莫旗这样,在发展产业上,呼伦贝尔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等扶贫模式,通过结对帮扶、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结对子”,重点围绕乳、肉、草、药、菌、蔬、果、林、禽、粮等扶贫产业及加工业,带动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业主导产业。构建“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市稳定形成“镇镇有产业、村村有项目、户户有门路”的脱贫路径。

精准开“药方” 同心拔穷根

冬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暖暖地照在人们身上,也照在鄂温克旗巴彦托海嘎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屋上。

农闲时节,何美荣在家做饭、洗衣服、做家务,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日子过得怡然自得,红红火火。何美荣是巴彦托海嘎查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打零工为生,由于没有住房、没有草场、没有牲畜,缺少生产资料,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加上自身患有慢性疾病,这让原本困难的家庭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鄂温克旗对居民逐户深入摸底调查,进行集中安置搬迁。2016年何美荣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2017年9月她正式搬迁入住安置点。

这两年,借助国家的扶贫政策和鄂温克旗出台的67项精准脱贫措施深入推进,何美荣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但有了自己的果蔬种植产业,发展了庭院经济,还打造了绿色有机果蔬“采摘园”,足不出户便可致富,她和丈夫年收入大概在5—6万元,已实现稳定脱贫。

“2019年鄂温克旗政法委又给扶贫户每家抓了50只鸡雏,何美荣的经济收入又多了层保障,为的是将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走得更稳更远。”巴彦托海嘎查第一书记姜杨如是说。

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在易地搬迁致富中,呼伦贝尔通过民俗风情旅游、进城进镇创业、发展设施农牧业等方式发展后续增收产业,实现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6—2018年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347户,“十三五”搬迁任务已全部完成,书写了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华章。

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呼伦贝尔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新媒体和电子商务技术,推动发展消费扶贫新模式,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体系日益完善,电商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众创空间等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带动5200多人利用电商平台创业就业,实现稳定脱贫1780人。借助京蒙扶贫协作,将消费扶贫已认定产品推广到首都地区,推动贫困地区优质农畜产品进京。并充分利用内蒙古扶贫产品集中采购展示服务中心等线上线下22个平台,将符合条件的农畜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在平台上进行展销,不断扩大展销范围、规模,为扶贫产品插上“云翅膀”,走出呼伦贝尔,飞向全国各地。

摘帽“四不摘” 脱贫成色足

呼伦贝尔市深刻认识到,脱贫“摘帽”后,巩固脱贫成果不返贫,是实现稳定奔小康的关键之举。过渡期内,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

——“摘帽不摘责任”。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承担的主体责任,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主管责任,驻村工作队、嘎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帮扶干部的工作责任,确保干劲不减、劲头不松。

——“摘帽不摘政策”。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名制数据库和贫困家庭大学生数据库,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人数17975人,规范设置公益岗位5922个;制定消费扶贫工作方案,25家企业、64款产品通过扶贫产品认定,累计销售额达4176.5万元;全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637户、2.6亿元,实现“应贷尽贷”。

——“摘帽不摘帮扶”。21位厅级领导继续包联10个旗市区并成立包联组,145个市直部门、驻市单位向包扶苏木乡镇派驻了83支脱贫攻坚工作支队,全市驻村工作队476个,驻村干部1801人,帮扶责任人11455人。

——“摘帽不摘监管”。健全防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全市今年防贫保险共投入资金1966.4万元。全市受理扶贫领域信访事项81件,已办结73件,剩余8件正在办理中。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也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生动实践。更深刻感受到,“高质量”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响亮音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亦当如是。只有通过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精准扶贫微观施策的相辅相成,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值得坚信,呼伦贝尔在脱贫攻坚中实现的突破与超越,取得的经验与成果,磨砺的精神与作风,必将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航道”,推动呼伦贝尔在高质量发展路上行稳致远!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

原标题:《全面小康路上谱写呼伦贝尔脱贫攻坚幸福篇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