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产业释放大能量

2021-01-04 16: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王岩 李鹏 张健楠 农民日报

支起架子,放下菌包,剩下的就是等待。云南省西畴县龙正村大棚里的姬松茸每24小时能收获3次。有些直接粗加工后卖鲜的,还有一部分烘干卖到更远的地方去。食用菌产业栽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是许多地区首选的扶贫产业。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严重缺水,产业的发展被紧紧卡住了脖子,广西田东平略村精准选择了养鸽产业。据统计,规模1000头的养猪场每天大约要用15吨水,而同样规模的养鸽场只需要1吨左右,而且出栏很快,23天钱就可以到百姓口袋里,更适合在缺水地区发展。村里成立了养鸽合作社,一大批村民靠养鸽脱了贫。

“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千只兔进城住”。现在,贵州普定肉兔养殖深入人心,成为了“一县一业”主导产业之一。养兔周期短,兔粪还可以收集起来做有机肥,循环回田,兼具经济和环保效益。靛山村不仅村民有了分红,村集体收入也翻了几倍。

贵州紫云浪风关林场搞起了林下养蜂,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产出的蜂蜜口味独特、纯净无杂,含有丰富的营养,深受消费者青睐。群众还能到基地务工,百姓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甜蜜路”。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利用家家户户的庭院发展产业,在自家的大院里种紫皮蒜,一亩园子的受益能顶10亩大田,干活不累更适合猫冬的老年人。村民许贺春看着一辫辫紫皮蒜喜上眉梢。

我国是世界最大产茶国,全国近20个省份种植茶叶,涉及茶农人口8000多万,茶业振兴与乡村振兴、茶农脱贫致富息息相关。四川宜宾川茶集团的茶叶基地里,茶农坐着班车上下班,两三亩地每年就有两三万块收入,比外出务工挣钱还多。

在几亩薄田之外,房前屋后种点桑养点蚕。自古以来中国的老百姓都是以种桑养蚕来改善生活的,现在也是如此。广西那坡那乐村充分利用光热条件,每年可以出茧12批,周期长达8个月,每亩桑园能有6000元以上的收入。绵绵丝线防成布,织成绸,染上色,构建了老百姓五彩缤纷的生活,山坡上家家户户盖起了崭新的小洋楼。

把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是贵州普定韭黄村的选择。这里历史上就有种韭黄的传统和优势,近年来在黑色的塑料转化筒的帮助下,村民可以自行控制韭黄的转化时间,避免天气和市场波动风险。现在,村里流转土地做起了韭黄基地,村民在这可以选择割韭黄、清洗、包装等工种,挣到一份稳定的工资。

青海省牦牛存栏近500万头,居全国首位。为了解人草畜之间的矛盾,河南县兰龙村成立生态有机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社,牧民以草场和牦牛入股,根据季节划分牧场,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牛羊能吃饱吃好了,牧民的生活也跟着好起来了。

青海祁连县默勒镇光伏扶贫联村电站

除了农业产业,还有一大批产业或资金,悄悄在群众的身边发挥着作用。光伏扶贫,将村集体的扶贫资金整合在一起,让百姓站在阳光下就可以赚钱,还有一部分收益用来支付公益性岗位工资。这电是温暖和光明,也是力量。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送钱送物不如送产业,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成为脱贫攻坚中最根本和有效的方式。

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贫困人口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扶贫举措。据农业农村部统计,832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能力强的扶贫主导产业,72%的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

▶相关推荐

有一条路,能绕地球104圈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生态扶贫 | 一个战场,两场战役!杜林强:一座“站”在牛羊间的雕塑易地扶贫搬迁 | 搬出来的新生活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岩 李鹏 张健楠

原标题:《小产业释放大能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