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镇市骆家桥村: 产业链上建支部,产业兴旺村民富

2021-01-04 13: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清镇市骆家桥蔬菜基地建设以来,红枫湖镇骆家桥村羊昌组村民王显忠很积极,带动大家流转土地,是支持基地建设的积极分子。

然而就在前几天,王显忠带了同组的一群村民来向村干部“告状”:“基地管理人员懂技术,但安排用工不合理、不公平。”当天,村党支部就和基地党支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支部成员、村民组长代表、村民代表等30多人商讨了3个多小时。“绝对不允许不公平的现象存在。”了解王显忠等人的诉求后,党支部成员向他们承诺一定解决问题。

同时,基地负责人贺彦鸿立即向上级公司反映村民诉求。“经过商讨,我们完善了用工安排新制度,目前制度已起草完成,正和村支两委协商。”贺彦鸿说。

听群众心声,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骆家桥村得以高效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的原因。贵阳保供蔬菜基地项目落地该村后,村支两委积极探索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挥支部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基地快速建设,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建强战斗堡垒

念好产业“致富经”

从骆家桥村蔬菜基地监测平台上望去,已建成的201个蔬菜大棚像是披上了一层银装,十分壮观。大棚边建设边种植,今年已完成两季蔬菜采摘,第三季的西蓝花和羊肚菌也即将迎来采摘季。

俯瞰骆家桥蔬菜基地。

骆家桥村占地8.9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但恰好处于红枫湖水源保护区,不能发展工业。此前,除了400余亩苗木基地,村里没有其他产业。

如何在保护好“大水缸”的同时,又让地生“金”,成了骆家桥村面临的一大考题。

2019年,贵阳在全市启动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为骆家桥村带来了机遇。通过积极争取,3200余亩保供基地落地骆家桥村,贵阳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基地建设和生产。

当年3月23日,村支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动员村民流转土地。

“流转土地不仅有租金,务工也会优先录用。”村支两委向村民讲清楚土地流转的好处,再加上前期的苗木基地建设让村民看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八成以上的村民都同意流转土地参与基地建设。一个月时间,32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完成。

土地流转完成后,基地建设也迅速展开。如何借助这次契机,让产业可持续发展?村支两委积极思考。就在基地启动建设几天后,村党支部书记李政伦和贵阳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蜀黔在总结交流过去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时得出一个结论:党支部发挥作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两人达成共识,要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蔬菜基地党支部和村党支部实行联建。

“要建强基地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带头人必须发挥作用,重点得从村干部着手。”骆家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波认为,要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的职业素养和履职能力,改变传统粗放的工作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充电,才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找准症结后,驻村工作组邀请贵阳市委党校专家,充分发挥流动大讲堂的载体作用,以“如何当好一个干部”为定位,通过接地气的内容讲解,让村支两委成员、基层党员、群众都参与学习,从思想上开始改变。除了在本村,流动大讲堂还带领大家走出去,学习其他村党建和产业发展先进经验。

不仅如此,骆家桥村还充分利用党组织生活会,共同商讨发展问题、解决思路。以前,组织生活会往往是走形式,现在,组织生活会“活”了,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商量会议主题、内容、形式,充分发挥了这一载体的作用,产业发展有了“智慧讲堂”。

在支部联建的同时,驻村工作组积极当“参谋”,帮助村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党组织干部职责。现在,村里大事都要通过会议讨论,确保基层工作公开透明、高效及时开展。

村党支部还制定相关制度来解决矛盾纠纷,设置举报箱,充分发挥基层民主监督的作用,将村干部、党员的行为置于“阳光”之下,创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努力让产业基地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存钱罐”。

通过共建党支部,骆家桥村的产业发展有了坚实的战斗堡垒,群众反映的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决。目前,骆家桥村已完成201个大棚的建设。

发挥示范作用

画好发展“同心圆”

在骆家桥村已建成的蔬菜大棚中,有6个大棚比较特殊——不仅是“党员示范棚”,还是高科技蔬菜品种种植示范棚。负责这些大棚的党员既要做好政策“宣传员”,也要当好矛盾“调解员”,还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育苗质量直接关系到蔬菜种植效益,‘党员示范棚’主要用来育苗,培育优良品种。”李政伦说,负责育苗大棚的党员比其他人责任重大。

村文书周贞明是其中一个“党员示范棚”的负责人,自从负责“党员示范棚”以来,他自加压力,自觉学习管理、种植、政策等方面的新知识,主动参与管理类相关培训,不断“充电”,学习人员管理方式方法,提升组织协调、矛盾化解等方面的能力。

大棚里,蔬菜长势良好。

“如果技术上一窍不通,或者一知半解,管理起来难度会很大,别人把你当外行,说的话也没有说服力,没人听,更别谈管理了。”这是周贞明的体会。通过学习,他已熟练掌握土地消毒、蔬菜育苗、幼苗种植、农药喷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以前大家不懂育苗,也不懂管护。如我们过去用传统方式喷洒农药,杀虫效果不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喷洒农药时,喷头要向上呈45度角,先喷洒叶子背面,再平扫式喷洒。”说起蔬菜种植和管护技术,周贞明头头是道。

在周贞明的带动下,他所负责的示范棚育苗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大棚育苗成活率从之前的80%左右提升到了目前的98%以上。

对于基地建设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村党支部还充分发挥老党员的作用,让有威望的老党员给群众做思想工作。

拥有40年党龄的朱志学就是其中一位。在土地流转阶段,62岁的朱志学积极帮助村支两委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要把道理讲清楚,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谈起为群众做思想工作的经验,朱志学有不少“小窍门”。

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骆家桥村及时将发展中的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推进了产业快速发展。虽然蔬菜基地还没全面建成投产,但已陆续栽种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完成蔬菜采摘2200万斤。

据李政伦介绍,随着基地逐步投产,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村民人均收入仍从2019年的19000多元增加到22000元左右。

支部强产业兴

物质精神“双丰收”

看到家乡有了产业,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家,逐步成为“农业工人”,多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在骆家桥蔬菜基地的露天片区,村民顾怀秀正在给花菜地补苗。基地离家仅几百米,每天早上走三五分钟,就能在家门口上班,中午还可回家吃饭休息;每天做八个小时,纯收入至少100元……这样的日子,顾怀秀之前“想都没想过”。

顾怀秀说,以前她和丈夫在福建打工,家里的娃娃成了留守儿童,回到基地务工后,一年收入至少有3万多元。“蔬菜采摘季节最忙,天天加班,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顾怀秀心里记着一本账,“巴不得能天天干活,多挣点钱,让娃娃都能上个好大学。”

当地村民在蔬菜基地覆盖地膜。

如今,骆家桥像顾怀秀一样在家的妇女,基本上都来到了基地务工。据统计,仅在建设阶段,基地用工量就达到20万人次,农忙时,基地每月支出务工费达60万元。基地全部建完后,一年至少给当地带来15万人次用工量。

务工收入仅是村民收入的一部分。李政伦介绍,蔬菜基地建设的利益联结方式采取“三钱分红”模式,包括“土地钱”“分红钱”“务工钱”。其中,“土地钱”为土地租金,“分红钱”为入股土地收益分红,“务工钱”即村民务工收入。2019年,基地刚建设未产生效益时,村民每亩地就已取得200元的分红。

以前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周莲丽,在工厂当过小组长。来到基地后,有管理经验的她成了一名管理员,每月收入4000元。再加上7亩地的租金和分红,她每年的收入至少有55000元。“家里已经建了一栋两层的楼房,今后赚了钱,打算往上再加一层。”周莲丽说。

收入提高后,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着变化。村委委员贾承明记得,以前村里流行比“搓麻将”的技术,现在大家都开始比收入、比教育、比卫生了。

朱学武是变化最大的人之一。50多岁的他是个“单身汉”,以前不仅酗酒,也不注重家里的卫生,是村里远近闻名的“懒汉”。今年,驻村干部提议安排他去公益岗位,不少村民持怀疑态度。没想到朱学武不仅干好了工作,增加了收入,还成了一名人见人夸的勤快人,家里的环境卫生状况也变好了,连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

“书记,你快来看我家卫生做得好不好。”一遇到吴波,朱学武就邀请他去给家里的卫生“打分”。

■视频新闻

一幅“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

的美丽画卷

扫码看视频

记者:周治友 陈文新 黄菊 龙震宇 郭然

原标题:《清镇市骆家桥村: 产业链上建支部,产业兴旺村民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