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年伊始,宜昌哪些工作又上了头版?

2021-01-04 1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月4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

湖北宜昌

《提高农村供水质量 让群众“吃好水”》

1月4日

《湖北日报》头版

01

(2021年1月4日1版)

全文如下

“店小二”有呼必应

——我省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回眸

记者李剑军 通讯员熊伟、李涛

2020年5月14日,全省打响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发令枪”后,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新一轮“放管服”改革,狠抓惠企援企政策落实,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奋力使其成为湖北疫后重振、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我省以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交上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2020年1-11月,全省增值税发票开票户数61.26万户,同比增长16.8%,累计开票金额恢复至上年同期的97.2%;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65.31万户,较2019年底增加23.35万户,增幅4.31%;城镇新增就业65.09万人。

构建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

“8点钟到场,10点多就拿到执照走人啦!”去年8月,在蔡甸区政务服务中心,武汉笑农机械设备租赁公司财务主管全永亮办完公司注册后感叹,过去企业注册要跑工商、税务、人社等好多个窗口,有的还要回头往部门跑,少说也得耗3天,如今一个窗口集成办理、并联审批、营业执照现场打印,仅用了148分钟。

营商环境,犹如阳光、空气、土壤。优化营商环境,须久久为功,构建长效机制。

高位推动,我省省、市、县三级均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的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解决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去年5月13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俗称“黄金30条”,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紧扣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反映的突出问题,围绕政务、市场、法治三大关键领域靶向发力,实施企业开办“210标准”等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5月14日,成立全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不久印发《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十必须十不准”》,要求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一网通办”等。

去年下半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紧锣密鼓:7月22日,省人大常委会听取省政府营商环境报告,“一府两院”和9个省直部门负责人接受了省人大代表的现场询问。8月18日,我省印发《关于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的方案》。10月1日,《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实施。10月30日,《湖北省“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建立全覆盖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对103个县市区进行全覆盖营商环境评价……

制度的生命力在落实。我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层层压实责任。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组织13个督查组,对17个市州开展营商环境专题督查,点对点、硬碰硬督促相关单位整改销号,11月又组织“回头看”。武汉、襄阳、宜昌等地还开展了营商环境纪委监委专题巡查。

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一网通办,强力推动系统联通,目前全省重点信息系统、监管系统打通率超过80%。”省营商环境办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底,166个(国垂62个、省垂104个)系统已有132个(国垂29个、省垂103个)与统一受理平台打通,其中65个重点信息系统已有55个与省大数据能力平台打通,49个监管系统已有43个与“互联网+监管”平台打通。省直部门1554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已完成1513条。380种电子证照已归集366种2.2亿本。

截至2020年12月中旬,省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息总量达8.24亿条,其中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数据总量326.9万条,为包括分类监管、承诺审批在内的信用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应减尽减”,我省将中央和省级事项合计530项(其中省级层面仅7项)全口径纳入“证照分离”改革清单分类管理,其中直接取消审批19项、审批改备案10项、实行告知承诺59项。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已办理涉及“证照分离”改革事项业务33.4万件,惠及企业18.47万户。

“去年4月,邮储银行、民生村镇银行分别为公司办理了续贷和延迟付息,5月三峡农商行又下调了贷款利率,企业资金压力大大缓解,还减少了70多万元财务成本。”谈起银行的雪中送炭,宜昌华益工具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益很是感激。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全省持续推动金融资源向普惠领域倾斜。截至去年10月底,我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33.6 亿元,较年初增长22.86%;贷款户数69.67万户,较年初增加11.84万户。全省辖内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2.55%,其中“银税互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53.98%。

“加速工程建设审批”,建立施工图分类审查制度,低风险建设工程施工图免于审查,一般建设工程实行承诺制办理施工许可。宜昌“多审合一”使图纸审查时间压缩至7-12个工作日提速30%以上,“多验合一”让验收时限由57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

诚信政府建设再上台阶。仅从“清欠”数据上看,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共梳理上报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4.51亿元,已清偿账款12.51亿元,清偿进度86.27%,无分歧欠款12.15亿元已全部清零。

头部企业加速聚集湖北

“有了这笔钱,马上可以去补货了!”2020年5月26日,樊城区华光眼镜店负责人张宗葆,从该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领到因房租减免政策退还的租金17400元,脸上乐开了花。

去年前11个月,襄阳市仅主城区共兑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补贴6399万元,惠及23421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借力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契机,去年1-11月,我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49亿元,其中2020年出台的政策新增减税降费572亿元。执行除高耗能企业外降低电价5%,实行阶段性差异化政策降减免高速公路收费,综合施策降低企业用能、物流、人力资源、融资等要素成本,成效明显。

去年11月23日,总投资50亿元的新希望集团郧阳基地项目在鄂豫边陲小镇十堰市郧阳区梅铺镇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新增优质瘦肉型猪50万头。以郧阳区梅铺镇党委书记徐维峰为骨干的“店小二”专班24小时待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这是湖北千万“店小二”工作状态的缩影。

“随着营商环境的优化,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头部企业加速聚集。”省发改委主任程用文称。去年12月11日,武汉两宗工业用地成交,分别被金山旗下两家软件公司以2319万元、809万元摘得,这意味着小米、金山(武汉)总部二期地块锚定,超大规模研发中心即将落地。

据统计,2020年前11个月,武汉市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21个。康宁10.5代线、费森尤斯医疗、伟巴斯特汽车天窗等一批外资产业项目落地投产。西门子、沃尔玛、法液空等知名跨国公司加大在汉投资。德国SAP、安联保险、日本永旺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在汉投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300家以上。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2

(2021年1月4日1版)

全文如下

伍家岗长江公路大桥钢箱梁吊装过半

视界网 王耿 摄

2020年12月31日,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公路大桥主跨钢箱梁吊装过半。伍家岗长江公路大桥全长2813米,是一座双塔钢箱梁悬索桥。为保护中华鲟、江豚等长江珍稀生物,该桥采用主跨1160米悬索桥一跨过江的方案建造。目前,主跨77榀钢箱梁已成功吊装40榀。按计划大桥将于今年7月1日通车。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3

(2021年1月4日1版)

全文如下

长江中上游首个LNG码头在秭归开建

记者张乐克 通讯员刘珍、龙江

航行在长江的船舶将可以加注绿色能源。2020年12月28日,三峡库区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在秭归县归州镇开工,这是长江干线中上游地区首个LNG加注码头。

“气化长江”是指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将原来以柴油、重油为主要燃料的长江内河船舶,改造为以LNG和柴油双燃料,并逐步替代为纯LNG动力燃料的“油改气”工程,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惊人。据测算,相比较柴油,LNG可减少80%的二氧化氮、25%的二氧化碳、100%的二氧化硫排放。长江水系内河运输船舶约13万艘,按照1/10的船舶在湖北地区进行升级改造,可产生150亿元产值。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已形成船舶LNG动力改造的完整产业链,有15家设计单位设计出符合要求的LNG动力船舶。新建了海川2号、海川3号等2艘LNG动力船,将重点运营阳逻至宜昌集装箱运输航线。我省在宜昌秭归、武汉新港林四房港区、武汉港白浒山、鄂州港、黄冈港共布局5个LNG加注站点。

秭归LNG加注站位于三峡大坝上游长江北岸,距离三峡大坝约36公里,主要建设7000吨级浮式LNG加注泊位,陆域建设3台150立方立式LNG储罐及相应的工艺设备,总投资5亿元,预计2021年10月投入运营。

该项目是江苏省对口支援秭归的重要项目。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4

(2021年1月4日5版)

全文如下

还一江碧波东流

记者胡弦 摄影陈勇、刘曙松 视界网杜磊磊

2020年10月22日下午,夕阳的余晖中,一群江豚在清澈的长江宜昌段江水中追逐嬉戏。随着长江水质持续向好,宜昌江段常年都可以观测到野生江豚的身影。

这是眼下宜昌、武汉等地常见的一幕——

长江上,江豚自由遨游,追逐嬉戏。

江豚,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长江生态指标生物。“微笑天使”频频露面,传递出令人欣喜的信息:长江水质日趋向好。

浩浩长江,湖北岸线长度全流域第一;千里汉江,涵蓄出一库丹江清水。

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湖北使命特殊;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湖北责任如山!

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取缔干线非法码头、排查入河排污口、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造林绿化长江两岸……瞄准水中、岸上、地上的问题,湖北力争实现长江水清、岸绿、河畅的愿景。

以系统性举措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湖北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河湖湿地保护等一批生态重大工程,把全省22.3%的版图面积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正在形成,为母亲河筑起“最强盾牌”。

取消围栏围网养殖后,洪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野生莲藕的面积不断增加。

还一江碧波东流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我省长江大保护提供了指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如何源头治污?力争不让污水入江。

以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为例,经无人机航测等三级排查,湖北共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12480个。目前,全省正有序推进分类监测溯源。

这些天,老孝感人记忆中的西湖桥碧波美景回归了。

西湖桥,孝感城区地面仅存的千年古建筑,著名的“澴川八景”之一“西湖酒馆”遗址就在此。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老澴河水质污染严重,作为其支流之一,西湖桥沿岸也成了又黑又臭的污水沟。2019年10月,西湖桥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2020年12月初,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让孝感人欣喜重现的美景,具有全省标志意义。随着西湖桥告别黑臭,全省214条黑臭水体全部“销号”。

斩断“污龙”只是第一步,让母亲河魅力归来,应是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鱼和谐的画面。

不再围网养殖,禁止野生捕捞,这是长江生态保护历史性的一幕。2020年7月1日0时起,长江、汉江武汉段实行10年全面禁捕。24天后,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以地方立法推动禁捕退捕,在全国尚属首例。

不仅休,还要养。36年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将一件事坚持至今。他们累计放流中华鲟62次,共有503万余尾中华鲟回到母亲河怀抱。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参透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休养生息的道理。如今扎扎实实禁捕10年,昔日难得的“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将成为随时可见的胜景。

一顷碧波东流,数据为证。2020年1月至11月,全省国考水质优良断面为103个,占比90.4%,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生态环境部11月监测数据显示,从武汉白浒山出境的长江水质已连续2年保持Ⅱ类,优于国家要求的Ⅲ类水质,这意味着长江干流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优良,为20年来最优水质。

武汉市青山区和武昌区江滩连成一片。

破解“化工围江”

湖北沿江化工企业中,不乏全国翘楚的上市公司、利税大户。它们关乎一地的经济命脉,也造成了“化工锁江”的困境。

铁腕护大江。2017年,一场破解“化工围江”的雷霆之战率先在宜昌展开——3年里,沿江1公里内134家化工企业,将全部关停或搬离。

这是一次真刀真枪的“生态革命”!近年来,湖北推进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解放”长江沿线,让母亲河畅快“呼吸”。

由于化工占据宜昌工业三分之一比重,以致当年该市GDP增速大幅下滑。

“化工转型与稳增长不是对立的关系,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短期的。”宜昌市相关负责人明确新思路:引导企业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发展。

2018年,宜昌很快“恢复元气”,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多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最新统计显示,全省已累计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332家。

不满足于沿江1公里“清零”,湖北确立新目标:2022年12月31日前,将化工关改搬转扩展至沿江15公里,根除长江化工污染隐患。

除污还需复绿,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三年行动以来,长江岸滩复绿面积累计超过856万平方米,岸绿水净的景色重现长江。

石首市聚焦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打造百里沿江画廊。笔架山长江故道湿地与长江自然连通,形成长江中游独特的湿地景观。

水气土一同治理

埊,古同“地”字。古人智慧告诉我们,山水、土壤、空气皆为一体,一体同治,方能地灵。在长江大保护中,以中医方法为长江“疗伤”,水中、岸上、地面协同管控,水气土协同治理。

治气,出硬招。持续推进火电燃煤机组、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臭氧与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控。2020年1月至9月,13个国考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3.8%,平均优良天数同比提升15.6%。

治水,出严招。执行全国最严的省级水污染防治条例,推进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超90%,消除劣五类断面。

治土,出实招。严格执行全国率先颁布的省级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首次完成持续3年的土壤“体检”,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

地上,340万座农户无害化厕所完成改造,这是“厕所革命”交出的“成绩单”。

至2020年底,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不低于95%。尾矿库已闭库22座,提前超额完成三年全省尾矿库数量控制目标。生态环境部“清废行动”确定的280个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问题点位,全部整改完成。

链接

年处理6.2亿吨生活污水

湖北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率先全覆盖

“黑水收进来,清亮亮的水流出去,排水口有检测设备,几百米外就进了长江,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秭归县水田坝乡污水处理厂第一任厂长周志敏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这样的乡镇污水处理厂,湖北有828座。同时,全省新建管网10290公里,新增处理能力114万吨/日。

早些年,管网配套不足、运转资金紧张,是我省乡镇污水处理厂的“通病”。2017年至2019年,省级每年转贷市县100亿元政府专项债券,由相关市县用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在孝感市孝南区,以PPP模式新建7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11个乡镇配套收集管网,总处理规模为9800吨/日,出水水质稳定保持一级A标准。

目前,湖北已成为全国少数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省份之一,每年可减少6.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5

(2021年1月4日6版)

全文如下

新产业活力奔腾

记者吴文娟 摄影陈勇、柯皓、梅涛

在武汉,中国光谷释放新动能,涌现新兴产业的澎湃动力。

大江奔涌,潮平岸阔。

长江母亲河宛如一条巨龙,滋养着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在湖北作出重要指示: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湖北坚定前行——

5年来,在破立之间“腾笼换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5年来,持续发力“双十”工程,舞动“光芯屏端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5年来,绿色赋能发展,绿意添彩生活,绿水滋养家园。

武汉动车基地

长江之滨,崛起新产业

2020年11月初,联影医疗在汉研发成功中国首台9.4T超高场动物磁共振,打破了我国超高场动物磁共振成像仪的“卡脖子”难题。

眼下,联影正在武汉加速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端医疗设备基地,让鄂产高端医疗设备能够参与全球竞争。

这,只是湖北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让滔滔大江充满活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湖北铆劲前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牵引力和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马不停蹄。2018年8月,我省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启动绿色发展58项重大事项、9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7440.6亿元。

科技高度、投资强度、绿色程度、产业链长度、项目深度,以“五度”标准为引领的项目纷纷开花结果,夯实绿色产业发展基础,增强我省产业和区域竞争力。

长江之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孕育生长。

“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奔向万亿级——

2020年9月,由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制造的“MOTO刀锋”5G折叠屏手机下线,销往全球160个市场。

经过多年培育,小米、京东方、天马等企业纷纷发力,托举“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链。

生物医药飞速崛起——

光谷奔跑在中国生物第一方阵,集聚生物企业2400余家、创新创业者逾6万人,助推500余个二类以上医疗器械、59项新兽药、69项国审作物新品种获批上市销售。

数字经济打开更大未来——

数字经济国内百强中近四成企业在汉生根、落地、成长,或以商招商,或相携而来,托起武汉数字经济产业链条。

航空航天奔向星辰大海——

中国首家商业火箭公司、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湖北造”世界首个星箭一体固体运载火箭快舟一号甲,以一箭三星方式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商业发射;“虹云·武汉号”卫星顺利升空,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第一步……

放眼荆楚,武汉片区形成“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布局,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成雏形;襄阳片区已具备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宜昌片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光纤系列产品出口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倒逼转型,迈向更高端

如果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光点”,代表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和方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则体现着阵痛后的新生力量。

风雨过后有彩虹,阵痛之后是新生——

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道路纤尘不染,路旁林木葱茏。拆除临江码头、装置设备后建成的生态长廊,绿意盎然、空气清新,昔日刺鼻的化工异味不见踪影。

变化来自实施企业“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拆除沿江装置22套、报废资产达12亿元;投资10.7亿元对园区全部环保装置进行提档升级、扩容改造,确保任何情况下污水不入江……

2018年7月,湖北全面启动沿江化工“关改搬转”。曾经“锁江”的化工企业一个个关停、改造、搬迁、转型了。

不破不立,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历经3次搬迁,宜都市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越搬越好”。在多次搬迁中,企业投入近千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其率先推出的高端产品三嗪酮类能耗比传统产品低40%,污染减少一半,产品整体迈向中高端。

搬迁企业不是简单“物理位移”,而是“涅槃重生”——引进行业先进技术,升级设备、工艺、管理和产品,迈向高精尖、绿色发展之路。

“万企万亿技改”刷新工业颜值——

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2017年起实施的“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2万亿元,开展技改项目1.16万个,一批5G智慧工厂、无人车间、智能生产线相继建成,让汽车、食品、石化、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出“新芽”。身处传统纺织行业,武汉裕大华投资3.3亿元,建成全流程智能纺纱项目,用工量降低71.7%,运营成本降低14.85%,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精准施“减”——

2019年10月14日,随着最后一炉火红的铁水冒着雾气缓缓流出,61岁的武钢1号高炉永久关停。距离1号高炉100米外,炼铁集控中心正在加紧施工。两个月后,一座现代化的炼铁管控中心建成投用。

绿色理念,浸润着荆楚

绿色,正在成为湖北经济越来越鲜明的发展底色。

绿色综合联运体系加快构建——

汉十高铁、浩吉铁路、郑襄高铁等铁路通车,全面提升武汉全国铁路枢纽地位,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和放射状城际网构架初步形成,襄阳、宜昌两大铁路新枢纽正在确立。

汉十高铁接入全国2小时至5小时高铁网;郑渝高铁郑襄段通车,打通襄阳、鄂西南通往中原城市群、京津冀的大通道;浩吉铁路这条北煤南运战略大通道,使襄阳、荆门、荆州跃居长江中游重要的煤炭转运基地。

绿色发展示范如火如荼——

宜昌“壮士断腕”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创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襄阳探索以减量化增长推进绿色转型,提升经济增长的绿色颜值与科技含量;鄂钢实现“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打造企业“绿色转型”与城市相融共生的典范。

绿色产业勃发生机——

潜江利用地下替代盐卤资源和现有盐化工产品配套能力,打造光纤光棒制造区域总部;恩施利川齐岳山风电,打造清洁多元的绿色能源供给体系;仙桃构建非织造布产业集群,擦亮“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金字招牌。

更多“绿色”在荡漾——

绿色金融释放活力。长江产业基金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发起设立湖北长江航天产业投资基金,为火箭、卫星助力;三峡集团在宜昌开展水环境治理试点,11个项目总投资149亿元。

绿色流通添彩生活。开展绿色商场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全省8家企业被商务部命名为绿色商场,7家企业被纳入首批百家“绿色饭店、放心消费”示范企业名单。

倡导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6

(2021年1月4日7版)

全文如下

最严立法“划红线”

记者李剑军 通讯员梁琴

摄影陈勇、魏铼、刘曙松 视界网 安富斌

一城、两江、三镇、四岸——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在武汉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格局和山水人文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加法与减法、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全方位构建长效机制!

五年来,我省以系统规划、最严立法为生态环境“划红线”,探索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以法治的刚性力量护佑了一江清水,又以市场化机制促进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显示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的特殊生命力。

2020年11月30日,汉江襄阳鱼梁洲段举行增殖放流活动。此次放流种苗为长江(汉江)原种子一代,体长10—25厘米的长春鳊、青鱼、草鱼、鲢、鳙、翘嘴红鮊、赤眼鳟、黄颡鱼等8个品种共计64万尾。

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制

源头发力,规划先行。

2017年,《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在沿江省市率先实施,并配套编制5部专项规划,构建“1+5+N”的规划体系,为未来发展留足绿色空间。

以“1+5+N”规划体系为引领,我省建立健全了湖北特色的制度体系——以“双十”工程(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为主抓手,健全指挥机制、督办机制、考核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精准化落地。

制定《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将全省22.3%的国土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

破立结合,最严立法,治水、治气、治土、治江。着眼水污染防治、秸秆露天禁烧、土壤污染防治,连续数年地方立法,为生态环境划下不能逾越的红线,防治污染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主要负责人须引咎辞职。对水污染处罚不设上限。损害土壤环境,政府官员将被终身追责。

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制,推进河湖划界确权。省主要领导挂帅,担任长江湖北段第一总河长。全省4230条河流、755个湖泊河湖长制实现全覆盖,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警长。出台了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多部规范性文件。

2020年12月31日,长江武汉段,禁渔联合执法船队开始巡航。当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活动在武汉举行。

绿色GDP考评干部

曾几何时,长江流域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带血的GDP”贻害无穷。

痛定思痛,湖北逐步建立绿色GDP考评体系,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程度等列入核心指标,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

在全国“百强县市”大冶,乡镇被区分“优先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等三类功能区,分类考核,不再唯GDP论英雄。

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常态化;进行环境责任审计,对生态负债终身追责。领导干部在任一方,留下多少“绿色资产”,须交一本明白账。

2016年,鄂州市成为我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首批试点。4年多来,该市共审计水资源项目33个,查出违规违纪问题197个,关停排污企业310家,退垸还湖还湿6.06万亩,问责78人次。

据统计,近5年全省共出具600多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200多名干部因生态环境损害被省委省政府严肃问责,其中包括厅级干部近30人。

2019年3月25日,宜昌对沿江过去形成的废矿山进行复绿。

探索“两山”转化新机制

“宜昌有条黄柏河,微风吹拂荡清波,绿草茵茵树婆娑,草丛藏着小花朵……”

然而,这条承担宜昌200万人口供水和200万亩农田灌溉重任的“母亲河”,却在2013年屡屡发生水华,总磷、总氮严重超标!

2016年,宜昌市出台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组建全省首个流域综合治理执法机构,结束“九龙治水”乱局。截至2019年,东支流域Ⅱ类水质达标率已达到96.04%,较实施生态补偿前提升26.1个百分点。

2019年,该市出台玛瑙河流域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方案,将水质与生态补偿金和生产涉水污染排放量“双挂钩”。

“‘双挂钩’有效激发了流域沿线责任主体环境保护治理的积极性。”宜昌市水利和湖泊局负责人介绍,玛瑙河流域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上百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排入玛瑙河的污染物大大减少。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85个县市区初步建立了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建共享共同维护“三江(长江、汉江、清江)、两湖(梁子湖、洪湖)、两库(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

鄂州更进一步,开展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土地、水域、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实现价值化、市场化、金融化。实行全域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探索横向生态价值补偿机制,2016年至2018年,鄂城区、华容区累计对梁子湖区生态补偿2.25亿元。

发行绿色债券,建设碳金融市场,推进排污权交易,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湖北还着力打造全国绿色金融中心。

目前,全省绿色债券发行逾百亿元。作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湖北已有344家企业纳入试点交易,近两年交易量和交易额在全国7个试点省份中位居前列。我省还在牵头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平台,今后所有碳排放权的配额分配、企业注册登记和资金结算都在这里进行。

创新投融资“湖北模式”

围绕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我省创新投融资模式,谋划实施一大批重大生态项目。

省财政出资400亿元成立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带动返投湖北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超过2300亿元,引进了京东方、华星光电、小米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推动了“光芯屏端网”等绿色产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省发改委携手国开行省分行、农发行省分行,创新长江大保护公益、准公益项目投融资模式、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形成可复制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项目操作模式。截至今年8月,两家银行共授信支持长江大保护项目103个,授信额度1762.4亿元。

“长江大保护项目建设中,湖北特别注重发挥央企的主力军作用。”省发改委长江经济带处处长常贤波介绍,2019年我省成功争取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落户武汉,资金规模1000亿元的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落户宜昌。

据介绍,今年省长江办系统谋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528个,计划总投资3067.7亿元。积极推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三峡集团等大型央企开展政企合作,参与长江大保护项目148个,项目总投资2111.7亿元。其中,三峡集团在宜昌开展生态环境治水试点,已落地项目11个,总投资149亿元;中国节能集团在咸宁开展生态环境治污试点,投资规模81.7亿元,已落地项目11个。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来源丨宜昌发布综合央视网、湖北日报

编辑丨杨杨 编审丨翟婷婷

转载须注明来源

原标题:《新年伊始,宜昌哪些工作又上了头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