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散文】肖刚 ‖ 射洪金华山游记

2021-01-06 0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肖 刚 方志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射洪金华山游记

肖 刚

一个秋雨霏霏的清晨,我独自撑着一柄雨伞,伫立在金华山下那雕梁画栋的百尺桥头,周边古树环抱,苍翠森郁,桥下清流潺湲,水草丰茂,环境煞是静谧幽清。今天,我要去拜谒、瞻仰金华山读书台的先贤陈子昂。

“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转过百尺桥头,抬眼便看见了山门石阶左侧那株百年老榕一一斑驳的树身苔痕遍布,苍虬的根枝盘根错节,尽显古老、龙钟之态,仿若一位饱经沧桑忧患、与世无争的睿智老人,冷眼静观着熙来攘往的红尘过客和世间风月,将千百年时光化作了无言的永恒。较低的树枝上捆扎着红布、飘拂着红红的小经幡,或许是人们用以许愿、祈福的吧?

走进山门,沿着古木阴下潮湿冰凉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一路上,古柏森森,白鹤翩翩,鸟鸣啾啾,钟馨悠悠,大有“鸟鸣山更幽”“客心洗流水”之清新出尘感……走进道观大门,手抚着石阶旁边向山上蜿蜒的青苔遍布的鳞甲龙身,一边眺望着山下烟波浩淼、日夜奔流的涪江水,一边聆听着道观内传来的诵读声声梵音阵阵,我的心瞬间感到一份滤尽红尘铅华的难得的澄澈与宁静,油然而生一种“但谈风月,莫问尘事”的强烈归隐冲动。一一“龙头倒卧见高峰,洞古铺云绿树笼。封郭满天撑老柏,卷波烟水迎乔松。浓情尚时飘香桂,觉梦惊声听晓钟。深夜彻泉流韵雅,红茸剪处妙罗胸。”清代道人杨太虚这首回文诗应该是金华山景的最好写照吧!

依次走过灵官殿、药王殿、三清殿、玉皇宫、老君殿,便来到位于道观之后的古读书台。读书台红墙青瓦、造型简单,掩映在森森古柏之中,显得古朴典雅而又端庄静穆。读书台下矗立着唐梓州刺史鲜于公为陈子昂所立的旌德碑,石阶两侧栽植着翠竹黄菊,正代表了陈子昂那如竹般坚贞刚毅的性格和如菊般静雅高洁的人品。当年陈子昂便是从武东山下来到这里,“慨然立志,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矣!”

走进读书台大门,便来到感遇厅中。感遇厅的名称来源于陈子昂的系列组诗《感遇三十八首》,这组诗是陈子昂自述身世怀抱、反映政治理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忧伤之情的现实力作。从感遇厅中那尊陈子昂临风持卷、气宇轩昂的汉白玉像上,我们依然还能看到当年陈子昂那衣袂翩翩、踌躇满志、胸怀天下之傲岸英姿,不由肃然起敬、心潮起伏。感遇厅前两廊铜板上喷绘有部份《感遇》诗作,内容上分“抒怀、咏史、感事”三方面,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并加以实践的“风雅兴寄"的诗歌主张。感遇厅后墙是陈子昂好友卢藏用为他撰写的《陈伯玉先生别传》,比较客观公正地概括了陈子昂的身世渊源。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这是当时儒家读书人的终身抱负与理想。于是,陈子昂怀着满腹经国济世之才和一腔赤诚报国热忱,“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北上长安、摔琴散稿、金銮殿试,瞬时便文名动天下,被时贤王适惊呼为“海内文宗”。又因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被女皇武则天钦点为麟台正字、右拾遗。身为拾遗补阙的谏官,他心怀天下、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直言敢谏,提出了一系列安人息边、节用爱民、贵德慎刑的政治主张,成为唯一一位谏文被录入《资治通鉴》的诗人。《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达四、五处之多。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

今天的读书台拾遗亭中,只见身着朝服的陈子昂目光炯炯,凛然难犯,正襟危坐,手执笔管,想必又在为国计民生而殚精竭虑、谏言献策了吧?拾遗亭两侧迴廊墙上镌刻着陈子昂直言谏诤场景图,以及对陈子昂精神影响较大的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曹氏父子、竹林七贤等浮雕画。还有陈子昂撰写的省己座佑铭和诗歌革新的代表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陈子昂的思想渊源与文学事功,读来令人唏嘘感慨,由衷敬仰。

走进来者苑,修竹馆中的高科技巨幅屏幕墙上正循环播放着陈子昂生平事迹介绍,图文并茂,绘形绘声,场景逼真,生动再现了陈子昂跌宕坎坷的一生,让人如临其境,极具视觉震撼效果。陈子昂除了诗文上的开创革新之功,政治上的直言敢谏、不谦担当外,他还曾先后两次出塞临边,“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渴望为国家巩固边防建功立业。他曾在一首诗中慷慨激昂地写道: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表达了欲效班超投笔从戎、藩篱国家之强烈愿望。但现实却是他空负满腹韬略和报国之志,却屡受排挤打压,无从施展与发挥。特别是第二次他随武攸宜出征,因武攸宜“轻易无将略”,导致“前军败,举军震恐”。陈子昂屡次献策进谏并自请以万人为前驱破敌,结果惹怒武攸宜而被由参军降为军曹,陈子昂壮志受挫、悲愤难抑,登上蓟北幽州台,缅怀历史,有感于燕昭王求贤往事,抑郁不平之气喷薄而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宏图未展,壮志难酬,陈子昂终于厌倦官场。武则天圣历元年(698),他上表欲辞职回乡侍奉病重老父,武则天下诏允许他带官返乡,并仍领右拾遗薪俸。是年秋,陈子昂回到家乡射洪,第二年父亲陈元敬病故,他丁忧守孝期间被射洪县令段简勒索家财,后又被其罗织罪名冤死狱中,最后魂归龙宝独座山……走完了他传奇、短暂而又坎坷的一生。那一年,他年仅42岁。

“一镜虚涵江水清,书台高峙瞰江城。似从流水斜阳外,犹有临风啸咏声。”斯人巳逝,但他的精神、浩气却长存天地间,如天边的星月辉映世间,似滔滔的江水不懈向前!山因人显,人以山传。金华山,这个海拔高度仅仅300多米的偏僻小山,因了陈子昂而大大提升了其思想和人文的高度,成为千百年来代代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一“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陈子昂逝世62年后,因安史之乱避难四川的大诗人杜甫专程来到金华山读书台,并写下“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的诗句。1937年深秋,革命家、教育家张澜来到金华山拜谒陈子昂后,写下《射洪访陈拾遗读书堂》一诗:“来到金华第二峰,读书人渺野台空。高才怅望无寻处,但听江声暮霭中”,以寄托他对陈子昂的深切哀思。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虽然他开创的事业(诗歌复古、汉魏风骨)前无古人,悠悠天地间,他曾经孤独、彷徨、失落,曾经伤心、憔悴、怆然,但他可以欣慰地看到,在他身后已有着无数的来者,正沿循着他铺就的道路行进、开拓、创新。从五代的冯鉴到明代的杨澄、杨最父子,从罗锦城、张星瑞到于渊、贺诚,从风洞专家刘长秀、载人航天设计师赵宇琪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桑梓故里群英辈出,射洪精神光耀神州。陈子昂《感遇》中的诗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还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在他所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中,用以警醒、鞭策广大党员干部要忧百姓之所忧,想百姓之所想,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陈子昂的座右铭“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也极具现实意义,被我国各地廉政文化宣传作为“官缄之言”首选加以倡导,并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陈子昂“诗廉文化”的探讨与研究,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引起了射洪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认为陈子昂诗廉文化“敢想敢为,不谦担当”的核心内涵、理念对于当下与今后射洪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廉政工作的推进,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决定以此为契机,在陈子昂故里金华山打造“一代文宗,大廉不谦”诗廉文化基地,弘扬与传承陈子昂诗廉文化,使之代代相传不愧先贤。

而今,围绕陈子昂文化而成立的研究社、诗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遍地生花。关于陈子昂诗文创新、以诗倡廉的学术研究与论文更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相信吧,陈子昂风骨峥嵘、大廉不谦、冠带千古的作用力与影响力,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前赴后继、奋勇向前,为诗酒射洪的文化繁荣和经济腾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谦担当、不懈努力。

临下山时,站在明远亭外的石栏边,眺望着霏霏雨雾中的迢递远山、氤氲江面,秋风拂面,木叶飘零,江声盈耳,松柏无声,顿觉天地茫茫,岁月悠悠,古今相续,正气充盈。我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当年,志得意满的陈子昂不正是从金华山读书台走出,扬帆三峡,北上长安,开启他那一段震古烁今、光耀千秋的人生旅程吗?此时,身后的明远亭中,一个孩子正用他稚嫩的童声给他父亲琅琅背诵着他刚学会的陈子昂《感遇》诗: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我忽地想到:又到了岁华尽摇落、袅袅秋风生之时,我又完成了什么呢?推而广之,我们又完成了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又完成了什么呢?

乘车回城之际,我再次回望霏霏雨雾笼罩下、苍苍古柏掩映中那清新灵秀的金华山,不禁情思涌动诗意流淌,遂口占一诗,以记此行:

雨雾霏霏访书台,漫步苔径心悠哉。

白鹤翩翩舞古树,钟磬悠悠沁幽怀。

仙踪路上觅诗魂,感遇亭中伤雄才。

诗文壮开盛唐风,谏诤欲澄社稷霾。

秋风焉知兰若意,谁人更扫黄金台?

诗骨雅韵千秋在,何劳金玉铸形骸!

诗酒射洪毓秀地,政通人和百业兴。

虽哀先贤乘鹤去,却喜后昆续韵来。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肖 刚(四川省射洪市第二小学)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青少年书法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方志四川•散文】肖刚 ‖ 射洪金华山游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