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共普定县委关于制定普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01-08 19: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活力普定 活力普定

中共普定县委关于制定普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普定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普定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中共普定县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普定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复杂局势,在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建设“活力普定”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三大战略行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干成了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五件大事。一是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2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普定大地上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二是共同战胜了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行网格化封闭管理,开展交通卡口监测、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全覆盖,率先复工复产,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疫情防控好、经济恢复好的县区之一。三是奋力开创了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期。经济增速从2010年全省第77位、全市第5位提升到2019年全省县域第二方阵中的14位、全市第2位,其中,2012年度位居全市第1位,2015年度在全省非经济强县中位居第3位。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四是全面实现了一县一业裂变式发展。因地制宜,精准选择韭黄作为主导产业,科学谋划,全域布局,推进韭黄由5000亩到10万亩的裂变式发展,为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形成推广了一批典型经验。韭黄变“黄金”的产业革命实践获省领导批示肯定;“一村一公司”做法得到省市领导认可,在全市178个深度贫困村复制推广。

这五年,我们群策群力、砥砺奋进、后发赶超,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取得显著成效。村级以上公路里程达2482公里,安六城际高铁、黄织铁路穿境而过,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和新开工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性缺水问题逐步解决。实现通组道路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光纤宽带、移动通讯网络全覆盖。二是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要水源地、严重石漠化区域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提前完成“十三五”时期的退耕还林任务,森林覆盖率达54.43%,环境质量呈稳定良好态势。猫洞乡补龙村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三是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白岩、马官、化处三镇为支撑的“一城带三镇”城镇发展格局。白岩、马官、鸡场坡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国家级卫生乡镇。涌现出秀水、陇财、讲义、水井等一批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秀水村成功入选“2016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现代新村”,鑫旺大市场安置点荣获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美丽搬迁安置点”称号,普定成为全市“一分三向”模式落地落实的生动实践。四是文化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穿洞文化、西路花灯、高台地戏等历史文化全面彰显,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光芒。普定县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马官镇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马堡农民艺术团和梦里花开艺术团分别获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家文化部表彰。五是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变”改革,创新推动“一村一公司”改革,农业农村、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坚持拓展视野、敞开大门,加大“走出去”和“请进来”力度,加强与安顺周边及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合作,主动融入黔中经济区,以开放理念拓展区域协作空间,促进内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六是民生福祉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就业状况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平安普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这五年,我们切实保持定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满意度逐年上升,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拓展,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坚定不移实施主基调主战略,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普定特色的发展新路。对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贯彻省委、市委确定的战略部署,在新征程上再创普定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二、精准把握普定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认真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总的来看,大环境对我县发展总体有利,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特别是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共同富裕,为我县后发赶超带来了重大机遇;中央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我县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近年来,我县持之以恒抓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较低;产业支撑不够,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改革开放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弱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十四五”时期发展新局面。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市委四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做大经济总量,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普定样板、全省新型城镇化普定样板,推进教育文化、旅游康养、特色产业大县建设。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普定特色的发展新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续写新时代普定改革发展新篇章。

3.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文化、能源、产业、用地、人才等资源优势,奋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配套体系不断健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

——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更加牢固,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打造“教育名县”,全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有活力,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落地优强项目明显增多,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完成撤县设区,有效融入安顺主城区经济发展圈,对外开放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文明程度获得新提升。推进文化大县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穿洞文化、生态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不断发展,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不断彰显。

——社会治理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有效,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把普定建成全省最平安的县区之一。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县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新普定。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全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普定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进展明显;平安普定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教育强县、文化大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普定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三、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赶超跨越步伐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4.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按照“一区(突出经开区)、二业(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三品(品种多元、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四大(大招商、大投入、大创新、大服务)”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园区发展作为“第一抓手”,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路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促进工业经济量、质“双提升”,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蓬勃发展的“井喷”局面。

5.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充分激发企业创业热情,支持企业把产品做精、链条做长、规模做大。发挥创新创造的牵动、引动、带动作用。切实把服务企业当作第一职责,把企业需求当作第一需求,把企业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对企业的“痛点”、“堵点”,大刀阔斧,刀刃向内,加大简政放权和审批制度改革,让政策更优、审批更少、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真正为企业提供高质高效、便利便捷的政务服务。

6.着力培育企业主体。大力实施“工业大突破”工程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突出工业园区主战场作用,争取落户一批有带动性的重点项目,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一个现代工业新区。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头雁”作用。能源产业、建材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规模、质量、技术、水平等进一步显现,集群优势更加明显,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突破。着力实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数字化、绿色制造、产能治理、质量品牌、优质企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等八大提升行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2%以上,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效应进一步显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四、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突出山地和康养特色,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撤县设区步伐,主动融入安顺主城区发展,争取享受更多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7.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白岩镇为承接点,加快与安顺经济开发区衔接,主动融入安顺主城区,加快同城化发展步伐。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差距为目标,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统筹提高农民的财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使“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8.做大做美中心城市。完善沙湾湿地公园、青山湖市民公园等一批民生民心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历史古城与现代新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加快发展商贸、教育、科技、医疗和文化事业,不断做优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区人居环境建设,把城市“双修”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积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进山体绿化、城市美化亮化。实施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建设更高品质健康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美丽城市。

9.做大做强城镇经济。按照“做大园区、做优产业、做强企业”的思路,加快黄桶、太平区域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区,推动物流和循环产业加快发展。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和带动作用,逐步将园区打造成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引擎,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

10.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大力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宜居和社会治理品质。发展城市骨干光纤城域网,架构宽带网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实现信息服务网络全覆盖。建成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普定”。

五、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步伐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1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快实现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真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继续加大就业、产业、教育、旅游、生态、消费等扶持力度。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人口的常态化监测,开展动态帮扶,有效杜绝返贫。强化易地扶贫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12.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以“两高两道”沿线和坝区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做大做强韭黄、茶叶、食用菌种植和肉兔养殖“三种一养”主导产业。建设山地休闲、智慧型、生态型、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设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的思路,以精品示范园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筛选一批试点镇、示范园和示范主体,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生产清洁节约、产业循环利用。

13.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资金支持、科技服务、农业设施等保障,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使用绩效。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增加保险品种,提高特色优势产业保险覆盖面。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现代农业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农田管网灌溉设施。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4.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点。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招牌。构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初加工等设施。支持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市场等建设,打造县乡村三级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深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培育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大销售主力,积极拓展县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推进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建设,着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15.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建设贵州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升级版和重点乡村旅游示范点。保障农村发展和村民建房合理用地需求,严格农房建设管理,提升建设质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分类推进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保持乡土风貌,推动文化传承,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批农村能工巧匠、“田秀才”、“土专家”,着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六、坚定不移推进旅游产业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不断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打造全市乃至全省一流山地旅游、度假康养目的地,带动全县服务业加快发展。

16.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步伐,推动“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康养”,积极引进优强康养项目,加快康养旅游业态创新培育,发挥猫洞乡补龙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示范效应,着力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现代康养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集养老、疗养、避暑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品牌。推进“旅游+文化”,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片,深挖文化内涵,构建“穿洞文化”谱系,打造“穿洞文化”品牌,发扬传承好西路花灯、高台地戏、仙马文化等文化旅游精品。推进“旅游+农业”,围绕韭黄、茶叶、食用菌、肉兔“三种一养”主导产业和经果林等生态农业资源,深化农旅融合,加快农业园区提质升级,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观光农园、采摘田园、休闲农场、度假农庄、家庭农场等多种业态的精品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助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17.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旅游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拓展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车队、乡村旅游等产业链。大力实施旅游景区升级、配套设施完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多层次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县域内景区景点之间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商品街区等建设。推进智慧旅游网建设,将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到旅游服务、营销、管理全过程,用好“一码游贵州”服务平台。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积极优强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支持兴东民族大健康产业园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品牌,不断提升旅游购物消费水平。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模式,提升普定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购物娱乐消费,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高旅游满意度和“回头率”。

18.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工程,积极争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功能集合”的思路,推进普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绿色金融、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创新孵化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物流网络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培育壮大物流企业,重点打造黄铺物流园物流基地。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体育、文化、会展、家政、物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医学救援、教育培训等服务业。

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推进绿色普定建设。

19.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优势,科学有序规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山地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科学构建各类主体功能区。

20.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生态廊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实施水土流失、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重要水源地、江河源头区、水蚀风蚀交错区封育保护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沿河、环湖水资源保护带和生态隔离带,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治理成果,加快县域周边山体公园规划建设,为市民打造绿色宜居生活环境。

21.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源头预防、过程监管、损坏赔偿、责任追究的污染防治体系,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三污同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加强全县河流、河道和农村水体污染防治,保障重点断面水质,加强夜郎湖等水源地保护监管。加强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城镇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农村污水处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2.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扎实推进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2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巩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快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制度体系,推进跨区域污染防治、环境监管和应急处置联动。推动环境资源审判和区域协作,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调解、惩戒机制。探索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推动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八、扎实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深入实施“六网会战”,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构建高效实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4.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改造,加强通村通组断头路建设,构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形成互联互通、更加畅通的公路交通网,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加快通村通组公路的优化提级,建立健全长效管养机制。全力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普定段)建设,积极支持普盘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县域A2级通用机场建设,优化外部交通网络,拉近与周边区域的连接。全面加强和提升与周边区域的联系通道,增强区域吸附能力。

25.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全县电力设施,保障生活及工业用电。加快推进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变电站等设施建设。巩固小康用电示范县建设成果,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县110kV变电站全部实现双电源,110kV配电网实现分片供电模式。在工业园区设置110kV及35kV用户变电站供电,提供强有力的产业用电保障。

26.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推进传统水利向绿色现代水利建设转型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区域供水工程,持续提升供水保障水平,推进骨干水源和水网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模化节水灌溉、抗旱应急水源等工程,加快中小河流域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科学治理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加快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性,保障河湖生态环境水量。加强智慧水利建设,实现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等信息的立体监测,提高水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27.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能级迈向省内一流水平。全面推进光纤化、实现电信网络信息化。完善无接触配送,增强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建立邮政金融系统、信息传递网系统、用户信息服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邮政电子信息系统等邮政电子商务,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推动实物传递网、邮政信息网相互融合,购进、构建集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邮政体系,实现邮政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实现“百兆乡村、千兆城区”光纤覆盖格局,完成5G全面商用,扩大物联网示范运用。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

九、全力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全力建设文化大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持续增强普定县文化创新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传播力,全面挖掘以穿洞文化、民族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花灯、地戏等民间民俗特色文化,发展高质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8.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大力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等活动,不断提升普定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明、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29.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工作。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探索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新兴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加强公民道德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全面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倡导节约的健康饮食文化。

30.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县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鼓励文化艺术创作,着力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持续开展文化惠民、全民阅读活动。加大乡镇公共文化投入,做好有线电视用户的稳定和扩增工作,建好基层文化阵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培育民间业余文艺团体、骨干人才,激活民间文艺市场。着力加强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院落文化,提高参与性、增强渗透力。

31.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模式。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水平,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推进文旅、文创、文体等产业创新发展,努力打造普定文创高地,不断提升普定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2.加大普定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穿洞人”古人类遗址文化,充分利用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穿洞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亚洲文明之灯”的价值和作用。加大对猴场平讼摩崖石刻、白岩脚洞遗址、玉真山寺、文昌阁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力度。举办普定非遗宣传、西路花灯、苗族《古歌》等文化展演,开展苗族射弩体验等文化活动,拓展特色文化影响力度。加大对铁水冲龙、苗族跳花与芦笙舞、布依族赶表与铜鼓十二调等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33.持续加强文化工作保障力度。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形成以演出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改善投融资体制,制定适合文化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34.大力实施“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实施文化文艺智库、名家选树和青年英才引育工程,支持鼓励“文化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对加入省级、国家级文化艺术协会会员或获国家级、省级以上表彰的文艺人才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名人来普定创业发展,鼓励支持更多市民加入到文化大县的建设中来。

十、全力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入推进教育强县战略,高质量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努力把握县建设成为教育大县、教育强县、教育名县。

35.高质量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建设。严格按照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规划,促进人口向县城区聚集,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小学向乡镇中心学校和村级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转移,保留和建设管理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调整优化初中和高中学校发展布局。

36.高质量推进教育发展。加强入学率、巩固率等核心指标的动态监控,加强学籍信息管理,提升基础数据质量。推动普通高中内涵、特色化发展,加快中职教育产教融合、综合技能提升发展。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社区教育多样化发展。

37.高质量建设教育人才队伍。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教育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特岗教师招聘、培训、考核、使用制度。加强教师培训研修,搭建教师持续发展的专业服务平台,构建涵盖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科研项目带动、名师引领等多维支持系统。完善校长选拔制度,健全教师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机制。实施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养工程,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建立校长、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制度,激发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加强东西部教师交流与引进力度,吸引高效优质教师来普定工作。

38.高质量推动民办教育和教育服务。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学前民办教育普惠改革,重点引进优质民办中小学教育品牌,支持民办特色高中发展。拓展教育服务供给主体,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培训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结合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科学技术提供网络化、个性化教育服务。鼓励全县现有企业发展线上教育业务,引入相关组织机构开展人文社科、养生保健、科普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教育服务,满足全县各类居民日常教育服务需求。

39.高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完善网络教学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强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强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十一、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活力,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40.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坚持一把手抓改革、改革抓一把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分析研究问题,找准发展中的“痛点”、“堵点”。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破除准入门槛、过度管制等各种壁垒,打破束缚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弊端,对“老大难”问题知难而进、逐一攻坚,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在一些牵动性强、关注度高、群众感受直观的领域,谋划推出突破性改革举措,打出深化改革“组合拳”,用群众的口碑来擦亮普定改革的品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41.坚持目标导向抓改革。对各项改革任务,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链,切实推动工作落实落地。加大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制度改革,大力推动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或“一次都不跑”,打通阻点和制约,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大力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坚持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攻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投资审批改革要进一步向“深水区”挺进,把更多的投资领域主导权、主动权交给市场主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一步瞄准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缓解融资难题,破解部分领域要素配置失衡扭曲现象。以改革的落细落小落实,提振市场主体攻坚克难的信心,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42.坚持结果导向抓改革。加强压力传导、典型激励、跟踪推进,深化拓展“兵支书”、“塘约经验”、“大坝模式”、“两转一包”等经验,深入推进“一村一公司”改革,建立健全“村级公司+农户”组织形式,探索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事项落实见效。坚持在结果上见成效,紧盯体制机制是否真正理顺、突出问题是否真正解决、助推发展是否真正见效,盯住抓、抓到底,追求结果和效果。坚持在特色上见成效,在把握规律中体现特色、在求新求变中创造特色、在抢先抢跑中干出特色,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普定味道、普定元素、普定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

十二、坚决扩大开放,构建合作共赢新格局

加快撤县设区步伐,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体制机制,有效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圈,推进资源优化组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43.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普定资源优势,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培育壮大开放型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大对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短缺要素的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内陆型加工贸易,大力引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加强区域合作,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健全有利于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便利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44.搭建开放发展新平台。加速构建省内外商会网络,加快搭建招商平台等举措,继续抓特色、出亮点、创品牌,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利用省市开放平台,搭建相应的区域创新平台,承接溢出效应,开拓内部发展空间。借力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数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酒博会、贵洽会等活动的影响力,助推普定县开放发展。

45.开辟区域发展新空间。抢抓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机遇,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布局生产力,拓展发展空间。探索产业转移合作新模式,鼓励共建“飞地”产业园区,推进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发展,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

十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6.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高品质建设普定县人民医院,加快改扩建工程,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保健、预防为一体的综合医院。加快推进县中医医院康复大楼建设工程,有效扩大医疗规模。推动县妇幼保健院改造为以康养保健为主的特色医疗专科医院。完成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医疗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培训引进力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落实见效。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现有基础养老设施转型升级,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探索医养结合的智慧养老新模式,增加基本养老服务设施有效供给,构建综合性、高端化、多元化养老体系,把普定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康养基地。

47.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水平多样化、服务均衡化、管理精细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由制度全覆盖向应保人员全覆盖发展。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养老金双轨制现状,逐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医保基金对医疗资源的市场导向作用,稳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建立与付费制度改革配套的医保监管体系,加强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医保审核效力。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服务体系,提高保障服务水平。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育扶助、助学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及生活救助等为辅助”的救助体系,逐步实现由保障基本生活向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统一城乡救助标准,扩大保险救助范围。健全低收入家庭助学帮扶体系。落实低收入家庭动态监测机制,建立返贫预警和防贫救助机制。

48.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作用,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全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强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学校、社区康复中心、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及商场、公园等休闲娱乐设施,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49.着力拓宽居民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中小创新企业的培育力度,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建立企业用工需求联动机制,及时将招聘信息通过公共平台进行宣传。增设社区公益性岗位。探索增设就业补贴项目,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政策激励。积极搭建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工作平台,着力提高全县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十四、切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工作格局更加成熟定型。

50.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着力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向,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着力防范化解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网络舆情、政府债务、信访维稳等各类重大风险,不断增强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预见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防死守各条底线,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51.着力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高度警惕、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公开接访、带案下访、包案化解等工作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严格按照“三到位一处理”原则,用心、用情、用法解决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

52.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县级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应急管理从静态、职能管理向动态、综合管理转变,从灾害应对向风险管理转变,提高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用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53.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政策导向。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聚焦力量全覆盖,建好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队伍,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强化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推动社会治理力量落到最基层。聚焦能力大提高,增强基层干部掌握情况、化解矛盾、服务群众本领。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的创建运行,努力实现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夯实,服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把普定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平安的县(区)之一。

十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54.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有效落实。创新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方法,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健全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55.广泛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面提高组织、宣传、动员、凝聚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各族群众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自觉自信。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格局,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发挥作用,更好地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和拥军优属工作,把各族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56.着力推进人才强县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千方百计把人才引进来。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创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条件,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全力抓好创新型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把各路英才集聚到推动普定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中来,努力让普定成为全省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

57.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城市、机关、企业等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提升村级党组织星级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制度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58.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强化正向激励和负向惩戒。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统筹做好干部选育管带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识别干部,切实把忠诚干净担当、埋头苦干实干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不断拓宽选人视野,大力发现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强化年轻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全面提升“七种能力”,着力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常态化机制。做好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59.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一贯到底。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切实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强化“不敢腐”的高压震慑,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防止和惩治腐败。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肃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切实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60.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贯彻落实。全县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本建议明确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编制好我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牢固树立大抓落实狠抓落实的责任意识,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确保县委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四五”发展蓝图即将全面开启。努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活力普定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原标题:《中共普定县委关于制定普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