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惠游湖北】文学作品丨唯有梅花报春早

2021-01-08 1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主题系列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指导,“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主办,聚焦湖北人文风光、灵山秀水、民俗活动和特色旅游文化活动,写美文、画美景、拍美片。作品征集时间为2020年10月20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止,最高可获万元大奖。

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投稿踊跃,目前已收到文学、摄影、美术、书法、短视频等各类作品两千余件。

我们遴选其中优秀作品,展现给大家。

文学作品丨唯有梅花报春早

清晨的薄雾在梅枝间肆意地流淌,风送淡淡清香,掀起涟涟春意。

漫步在磨山梅园的梅岗,满眼是玉树琼枝,周身是一种冷凝而清纯的暗香,不急不躁、不温不火,静悄悄地释放着,在寒风中从容淡定,沁人肺腑,真是印证了“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苦寒花自凋”这句谚语。

喜欢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从此便落入俗套,每逢立春时节,必去磨山梅园,在花海香阵中流连,感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品,那沁人心脾的幽香、曲干虬枝的造型和独步早春的傲骨,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

登上那重檐飞角的冷艳亭时,风愈冽,香更浓。被冰雪包裹起来时,每一枝梅梢都挂起了冰凌花,就似铺了一层水晶,让人如觉进入幻景中的水晶宫。素来就不喜冷艳亭这个名称,自以为太俗,不曾想此地却是观梅的胜地,视野极其开阔,放眼望去,只见瘦枝疏斜,瑞雪披身,在洁白素净中露出一张张胭脂欲滴的笑脸,这时脑海里除了冷艳,还是冷艳,竟找不出更贴切的词汇了。这满山坡的白雪红梅,也只有苏东坡的“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枝”是其绝唱了。

面对此情此景,一位朋友突然出一谜面为“一片青草地”的谜语让我们猜,大家只顾得用镜头记下梅花的冰肌玉骨,却无法猜出这白头格的谜底“梅(没)花”来。可见我们虽在拍摄梅花,欣赏“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的梅韵时,却只停在表象,只是简单地记录梅花标本,没有把梅花傲霜斗雪顽强的生命力铭刻在心中,也没有能拍出梅花特有的精神和神韵来。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文人雅士们把她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有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所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

人们喜爱梅花,对观赏梅韵也有个标准,即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对观梅、赏梅的环境氛围还极其讲究。据宋代张功甫的《梅品》曰:是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石坪下棋、膝下横琴、扫雪煎茶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诗情画意。

我们还可以从古代文人雅士们与梅花有关的传说中领略梅文化的精髓,三国时曹操以青梅煮酒论英雄,遂成为千古壮举;南朝寿阳公主爱梅忘归,以致花落额上,成五瓣之形,拂之不去,有美名曰“梅花妆”,世人皆竞相描摹而流行一时;唐玄宗宫中的江采苹爱梅成痴,赏梅彻夜流连,赐名为“梅妃”;宋代隐士林和靖,不娶妻而伴梅一生,“梅妻”之迹迄今留在西湖孤山;清代龚自珍则为“病梅”而痛哭,购田辟馆以疗梅;还有古曲《梅花三弄》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人们对她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性所钟爱。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反其意而用之,更是把对梅花的欣赏和赞誉推到了一种新的境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把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喻意和重在报春的品质风韵描写得淋漓尽致,尽得梅花精髓。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虽说寒冷,梅花却独自开放,只把春来报。人们从梅花冰清玉洁、暗香流动的神韵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魂;从梅花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风骨中领悟到了坚毅的品格和做人的真谛;从“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的诗句中品味到了梅花文化源远流长和传播梅文化的精髓。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千百年来,梅花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人类文明和美好生活。

梅花的品格与气节十分契合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钟爱。多少文人墨客竭尽才华,画梅、写梅、赏梅、颂梅,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望尘莫及。

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

由此我想:梅花虽贵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的“花魁”,又是武汉市的市花,有其不畏严寒、重在报春的傲骨,却不被广大市民所熟知。磨山梅园虽然与南京梅花山、上海淀山湖梅园、无锡梅园并称“江南四大梅园”,但毕竟去观赏的游人有限,为何不在武汉市的街头路边广植梅花,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增添一抹顽强拼搏的亮色呢?

其实,梅花在商周时代就已广泛种植,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最初不是为了赏花,而是为了采取果实来当酸味的调料。“望梅止渴”就是由此延伸出来的。由于气候变化,北宋以后,梅树已不能在北方露天生长。因此盆植梅花就开始了。“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的诗句就说明梅花唯江南所独有。

目前嫁接技术已娴熟地运用到梅树的栽培上。据说磨山梅园现已培育出200多个梅花品种了,且绝大部分适应在武汉地区露天种植。只要根据梅花耐寒、喜欢阳光和酸性土壤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在街道小区内栽些极易成活的果梅和花梅,并普及梅花知识,传播梅花文化,倡导梅花精神,就能让傲霜斗雪的梅花在街头迎春怒放;就能让武汉市的市花更能贴近市民;就能让梅花充当文化使者成为武汉市的名片。

活动详情及投稿方式:

游荆楚大地,赢万元大奖!“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主题系列文艺作品征集开启!

原标题:《【惠游湖北】文学作品丨唯有梅花报春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